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平维彬:传统与现代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维度(2)

http://www.newdu.com 2018-08-28 中国民族报 平维彬 参加讨论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维度
    从现代性的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它包含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现代国民教育的普及”等多方面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篇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新中国重新铸就了现代转型后的“大一统”政治格局,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保障了全国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也提高了各族群众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参与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增加了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交流,增强了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联系,增进了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互信,从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探索建立的,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流通、激活经济发展潜力。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巩固了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实现了国内人员与物资的自由流通,增强了各族群众在经济上的交流与往来,促进了国内民族关系在经济方面的整合,推动了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激活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飞跃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一跃成为当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能力日趋提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现代国民教育的普及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教育事业的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来自国内外负面或消极文化的影响,比如表现在民族意识层面的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国家必须从整体层面强化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以此来应对各种民族主义对国家凝聚力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国民教育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过程,也是增强各族群众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文化兴国和族际关系整合的必由之路,也是在“多元一体格局”下增强各族群众国家认同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现代国民教育是解决“精神贫困”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国内平衡发展与充分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不仅能够促进国内平衡与充分的发展,而且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基础与精神支撑。
    三、两重维度互为补充、协同发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统维度与现代维度之间的关系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协同发力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必然经历社会的转型,但社会转型并不等于历史断裂,它是在承继历史的基础上吸收新的营养成分,将社会引导向新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的结果,也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融合的结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联结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纽带,既能解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结构性张力问题,也为现代国家建设奠定了政治文化心理基础。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滋养,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国家建设工程的支撑。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于蔓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体内,“大一统”思想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思想根源。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推动各民族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凝聚力量,这一力量既包括来自历代政府的鼓励推动,也包括来自民间社会的自然凝聚。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既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格局,也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现代国家建设”“民主政治发展”“市场经济繁荣”“现代教育进步”等现代要素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绝对的,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也糅合了大量的中国文化要素。纯粹的西方文化叙事并不能完整地解释中国的复杂性,今天的中国既继承了传统的“多元复合结构”,也深受“大一统”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整个国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建设的是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相契合的多民族统一、多元一体的现代国家。
    正因为如此,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费正清将中国的现代转型视为“冲击-回应”的产物,这种观点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也是解释中国现代转型的主要理论范式之一。但我们必须清楚,西方文化的外来冲击只是这一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中国社会本身的回应才是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处在中国现代政治秩序下的各民族早已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多民族统一体,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保障国家昌盛、民族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维度,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量及其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