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古代史 >

科举史上“八大”奇葩状元,除一个败类外其他都是学霸

http://www.newdu.com 2018-09-02 历史大学堂 newdu 参加讨论

    人生有四大幸事,分别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位列榜首的考生,通常称为状元。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因人数少、含金量高,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广泛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娓娓道来,回味无穷。


    


    


    科举放榜(仿品)_图


    


    运气最好的状元——毕沅


    毕沅,字纕蘅,亦字秋帆,江苏镇洋(今江苏苏州太仓)人。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毕沅以举人身份,步入仕途,入值军机处,担任军机章京(类似于现在的机要秘书)。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三月,毕沅参加会试,有幸榜上有名。同时中榜的还有他的同僚诸重光、童凤三,能否状元及第,就要看四月二十六日的殿试了。三人对此不敢掉以轻心,认真备考,以期佳绩。


    四月二十五日晚,轮到毕沅和诸重光、童凤三在军机处值班。诸重光和童凤三打算回家复习,于是对毕沅说:“我们俩的字写得你好,有希望夺得状元,你的书法不行,就别胡思乱想了,还是替我们俩值班吧。”毕沅想想也对,答应了他们俩的要求。当时能进入殿试的考生,文章的质量差别不大,而一手好字反而能成为额外的加分项目。


    当天晚上,陕甘总督黄廷桂上奏的一份有关新疆屯田的奏报,转到了军机处。毕沅研读奏报,了然于胸。没想到,第二天殿试的题目就是策问新疆屯田的事宜,毕沅胸有成竹,一蹴而就。由于毕沅的字不好,他被考官列为第四名,可乾隆皇帝十分欣赏毕沅的文章,将他提为状元。就这样,毕沅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状元。


    


    


    紫光阁始建于明代,清朝是皇帝阅射和殿试武举之所_图


    


    最不要脸的状元——裴思谦


    唐文宗时期,宦官仇士良把持朝政,为非作歹,生杀予夺。裴思谦靠着溜须拍马的功夫,巴结上了仇士良。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拿个状元,光耀门庭。这厮说干就干,拿着仇士良的帖子,开始走上层路线。他直接找到了主考官高锴,要求高锴把当年的状元给他。高锴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见裴思谦行为猥琐,大言不惭,心中大怒,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被赶出门后,扬言:“明年的状元,我非要不可。”


    第二天,裴思谦厚着脸皮,又找到了高锴。他恬不知耻的说:“仇大人那里有消息,要推荐裴思谦为今年的状元。”高锴早就忘了裴思谦是什么人了,看在仇士良的面子上,就说:“除了状元,其他随便他挑。” 裴思谦不依不饶地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仇士良蛇蝎心肠,绝非善类,得罪他没有好下场,不得不作出妥协,便说:“如果是这样,我想见见裴秀才。” 裴思谦躬身下拜,说:“在下便是。”高锴不得已,只好将状元让给他。这货厚着着脸要功名,还非要状元,更可恶的是连着两年要状元,真是状元中的败类。裴思谦被后代文人骂了一千多年,真是遗臭万年。


    


    


    古代科举考试分级取士详解_图


    


    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有位书生在山东游玩。经过一座县城时,知县得知这位书生颇有文采,便热情招待了他。知县的公子胡旦瞧不上这位书生,有意为难他,便问书生有什么特长,书生回答工诗。胡旦让书生诵读一首,书生诵了首歌,当最后一句“挑尽寒灯梦不成”说完,胡旦嘲笑道:“原来是个瞌睡汉!”书生气得脸都绿了。


    这位书生就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状元及第,写信给胡旦:“瞌睡汉现在是状元郎了!”胡旦不以为然,冷笑道:“状元有什么可以得瑟的!等我明年及第,不会输给你的。”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胡旦果然考中状元,在科举史上,这么自信的考生,胡旦当属第一。


    


    


    《明状元图考》_图


    


    最悲情的状元——陈安


    陈安,字安仲,号叔恭,福建闽县人。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陈安夺得“春榜”状元,成为明朝历史上第六位状元。这本来是件好事,由于这次中榜的都是南方考生,而主考官也是南方考官,这引起了北方考生的强烈不满。北方考生到官府上访,认为考官偏袒维护南方考生,压制贬斥北方考生。


    朱元璋闻讯大怒,对张信、陈安等12人进行复查。此时,又有人举报说张信、陈安作为当事人,故意把北方考生中水平不高的考卷,送给朱元璋审阅。这可捅了马蜂窝了,老朱的暴脾气你懂的。他下令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陈安才做了十多天的状元,就死于非命,下场凄惨,值得同情。


    


    


    清代科举考试试卷_图


    


    最能吃的状元——李蟠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李蟠参加殿试。当时科举考试需要考一整天,考生带着干粮进考场,用来祭奠腹中的五脏庙。别的考生吃着披萨,喝着牛奶,李蟠家境贫寒,条件不好,只带了拳头大的馒头,而且一带就是36个。李蟠吃起馒头来,风卷残云,写起文章来,慢条斯理。别的考生全都交卷了,他才刚刚写了个开头。考官们要来收卷子,李蟠苦苦哀求:“请大人手下留情!我家条件不好,为了凑足我赶考的路费,把家里的锅都卖了。这辈子能不能出人头地,就看这场考试了。希望大人格外开恩。”考官看他可怜,点了蜡烛,让他继续考试。李蟠36个馒头吃完,考卷也写完了。


    成绩一出来,李蟠名列探花。康熙帝得知了36个馒头的故事,为了激励寒门学士,将李蟠改为状元,而原先的榜首姜宸英,只能屈居探花。姜宸英为此做诗调侃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于是,李蟠有了“饽饽状元”的绰号。


    


    


    科举入仕考场的必备,笔墨一体的墨盒_图


    


    最年长的状元——尹枢


    尹枢,阆州(今南充阆中)人。唐德宗贞元七年(791),由礼部侍郎杜黄裳主持殿试,考题为试题为《珠还合浦赋》和《青云干吕诗》。尹枢文名甚高,这两道题对他来说小菜一碟。考试结束,杜黄裳对众多举子说:“各位考生都是学霸,怎么没有人能帮我一下呢?”众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不知何意。


    此时,尹枢站了出来,问道:“Can I help you,sir?” 杜黄裳答道:“没人写榜!”尹枢自告奋勇,揽下了写榜的活计。尹枢逐一题名、唱名。全场鸦雀无声,都认为榜单给力,做到了公平、公证、公开。最后,只省下状元名额空缺,杜黄裳问:“写谁好呢?”尹枢正色地答道:“非老夫不可。”杜黄裳先是一愣,转念一想,这状元也只有尹枢能当了。尹枢自放状头那年,已经71岁了,成为史上最年长的状元。


    


    


    校士馆,民间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童试之地_图


    


    第一个连中三元的状元——崔元翰


    在古代,夺得状元是了不起的成就了,同时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得到第一名,更是逆天牛人。在历史上,共有17位考生,做到了连中三元。崔元翰有幸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牛人。这位老兄是唐朝的官二代,家境富裕,为人低调,为他安心读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超级学霸50岁时才中进士,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殿试的题目是《白云起封中赋》,崔元翰文思泉涌,对答如流,顺利夺魁,开创了科举史上的记录。在全唐诗中,收录了崔元翰的7首诗作,可见这位学霸并非徒有虚名。


    


    


    江南贡院 清代最大科举考场戊子科(1888年)_图


    


    唯一的文武双科状元——郑冠


    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殿试的题目出自《春秋》中的《丽龟赋》,郑冠熟读经典,文思敏捷,表现优异,一举夺得文科状元。一时间,郑冠成为当时文人心中的偶像,然而郑冠并不满足于现状,他继续创造着奇迹。


    5年后,36岁的郑冠参加了武科殿试,再次夺魁,成为历史上唯一的文武双科状元。唐代的武举制度,需要考核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能,还要对考生进行面试,要求“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由此可见,郑冠相貌堂堂,身材魁梧,上马能弯弓射箭,下马能提笔作诗。如果郑冠穿越到现代,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可靠手段,也是知识分子出仕的唯一途径。状元更是万众瞩目的焦点,时至今日,依然受到社会名界的关注和追捧。其实状元只是对才学的认可,只有为社稷着想,为黎民谋福,得到百姓的点赞,这样才是真正的状元。


    文:计白当黑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