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山西是八路军敌后抗日的战略基地和主要战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里,山西军民铸就了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有力地推动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的胜利发展。在山西抗战中,共产党人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尤其在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支部建设上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山西抗战局面的开创和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力加强组织建设 在山西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抗战与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民主集中制建设等方面做出重要探索,从而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壮大。 全面抗战爆发时,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的需要,将北方局迁到太原,组建了以刘少奇为书记的领导干部核心团体。北方局到达太原后,除了积极帮助阎锡山抗战,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党员干部的建设工作,以此来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军事知识,提升党员干部的军事理论水平;开办各种短期训练班,培养开展游击战争的干部队伍;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组织游击队,精简上层机关人员。正是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才逐渐建立起一支优秀的党员干部队伍。 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共山西的组织基础十分薄弱,省工委下属的党员仅有360余人。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中共晋冀豫省委作出《新形势下省委工作的新任务》的决定,强调必须“大力发展党员及健全党的工作”。中共晋冀豫省委的党员数量从1938年2月的1000余人增至1939年9月的30150人,时任中共晋冀豫区委组织部长徐子荣讲到:“在开始初创时间,不过30多同志;在1938年辽县活动分子会议时,不过1000多党员;现在都要超过了好多倍。我们党在这个区域可以说是唯一的大党,可以说是群众的党。”据各地区不完全统计,到1939年,在当时全省105个县中,绝大多数都建立了县、区级党组织,党员的数量有了迅速增长。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党坚持不懈地发展和丰富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和实践。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及正式参议会的成立和运作,是共产党“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由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转变和成功尝试。在它的影响和带动下,根据地以燎原之势建立起符合“三三制”原则的各级政权。 积极开展作风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全面抗战爆发后,山西的共产党人虽然面临物资匮乏的困境,但革命的“精气神”令人刮目相看,这些革命精神主要通过共产党员的思想作风、学风及工作作风建设等方面呈现出来。 全面抗战期间,中共北方局领导各根据地分头开展思想作风建设工作。1942—1945年,山西各根据地的党组织普遍开展了整风运动,晋绥、北岳、太行、太岳区分别成立了学习委员会,要求全体党员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此外,各根据地农村党员积极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发展互助合作的经济,致力于改造农村面貌。 残酷的抗日战争并未阻碍山西加强党员干部的学风建设。遵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开展全党干部学习的决定》,晋西北区党委、晋西南区党委和绥蒙区党委积极开办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逐步建立了军政干部学校、抗战学院、晋西青年干部学校、抗大第七分校、晋西北财政干部学校、晋西北行政干部学校、晋西北民运干部学校、绥蒙建国学院和塞北实验学校等。同时,还加强了书籍报刊的印刷、发行工作,先后出版《五日时事》《黄河日报》《抗战日报》《晋绥日报》《晋西大众报》《工作通讯》等,为广大党员干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力促进了党员干部教育的发展。 抗日战争的严峻社会局势促使山西格外重视党员的工作作风建设。1943年春夏之交,太岳区发生了严重灾荒,该区各级党政机关都把生产救灾作为中心工作,号召党员和机关干部发扬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开展增产节约和赈济灾民的活动。经过党政军民总动员,终于战胜了灾荒,渡过了难关。 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党支部是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各项方针政策都须通过支部才能在群众中得到宣传与贯彻。支部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战斗力强弱、党在群众中的形象等。全面抗战期间,山西高度重视党支部的建设工作,有力地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1939年6月10日,陈云在《解放》第七十三期发表的《支部》一文中,正式提出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并指出支部的基本任务主要有四个:一是党团结群众的核心组织;二是征收党员的机关;三是教育党员的学校;四是在根据地内要领导党、政、军、民、学各项工作。山西根据抗战敌后环境与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具体规定了支部的基本任务,主要有:领导战争、领导生产、执行政策、加强政权、团结群众、教育党员。 山西各根据地还格外重视支部的整理工作。晋察冀根据地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制定出分期分类整理支部的具体计划,在整理期内要坚决地停止党员发展,然后由上级委派得力党员干部,或者组织支部检查团、支部工作团、支部巡视团等到县区布置如何整理支部的工作,按支部工作的好坏,分上、中、下三种情况,选出几个支部进行试点。试点以县以下的区为单位,每区选择两三个支部进行,在试点取得成效后,再进行所有支部的整理。支部整理的内容包括:(1)支部所在村庄的经济情形、阶级,以及该村庄政权演变情形,在全面抗战前后的变化过程与特点;(2)支部及党员与群众的关系如何,能否真正起到团结群众的核心作用;(3)支部执行党的政策情况;(4)支部开展党内教育及党内生活情况;(5)支部内部的团结情况;(6)支部对村政权、村群众组织及群众武装的领导方式方法等。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熟练掌握了自身建设规律,形成了党的建设体系,党的各项建设全面扩展和提升,全党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整体上得以提高,党内各种制度更加健全,组织更加巩固,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三大作风。抗日战争时期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伟大精神,是全体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民族之魂,今天仍具有旺盛生命力,是我们不断开拓进取、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