一年多前,偶然在一家古玩店看到几张旧照片,其中有一张早期铜奔马原件的彩色照片。经验证,照片为20世纪七十年代左右专业人员所拍,其透视角度和清晰度基本符合制图提取图样所需的标准。将该照片扫描,仔细提取其平面线稿,经过研究、分析,就铜奔马造型结构比例特征及构图,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供方家商榷。 图一 图一:以铜奔马前后伸展蹄子外沿A点、A1点和马头额骨A3点作一圆周,求得Q点,得知通过此点,四只马蹄伸展的长度是均等的,故Q点就是平面线稿的中心点。通过物体受力,确认H点为重心点,这就表明Q点和H点均处在同一垂直线上,最大程度地起着平衡作用。 而以Q为基点,通过A、A1、A2、A3、A4构成第一道圆。进一步仍以Q为基点,通过B、B1、B2、B3点构成第二道圆,再以Q点通过C、C1、C2、C3点构成第三道圆,每一圈都把画面中的骨点,也就是图案构成中几乎重要的转折关键点穿连起来。 将Q点与H点作垂直线,通过Q点作水平线,构成画面的“+”字坐标,以中心点起,作45°∠分析,得知,马嘴、马尾均处在正45°∠上。 图二 图二:以Q点“+”字坐标平行线为参照,取C、D两点再作平行线,经朝下方凸显的骨点,说明两线完全在水平平行状态下,而所经过的A点正是整个马身重力分解的集散点。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Q、C、A、D点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具有一个明显的重力存在,而在C、A、D、B点正好也形成一个倒置的等腰三角,两个三角叠加,将全部重力都集中在B点,而经B点与B1、B2点构成三角的互为作用。当动能、势能减少到零,重力作用线恰好通过接触点时,它才不摆动,这完全符合现代物理学的原理。 图三 图三:铜奔马整体造型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的“做气”及对立统一法侧。前后各两只马蹄之间、马头和马尾之间均为反方向,又都处在一种统一的动态形式下。 通过对铜奔马四肢的仔细观察、剖析,其前两条腿动式成“ 1 ”形,后两支腿动式则成“ 2 ”形,而将这两者组合到一起,就形成了“ 3 ”图形,构成一个机械的风叶状,也许这就是铜奔马产生升力的原因所在。另加之图三所示,这种合理设计和应用便产生视角上的浮力。 图四 图四:以圆周抛物线设A点与A1点,设A点与B、B1点和A1点、C、C1点,再设D、D1、B1点,分别将其连接,视角触感极为舒展和流畅。 以上只是作者将存在的现象提取出来,对于理解古人本意,那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正因为有了这些因素,铜奔马才能如此完美。正像夏夫兹博里认为:“凡是美的东西都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