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名人 > 明朝 >

况钟

http://www.newdu.com 2018-08-27 新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人物简介
    况钟别名黄钟、况伯律、况龙岗、况如愚等,生于江西靖安,是明朝著名官员,人们称他为“况青天”,与包拯、海瑞并称中国民间三大青天。况钟曾三任苏州府长达十三年、政绩斐然,是苏州知府中最著名的一个,也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他的刚正清廉人尽皆知。况钟著有《劝农诗》、《又勉子侄诗》等作品,于1443年逝世,苏州人民悲痛不已。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况钟(1383--1443),生于江西靖安县的龙冈洲(今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幼时家庭贫困,7岁丧母,从小受到生活磨炼。聪颖好学,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礼仪,处事明敏。况钟对书法很感兴趣,曾经刻苦练习,无论是正楷、隶书、行书,他都写得很好。
    担任书吏
    况钟原本会按照父母的愿望刻苦读书,获取功名。但在永乐四年(1406),县令俞益却改变了况钟的人生道路。俞益需要一个精通文理、能干练达的书吏,千挑万选,选中了况钟。况钟的父母心里是不愿意的,但俞益对他们说:“自古以来,从书吏起家而成为高官的人很多,且不说汉代的萧何、曹参,位至相国,唐代就有孙伏伽和张元素,前者成为谏议大夫,后者做到金紫光禄大夫,做书吏有什么不好呢?”况钟从此放下功名,跟随俞益作为礼曹吏员。
    任职礼部
    九年任满后,俞益向当时的礼部尚书吕震介绍况钟,经永乐帝面测抉用为礼部六品主事。
    永乐十二年(1414),况钟吏期已满九年,按例应允给赴京考职。其时礼部尚书吕震与俞益相友善,俞益竭力推荐,历陈况钟的贤能。恰巧,吕震将扈从朱棣北巡,需简选属员,与况钟交谈,大为器重。
    永乐十三年(1415)春,以其才识优长,录为六品礼部仪制司主事(正六品),且打破常例,得到了皇帝朱棣的召见。成祖朱棣虽然广揽人才,并对太祖为保证封建官吏的铨选与任用而推行的三途并用之策遵行不悖,但是他对书吏却抱有很大的偏见。他曾说:“若刀笔吏,知利不知义,知刻薄不知大体,用之任风纪,使人轻视朝廷。”况钟书吏起家,能被皇帝直接任命为正六品的官员,可见况钟很得成祖的赏识。从此况钟更加勤于职守,凡册立后妃、东宫、藩王、帝女下嫁、朝觐贡举等重大典礼,皆动无遗漏,得到朝官的赏识。
    永乐十五年(1417),朱棣再次北巡,况钟以礼部属员扈从。由于北京初建,四夷朝贡、会试、北征诸事项,都在北京举行。其中诸如祭告、庆赏、封策礼文等,均属仪制司的职掌,况钟筹划安排得当,深受赏识,“简繁轻重,悉中事宜。”(《况太守集》卷一《太守列传编年卷上》)
    永乐二十一年(1423)况钟九年考满,在九年的任期中,由于他勤谨廉洁,博识干练,又任劳任怨,极得朝廷赏识(仅永乐帝的奖赐就有31次之多),例升员外郎,又因其贤劳著称加一等,超升礼部仪制司郎中(正四品)。
    宣德四年(1429),况钟向皇帝陈明因由,请求恢复况姓,得到允准,颁给改姓诰命。
    三任知府
    宣德五年(1430)经蹇义、胡濙等荐升任苏州知府。当时苏州豪强污吏相互勾结利用,百姓赋税繁重,是全国有名的难治之府。况钟上任后,许多问题者等待他去处理。开初,不少属下和群吏都站在他四周,看他如何理事。他假装不懂,左顾右问,只按群吏的欲望办事,群吏们都很高兴,私下以为这位新任太守是很容易欺侮的。几天后,他召集群吏宣布:前几天某件事是应该做的,是某某不让我做;某件事是不应该做的,是某某强行我做的!你们有些人长期以来玩弄这种手段,罪当死!于是将罪大恶极的数人处以死刑,并训斥那些贪虐庸懦的官吏。因此大震全府,上下都奉法职守。
    明朝军人立有军籍,是世袭的。在卫所当兵的死了或逃亡了,要在原籍勾取他子弟或孙子补充。宣德三年(1428),御史李立、同知张徽奉命到苏州清理军籍,人民惨遭残害。《吴江县志》记载:“县民被冤为军者四百七十三名,而被杀者不可胜计。以一府七县计之,则其数愈多矣。”况钟上任后,看到这些受尽冤屈的人民,“扶老携幼,填塞道路,号哭呼天”,问明原由,上奏皇帝,指责:“今用事之人舞文法外,不择当否,悉驱罗网而骈驽之。其意以能为国家益数千百辈军,殊不知事体非宜,为国生怨,其失尤大也。”在况钟的奏请下,一百六十人免除了军役,一千二百四十人只本身服役,免除世役。
    苏州官田的租非常重,一亩田“科米不等,少者一斗三升至四升止,多者自五斗至三石”。明宣宗虽然下了诏书减官长工租,但没有得到贯彻。况钟上奏请减官租,被户部驳回不准,他一再上疏,指了如果不减,“仍照旧额征粮,有违恩命,抑且失信于民”。经过多次上奏力争,宣德七年(1432年)得到宣宗批准,减去官田租七十二万一千六百石,荒田租十五万石,使被重租压得透不过气来的苏州人民松了一口气。接着,他率领苏州民众疏浚河道,兴修水利,促进了苏州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他还建立济家仓,赈济灾民。
    况钟在任苏州知府前,前任知府对讼案“累年莫决,囚多死于淹禁”。况钟上任后,着手处理这些案件。苏州府管辖七个县:吴县、吴江、长洲、常熟、嘉定、昆山、崇明,况钟一个县一个县地轮流审问案件,不到一年,“勘部过轻重囚一千一百二十余名,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咸颂包龙图复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有一篇《况太守断死孩儿》,赞扬“况青天折狱似神”,也是一个佐证。
    况钟还重视学校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他“兴学礼士,苏人至今育之。”对贫穷的读书人给予给予接济,有才学的还向朝廷推荐。儒生邹亮有才学,“钟欲荐其才于朝,会有以匿名书数亮过失,潜揭于府治之门者。钟得书笑曰:‘彼欲沮吾荐,正速成亮名耳。’遂奏亮才学可用,召试有验,授吏、弄二部司务,转监察御史。”祝允明说:“(况钟)于庠校师徒加礼……师徒每入郡白事,必延之内室,坐而啜敬谈笑,愉然不衰。如以私事至,则慢之。”可见况钟对学校师生的重视和优待,但不徇私开后门。
    宣德六年(1431),况钟丧母,按照礼制,他必须回靖安原籍守丧(“丁忧”),三年孝满才能出来做官。于是苏州二千多人向巡按御史金讠廉请愿,“请求夺情起复”。苏州人民还编了首歌谣:“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并把这首歌谣抄在纸上,占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明政府接受了人民要求,下旨况钟缩短“守孝”期,重回苏州做官。
    宣德十年(1435),况钟进京述职,苏州人民怕他因政绩优异,升官离去。况钟起程时,“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舆卧辙”,舍不得他走。正统元年(1436),况钟再次回到苏州。
    正统四年(1439),况钟任苏州知府已九年,赴北京考绩,朝见皇帝。况钟赴京后,苏州人民八万人又上书挽留,要求况钟再次回苏州,明英宗接受苏州人民的请求,赐况钟正三品,但仍回苏州做知府。
    身后之事
    正统七年(1442)12月,况钟病死苏州任所,终年六十岁。况钟灵柩运回江西时,“民多垂泣送其柩归”。运载况钟灵柩的船中,“惟书籍,服用器物而已,别无所有。”苏州府所属七县都为他立了祠堂,作为纪念。
    1956年,昆曲《十五贯》上演后,经毛泽东、周恩来推荐观看,况钟的清官之名享誉全国。2014年7月,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长篇历史小说《清官况钟》,全方位刻画了一个刚正不阿、智勇双全、情义兼具、受民爱戴的清官形象,激励国家公职人员树立高尚道德操守。
     况钟的后人
    况钟祖上是南宋迁居靖安的况升,他的父亲况仲谦是个遗孤,被黄胜祖收养。
    况钟有一个后人况廷秀,曾在《太守列传编年》一书中记载了况钟生平事迹。
     况钟的故事
    举荐邹亮
    在文化教育方面,他十分重视培养人才。注重开办地方学校,招收学生,以儒教培养学生。还重视招收贫困学生,并给他们一定的救济,使很多单门寒士得以成就学业。有一个叫邹亮的曾经向况钟献诗,请他指点。他看后很高兴,觉得邹亮很有才华,便推荐他当官。有的人为此写匿名信诬陷邹亮,况钟看信后风趣地说:“这不过是想要我更快地提拔邹亮而已。”不久,邹亮果然被提任为吏、刑二部司务,后又升为御史,并成为明代“景泰十才子”之一。
    两袖清风
    正统四年(1439年),况钟任苏州知府已九年,要赴北京考绩,朝见皇帝。在明朝,地方官进京朝见,一般都要带搜刮来的金银珍宝,名产土仪,遍送京城里的势宦权贵,明代流行的一首歌谣说:“知县是扫帚,太守是畚斗,布政是驻袋口,都将去京里抖。”而况钟进京朝见,却两袖清风,不带一锱一铢。他赴京临行时,作诗和前来饯行的苏州人民告别。
    刚正不阿
    苏州是一个繁华富庶的地方,是江南巡抚的治所。这里主办织造的太监,往来于沿江沿海的卫所军官,地方的乡宦豪富,都是权势显赫、违法害民的豪强。况钟刚正不阿,不向宦官、豪强低头,对欺压人民、横行不法的宦官、豪强,均予以坚决的打击。他到任勤俭州后,忠实地执行了明宣宗的旨意,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当众处死了六个贪污不法的胥吏。又对苏州府管辖下的官吏进行考核,“出贪墨者五人,庸懦者十余人。郡中不寒而栗”。他这种这种不畏权势、伸张正义的行为为世人所称颂。《明史》记载:“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周述:“击锄豪强,赈恒穷困。”连批评他是“轻听躁动之人”的沈德符,也不得不肯定他“能抑豪强”而得到人民的称誉。
     人物评价
    总评
    况钟家境贫寒,由于他资性颖异,且勤于学,“长而淹贯经史,其为文简要不烦,兼工行楷诸书,器局端凝,言笑不苟,视势利声华澹如也”。而且“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理义,处事明敏”。在靖安县衙任掾时,职内事务,处理快捷,深得知县俞益的赏识,称赞他干练通敏,廉介无私。况钟在礼部任职十五年,官声很好,得到大学士杨士奇等大臣的器重。
    况钟不仅刚正廉洁,而且孜孜爱民。前后各届苏州知府都不能与他相比。他在任期间,先后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贪官污吏动不动对百姓处以酷刑,他先后酌情予以减免者近一千四百余人。同时,他协同巡抚周忱,悉心筹划,为百姓奏免赋税粮七十余万石。他兴利除弊,不遗余力,锄豪强,扶良善,是明代著名的清官。因此,百姓对他奉之若神。
    历代评价
    海瑞:“胜作十年救时宰相”
    杨士奇:“十年不愧赵清献,七邑重逢张益州。”
    李贽:“大抵钟为治,专戢豪狡,抚善良。”
    舒梦兰:“太守祠前面女墙,城”南犹认况家坊。姑苏逸事乡人道,两字青天万古香。”
    苏州沧浪亭五百贤侯祠像赞:“法行民乐,民留任迁。青天之誉,公无愧焉。”
    张廷玉《明史》:“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