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专门考古 >

先秦镇墓兽反映楚人文化传统

http://www.newdu.com 2018-08-02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黄莹 参加讨论

    镇墓兽是中国古代一种随葬明器,多为有角、恐怖怪诞的神兽形象,并与底座相组合,其质地有木质、陶质、铜质、石质、瓷质等。先秦时期,镇墓兽仅见于楚国墓葬中,多为漆木质,称为楚镇墓兽,是中国古代镇墓神物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秦汉、三国、两晋时期,镇墓兽分化为两类,一是兽形或人兽同体的镇墓兽,二是人形镇墓俑。隋唐时期,镇墓兽出现了第二个高峰,现已出土三彩陶釉质的有角镇墓兽和镇墓天王俑。五代以后,镇墓兽逐渐衰微,宋元以后消失。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楚国镇墓兽流行300多年,起初为简单的祖型,战国中期出现恐怖怪诞的单头和双头形制,战国后期出现拟人形象。迄今为止,已发现400多件楚国镇墓兽,见于湖北(其中以荆州江陵地区数量最多)、湖南、河南、安徽四省,多出土于楚国中下级贵族墓中。楚镇墓兽可能是楚人观念中的后土神,楚人将其埋于墓葬中,旨在祈求幽都之主的庇佑,反映出楚文化强烈的地方色彩、丧葬习俗和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传统。
    楚人率先创造幽冥世界
    在先民的观念中,最初是没有冥界的。《孟子·滕文公上》:“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由万物有灵的自然观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礼记·祭法》:“人死,曰鬼。”《左传》昭公七年(前535):“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人们有了“鬼”“魂魄”的观念,逐渐产生对死后世界的认识。
    “幽都”在中原文化系统中是北方的地名。《韩非子·十过》:“昔者尧有天下……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淮南子·墬形训》:“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高诱注:“古之幽都,在雁门以北。”幽都作为先秦两汉时北方的地名,在今燕山南北一带。但是,在南方文化中,楚人率先创造了一个地下的幽冥世界。《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此皆甘人,归来归来!恐自遗灾些。魂兮归来!入修门些。”王逸《楚辞章句》:“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幽都的方位从北方变为地下,冥界首次确立,楚人观念中随之出现了天界、地界和冥界三级系统。
    《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王逸注:“言国殇既死之后,精神强壮,魂魄武毅,长为百鬼之雄杰也。”楚人有着魂魄的观念,认为人死后,魂魄脱离躯体,归于地下幽冥世界——幽都。王逸明确指出,楚人的幽都之主是后土。
    楚人之所以将镇墓兽埋于棺椁头箱中,显然与其观念中的逝者魂魄、地下世界有着密切关系。陈跃均、院文清《“镇墓兽”略考》(《江汉考古》1983年3期)认为,楚镇墓兽“享有神的待遇,应是神的偶像”,不是一般的神,而是“地府君主”。徐文武《楚国宗教概论》(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据楚地简帛资料认为,“楚人的‘镇墓兽’是楚人的地神造像,也即‘地主’”。
    关于楚镇墓兽的身份,孙作云《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考释》(《考古》1973年4期)提出的“土伯”说较有影响力,“土伯即后土”,两者是同一神。幽都中出现了两位神祇:土伯和后土。土伯是有着九曲身躯、三目虎首、身体如牛的怪兽,与楚镇墓兽鹿角、头身、底座的形象差距较大。那么,楚人心目中的坟墓守护者后土的形象又如何,值得我们探究。
    《周礼·春官·冢人》“凡祭墓,为尸”,贾公彦疏:“是墓新成,祭后土。”孙诒让《周礼正义》:“祈祷于墓地之祇。”这里的“墓地之祇”应该就是后土神。人死后入土为安,既然埋葬了逝者的棺椁,掌管土地的后土神自然成为坟墓的守护者、逝者鬼魂的庇佑者。从先秦到现代,这一古老传统一直存在。唐代武三思墓出土的镇墓石,雕刻的镇墓文还有“土府神乡”“庇形后土”“九幽之府”等字句,继承了后土为幽都之主的说法。清代学者姚福均《铸鼎余闻》:“今吴俗墓祭,亦祀后土神于地。”直到今天,浙江湖州民间仍有祭祀后土神以保护坟墓的习俗。
    旨在使人敬畏而战栗
    后土又称“社”。《礼记·檀弓上》:君举而哭于后土。”郑玄注:“后土,社也。”《说文》示部:“社,地主也,从示土。”“社”源于对土地的崇拜,在其发展过程中,与英雄崇拜相结合,因而有句龙为社、后土为社、大禹为社等说法。“句龙”古又写作“勾龙”,就是蜷曲的龙形,金文中的“禹”也为龙蛇形。东汉蔡邕《独断》卷上:“社神,盖共工氏之子勾龙也,能平水土……凡树社者,欲令万民加肃敬也。”
    《论语·八佾》:“哀公问社……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周代的社神以栗木制作,目的是使百姓敬畏而战栗。龙的标志性特征是蛇形鹿角,绝大多数楚镇墓兽头上有插鹿角的榫眼,吐舌,头身结构为蜷曲龙形。方形底座一方面能稳固木质头身,另一方面应为土地象征。《说文》土部:“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郭庆藩《庄子集释》:“栎,木名也。社,土神也。祀封土而曰社。社,吐也,言能吐生万物,故谓之社也。”作为土神,“社”的意义是吐生万物,这与楚镇墓兽的吐舌形象不约而同。吐舌本是蛇类的自然形态,模仿勾龙的楚镇墓兽有吐舌形象,也与土地神吐育万物有关。
    湖南常德临澧九里M1是战国中期楚国封君级别大型墓葬,出土了6件形体高大的镇墓兽。头部呈虎头形、面目狰狞、施鱼鳞状纹,有龙蛇状蜷曲的曲颈、口吐髹红彩的长舌,方形底座。湖北荆州江陵县藤店M1是战国中晚期大夫级楚墓,出土了1件单头兽面镇墓兽,也有鹿角、凸目、长舌和龙形曲颈。湖北荆州江陵县天星观M2是战国中期楚墓,出土了双头镇墓兽:眼外突,卷眉,圆鼻孔,龇牙咧嘴,长舌下垂。这些恐怖怪诞的形象都是制造者刻意雕刻而成,与社神“肃敬”“使民战栗”一致。
    社的初文是“土”字,甲骨文中“土(社)”与“且(祖)”字形相似。《礼记·檀弓上》:“祖者,且也。”甲骨文中的“祖”字写作“且”。郭沫若《释祖妣》(《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甲骨文字研究》,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分析卜辞中土(社)之形状,提出祖社同源,社祭源于生殖崇拜,“土为古社字,祀于内者为祖,祀于外者为社,祖与社二而一者也”。
    湖北宜昌当阳赵巷M4的年代为春秋中晚期,出土了迄今最早的1件楚镇墓兽,其祖型有明显的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痕迹。头作圆角方型,上刻卷云纹、圆圈纹图案,中立四棱柱形身躯,下接覆斗状方座。当阳曹家岗M5为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祖型楚镇墓兽头顶既无榫头,也未插鹿角。这可以与河南省淅川县和尚岭M2所出土的铜镇墓兽座铭文“且(祖)埶”相印证。
    随着后人对后土(社神)的认识加深,出于对地下世界的恐惧和镇墓安魂的需要,社神逐渐变为插鹿角、曲颈、吐舌等恐怖形象。西汉早期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神祇图》,绘有众多楚人熟识的神灵,如太一、雷公、雨师等。帛画上部正中央有鹿角神祇,右侧腋下有一圆圈,圈内书一“社”字。这件帛画中的社神也是头戴鹿角、张目吐舌的形象。
    简牍印证楚人鬼神观念
    楚人的祭祷系统大部分与周礼一样,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作为地祇,后土在楚人祀谱系统中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太”(天神)。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等有楚人祭祷“后(侯)土”“地主”“宫地主”“野地主”“宫侯土”和“野侯土”的记录。望山简有大水、句土(后土)、司命等山川神祇。包山简有“后土、司命、司祸,各一少环”。天星观M1楚简中有司命、司祸、地宇。土地神有后土、地主、句土、地宇、社等称呼,系同神异名,这与《左传》等史籍的记载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后土(地主或社)是可以作祟的,要“思攻解”祭祷,为祷社、祷地主、祷大地主。包山简有“地主”作祟而用猪献祭的记载,随后还要占卜,要“思攻解日月与不辜”。楚简中致病的祟源分为三类:亡人鬼魂、社神和巫,社神成为致病的祟源之一,需要祭祷、攻解。
    楚简还印证了楚人观念中先公先祖、社、野位等鬼神,他们还信仰“内外鬼”。新蔡葛陵简有“上下内外鬼神”的记载,“上”指天神,“下”指地祇,“内外”指有无血缘关系。“内鬼”指与当事人具有血缘关系者,这是人鬼中数量最多、最重要的部分,相当于直系祖先鬼魂;“外鬼”大概指没有血缘关系的鬼魂。“内鬼”可以作祟,“外鬼”也需要防范,这就有了镇墓辟邪的需要。
    后土社神不仅为土地神,而且是地下幽都的主人,自然与鬼魂有着密切关系。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的甲种《诘》篇有:“凡邦中之立丛,其鬼恒夜呼焉,是遽鬼执人以自代也。”“丛”指社树,社树林中的祠是社祠,有鬼魂害人,为大家所恐惧,丛社、社祠都是祭祀后土社神的。《日书》乙种有:“中鬼见社为眚。”“中鬼”也是与生者有血缘关系的亡人鬼魂,又被称为室鬼、内鬼,可以返回人间,附着在社庙中作祟。
    孔家坡汉简《日书》:“今日庚午为鸡血社,此毋 (无)央 (殃)邪”;“寅有疾,四日小汗 (间),五日大汗 (间)。患北君丛主。丙寅日出有疾,赤色死”,记述了丛主(丛社)作祟致人病亡、用鸡血祭社以求无邪的巫术。香港中文大学博物馆藏孝惠三年(前192)汉简《日书·诘咎篇》,载有对“畜生不息”的厌胜巫术:“取里社□者土以为禺(偶)人,男女各一,(置)之户下。”可见社神所依之处,巫术盛行,一方面社神能作祟,社祠是鬼魂的聚集之地;另一方面社神又有神秘力量,能厌压恶鬼,克制其作祟行为。王充《论衡·解除篇》有类似记载:“世间缮治宅舍,凿地掘土,功成作毕,解谢土神,名曰解土。为土偶人,以像鬼形,令巫祝延以解土神……谓鬼神解谢,殃祸除去。”
    《尔雅·释天》:“祭地曰瘗埋。”将祭品埋入地下,土地神才会知道人们祭祀他。楚人认为后土社神为冥界幽都之主,因而模仿勾龙形象制造镇墓兽,埋入墓葬之中祭祷以表敬畏,用厌胜巫术祈求镇墓辟邪,一方面保护逝者入土为安,不受“外鬼”等邪恶鬼魂的侵害,另一方面镇压逝者灵魂,防止“内鬼”危害后代。西汉的泥木质镇墓俑置于墓道两侧,跪坐、头插鹿角,显然受到楚国镇墓兽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隋唐时期的有角、跽坐、方座镇墓兽。随着丧葬习俗逐渐改变,五代时的镇墓兽多为镇墓铁牛、铁猪。宋元时期,由于火葬以及焚烧纸扎冥器的盛行,墓葬多采用陶质神煞俑,因此,随葬镇墓兽的习俗逐渐消失。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