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军突然从山海关进入中原,用最短时间撮取了东亚大陆的控制权。数百年来,这个责任全部都被推卸到了吴三桂头上。但清军原本的进军路线并不是山海关。那么如果没有吴三桂的投降,清军从其他地方有机会问鼎中原吗? 山海关的布局复原图 历史上的清军,当然不是非走山海关不可。但是山海关在路线距离与安全性方面是满洲征服者的最佳选择。而对吴三桂的支援,也是清军最后选择山海关的重要原因。毕竟这意味着当时最具备对清作战的野战军,主动将手里的武器交到了清廷手里。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后来的一系列作战中,非常明显。 山海关的位置,正好就卡在直隶-京畿到辽西走廊之间的关键节点上。清军的大本营则在辽东地区,无论是旧都赫图阿拉还是新的盛京沈阳,都距离山海关是最近的。大规模部队从这里进入关内,可以缩短行军路线和补给线长度。这对于储备物资有限,而考虑准备长期战争的清军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走山海关路线的清军 第一时间也只能让骑兵赶到 其次,历史上吴三桂的求援和李自成的盲目东征,让清军必须赶到山海关附近。由于大量的步兵和辎重都进军缓慢,最后能赶到山海关清军,其实也就是骑马行军的满洲八旗和部分蒙古八旗。再结合前一点来看,路线距离问题就表现重要了。因为连最近的路线都赶的如此匆忙,绕开山海关的结果只会是部队脱节和消耗更加厉害。 清军的突然赶到,才让自己有了坐收渔人之利的机会。李自成为了东征,已经将手头的精锐部队几乎全部带到山海关附近。清军的获胜,让他暂时失去了大规模战略抵抗的能力。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李自成丢掉的不仅是北京与黄河以北的直隶。连河南的大部分地方也已经控制不好了。第二年匆忙组织的东征,才占据了少许地方,就被挥师而来的清军又赶回了关中。 长城沿线的大部分明军 都是被吴三桂等人直接劝降的 清军由于在山海关收降了吴三桂和唐通两员前明大将,后来非常轻松的搞定了半个北方的明军部队。他们的嫡系就都是崇祯在晚期还要指望的精锐部队。在清军入关后,更是充当了开路先锋。两人仅仅用自身做榜样,再动以嘴皮子,就让大同到宁夏沿线的边防部队,全部选择投诚。这些部队反过来又成为清军消灭李自成等人的重要助力。 此外,早在皇太极时期,清军就多次从蒙古东部的边境南下。通过防御更薄弱的古北口等地,杀到北京城下。只是综合上面所说的这些原因,清军都觉得绕远道并不安全。因为吴三桂如果被闯军歼灭,那么清军南下围困北京时,又会被李自成回师的部队反包围。失去吴三桂的帮助,清军就必须自己在围城战中分兵去对付闯军。这让刚刚准备长期入驻的满人,自己想来都心里没底。 缺乏步兵的支持 清军也不敢对自己的骑兵抱有太大希望 不过,仅仅从1644年前后的很多战例也能看出,闯军在硬碰硬的战斗中还是会落入下风。虽然李自成在发家过程中,大量收编了原明朝在关中的驻军。但这些部队与长期面对满洲威胁的关宁军相比,还是差了不少。在明军前期的剿匪作战中,闯军经常在大规模交战中被轻易击溃。而那些在关内杀出威名的强军,又很快在关外折戟沉沙。可见闯军即便是没有出意外,也难敌精锐的清军。 所以,众多因素在一起发挥作用,让清军最后从山海关进入内地。虽然他们远不止这一个选择,却还是做大了路线优化。山海关当地也就因为这个事件,被永远的记录在历史书上。(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