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試綴第10~30則 楊 熠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第十則 一、片號 【正面】 A:合集8472正丙(乙1195)+乙補5510 B:契合集235(乙補2753+乙補2758+乙3868+乙補3608) C:乙6764(合集8472正乙部分) D:乙補3081(R032719) E:乙補3101(R032742) 【反面】 A’:合集8472反丙(乙1196) B’:契合集235(乙3136+乙3876) D’:乙補3082(R032719) 二、圖版 三、說明 合集8472將乙3536、乙2170、乙1195(乙1196)、乙6764四版綴在一起(其中乙2170與乙6764爲實綴),構成甲、乙、丙三部分各自獨立的遙綴。蔡哲茂先生根據史語所庫房記錄將前人已經綴合,但後來又裂爲兩版的乙1195和乙補5510重新拼綴(即構成本則的A版),並指出合集8472對乙2170與乙6764(即本則C版)的實綴當改爲遙綴。[1] B版爲《契合集》第235組[2]。筆者試將C版加綴在B版右側邊緣位置,將D、E二版加綴在A版下方,然後再將此左、右尾甲實綴。主要依據尺寸、斷口、齒縫、盾紋、鑽鑿(見附圖)、卜辭對貞、字體和兆序等因素。 若綴合無誤,可進而校正以下二事。 第一,《合集》將合集8472正甲、正乙(除去乙6764)兩版前甲遙綴,應該沒有問題,但將合集8472正丙與上方二版遙綴則是不成立的。從尺寸、鑽鑿、字體和兆序等方面來看,它們與本組綴合所復原的尾甲並非同屬一版。 第二,關於反面占辭的釋文。反面右側爲合集8472反丙,《摹釋總集》《校釋總集》《摹釋全編》[3]和漢達文庫均釋作“貞:不叀……”,《合集釋文》[4]作“□不叀……”。根據照片可以明確“不”上一字實爲“丙”,舊誤釋爲“貞”是受到拓本的限制。通過本則綴合,可知“叀”下一字爲“戊”。再據相似辭例(如合集10137反=丙281)可將這條釋文校正爲“ [隹]丙,不叀戊”。 再看反面左側,《契合集》所作的釋文爲“王 曰:其㞢(有)(憂)”。然細審拓本與照片,“”字下還有殘筆(契合集235摹本已將殘筆摹出,但未釋),應爲“下上”之合文,相似辭例見於合集14173反(丙497),故釋文可校正爲“王 曰:其㞢(有)(憂)。下上 ”。 照片、摹本[5](示意) 合集8472 第十一則 一、片號 A:乙3857 B:乙補6769 C:乙補2730 二、圖版 第十二則 一、片號 A:乙補5911 B:乙7118(合集4174部分) 二、圖版 三、說明 從部位、尺寸、殘字、斷口、齒紋、色澤等因素考慮,二者應爲一版之折。 第十三則 一、片號 A:合集1773正(丙241+、丙623) B:乙補2861 二、圖版 第十四則 一、片號 A:醉古集347(合集10171正+,丙67+,丙627+) B:乙補6739(倒) 二、圖版 第十五則 一、片號 A:醉古集90(合集1403甲、乙+) B:乙補859 C:乙補2052 二、圖版 第十六則 一、片號 【正面】 A:乙補4196+乙補4250 B:乙補4485 【反面】 A’:乙4383 B’:乙4664(合集17689下半) 二、圖版 三、說明 A版的綴合見於史語所資料庫的綴合記錄。筆者根據斷口、殘字(占)、兆序、鑽鑿等因素將乙補4485(乙4664)加綴在其下方。 《合集》將乙4664與乙4653綴在一起是不成立的。二者拓本左側雖然都能看到齒紋,但它們在龜腹甲上所屬的部位不同。乙4653爲腹甲右側(以腹甲正面論左右)甲橋部分的殘片,而乙4664則是腹甲左側近千里路處的殘片。史語所將乙4653與合集3332(乙4645)實物綴合(R038325),補足了“王”字,已證《合集》之誤綴。蔡哲茂先生又將合集3332(乙4645)加綴在了合集776正(丙53)上。[6] 第十七則 一、片號 A:契合集242[合集898(乙4482+乙4485)+合集11297(乙4546+乙4556)+乙補4359+乙補4373倒+乙補4375倒+無號碎甲]+乙補4377倒 B:乙補4391+乙補4395 二、圖版 三、說明 A版的綴合情況林宏明先生在《契合集》第242組“釋文及考釋”部分已有詳細的說明[7],後來林先生又在《甲骨新綴第794例》[8]中加綴了乙補4377(倒)。B版的綴合則見於史語所網站綴合記錄。現在筆者試據斷口、盾紋、兆序、鑽鑿等因素將此二版實綴。 第十八則 一、片號 A:合集5057甲(乙7894+乙8083)-合集5057乙(乙2253+乙3639) B:乙補1641 C:乙補1642 二、圖版 第十九則 一、片號 A:乙3386 B:合集9309(乙7776) 二、圖版 第二十則 一、片號 A:合集11779正(乙3921)+乙4153 B:乙補2004 二、圖版 第二十一則 一、片號 【正面】 A:乙補4363 B:乙4458 【反面】 A’:乙4515 B’:乙4459 二、圖版 第二十二則 一、片號 A:合補786(乙595) B:合集405(乙683) 二、圖版 三、說明 張惟捷先生指出,史語所原來將合集5117(乙4932)和合集405(乙683)綴在一起是不成立的。[9]今據尺寸、兆序(一二三四五)、“方”字殘筆等因素將合集405(乙683)與合補786(乙595)綴合。綴後得到一條完整的卜辭“丁丑卜,賓貞:方帝三羌”。 第二十三則 一、片號 A:契合集231{[(乙補3526+乙補3530+乙補3540+乙補3548+乙補3549+乙補3553)+乙補3529]+乙補3536} B:乙補3507+乙補3551+乙補3552 C:乙補3520+乙補3525+乙補3531+乙補3545+乙補3557 D:乙補3566(倒) E:乙補3828 二、圖版 三、說明 本則爲右腹甲殘片的綴合,各版上僅存兆序。A版前後經過多次綴合,其中乙補3526+乙補3530+乙補3540+乙補3548+乙補3549+乙補3553見於史語所網站的甲骨綴合記錄,黃庭頎女士加綴乙補3529于乙補3526之下[10],林宏明先生再加綴乙補3536於乙補3548之上,後收入《契合集》第231組[11]。筆者試將D版與E版實綴,之後再將其加綴於A版左側,理由如下:首先,D、E二版從正面盾紋連貫與反面鑽鑿契合兩點可知確爲一版之折;其次,將D、E二版加綴於A版左側,正面盾紋相連、兆序相續,反面可補足一個完整的鑽鑿,故知其可相綴。 林宏明先生認爲契合集231與232兩組似可遙綴,後來林先生又在契合集232上加綴了乙3826[12]。根據這一線索思考,筆者認爲黃庭頎女士在乙補3526之下加綴的乙補3529,似應改綴於乙補3553之下。理由有三:第一,乙補3529與乙補3553的斷口可密合;第二,從反面來看,乙補3529與乙補3526的鑽鑿並不能契合,但它與乙補3553的鑽鑿則可復原一個完整的鑽孔;第三,若本則與契合集232+乙3826遙綴無誤,那麼它們的兆序應是對應的。 B、C二版分別見於史語所網站的綴合記錄,筆者將此二版綴合之後,再將它們加綴在乙補3529的下方,其中乙補3551可與乙補3529實綴。值得注意的是,B、C二版上相連兆序“二三四”的刻寫均有一定傾斜度,與同版他辭有異,頗引人注意,這似乎也可作爲二版可相綴合的一個旁證。[13] 第二十四則 一、片號 【正面】 A:合集17819正(乙3279) B:合集17325正(乙3971) 【反面】 A’:合集17819反(乙3280) B’:合集17325反(乙3972) 二、圖版 第二十五則 一、片號 A:合集14572正(乙3222) B:乙8420 二、圖版 第二十六則 一、片號 【正面】 A:合集2530正(丙267)+乙補517 B:乙2169 【反面】 A’:合集2530反(丙268) B’:乙補1807 二、圖版 三、說明 A版的綴合見林宏明先生《甲骨新綴第700例》[14]。 第二十七則 一、片號 A:醉古集248[合集13750正(丙175)+乙補617] B:(乙補532+乙補5410倒)+乙補166 二、圖版 三、說明 B版中的乙補532+乙補5410見史語所資料庫綴合記錄,林宏明先生又將乙補532與乙補166相綴[15]。今據斷口、尺寸、兆序、干支等因素將A、B兩部分實綴,綴後可將正面卜辭的干支補全爲“庚寅”。 第二十八則 一、片號 【正面】 A:合集2023正(乙5844)[16] B:合集2822正(乙8278) 【反面】 A’:合集2023反(乙5845) B’:合集2822反(乙8279) 二、圖版 第二十九則 一、片號 A:合集13326(乙3057) B:合集17296(乙3256) 二、圖版 第三十則 一、片號 A:契合集237{[(乙3135+乙3137+乙補2751+乙補2752倒)+合集16497(乙3470)]+乙補3220} B:綴彙969(乙3874+乙補3610) 二、圖版 三、說明 A版中的乙3135+乙3137+乙補2751+乙補2752倒見於史語所網站綴合記錄,後來蔡哲茂先生將它們與合集16497(乙3470)相綴[17],林宏明先生又加綴了乙補3220,收入《契合集》第237組[18]。B版爲林勝祥先生綴合,收入《甲骨綴合彙編》第969組。[19]現在筆者將B版加綴在A版的右尾甲上。 附記:以上綴合均經史語所蔡哲茂先生覆核實物正確。另,蔡先生再次覆核《甲骨試綴一則》(本網站2018年1月1日)實物後告訴筆者,綴合是正確的。在此向蔡先生表示感謝!綴合得到李發師的指導與鼓勵,謹此一併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