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出自吴兴高门的丘灵鞠,原本担任东观祭酒,当他被授予骁骑将军时,竟勃然大怒,愤懑地对别人说:“我要去挖了顾荣的坟墓。江南地方几千里,出了那么多风流士子。就是顾荣引来北人南渡(永嘉年间衣冠南渡),妨碍了我们南人的仕途,真是死有余罪!” 骁骑将军在南朝是有兵权的武职,丘灵鞠担任这样的职位,为什么会如此生气呢?这里,就涉及到南朝官制的特有现象——“清官”、“浊官”传统。丘灵鞠由清官变成浊官,因此大发雷霆。 01 东晋南朝门阀政治 要论官职清浊之分,首先就要介绍一下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众所周知,魏晋时代,是一个贵族政治时代,世家大族在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五胡乱华之时,北方一些世家大族,纷纷逃到江南三吴地区,如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谯国桓氏。 北方大族到了江南,被称为侨人高门,他们拥护司马睿称帝,维持着东晋半壁江山。在东晋建立之初,司马家和侨人高门,对江南当地的三吴高门,尽力拉拢。随着政权的稳固,侨人逐渐在江南站稳阵脚,有了自己的根基,不需要再讨好三吴高门。 于是,南人的政治地位下降,侨人垄断了小朝廷。而且,侨人高门在政治上、社会上的显赫地位,甚至可以不借助帝王而保持。从东晋到宋齐梁陈,好几次政权更替,侨人高门屹立不倒。 这便是南渡侨人主导的东晋南朝门阀政治。门的意思是门第,阀的意思是阀阅,合称门阀,将士族和庶族严格区分,区分的标志便是婚宦。婚姻上,门阀贵族之间联姻通婚,不与庶族通婚。官宦上,士族只愿意担任清官,对于浊官,则是不屑一顾。 02 “清官”与“浊官” 请各位朋友注意,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提到的清官,不是指清廉的官,浊官也不是指贪官。这里的清官和浊官针对的是两类不同特点的官职。 宋齐梁陈的官职制度,大部分都是承袭魏晋,但是,在具体的每一个官职上,却有了清浊之分。一些高门经常担任的官职,被认为是“清望所归之官”。另外的一些官职,则被称为是浊官。 哪些官职,是高门喜闻乐见的清官呢? 最典型的就是国子祭酒。国子祭酒最初由晋武帝所设,是朝廷主要是学术官员。虽然不是类似于大司马、都督这样位高权重的官职,但却是侨人高门比较愿意担任的清官,有清望所归之称。 东晋时国子祭酒,可考证的一共有12位,侨人占了9位,南人仅占2位。刘宋时可考者8位,侨人占了6位,南人仅占2位。萧齐时可考者9位,南人有4位,比前朝稍微多一点。到了萧梁,可考者13位,南人只有2位。最后一个陈朝,9位国子祭酒,南人仅有3位,其中的2位还是陈朝宗室。 由此可见,侨人牢牢地垄断了国子祭酒这一清官。除此之外,清官还有散骑常侍、侍中、郎中令、太子洗马等。大体上,中书散骑、东宫属官、秘书著作,都属于清官。清官也并非都无实权,比如,吏部尚书,又有“大尚书”之称,职权重要,又是门阀喜闻乐见的清官。 然而,有些官职,权力较大,却是浊官。比如尚书郎、御史中丞,宪台之官,在东汉以来便是极其重要的官职,在南朝却成了高门不喜的浊官。另外,各种武职,比如各种有实际兵权的将军、校尉,也被看成是浊官。像本文开头提到的丘灵鞠,他所担任的骁骑将军,就是高门所鄙夷的浊官。 03 清浊之分的由来 官职清浊之分的由来,来自于门阀贵族的长期习惯。东晋以来的侨人高门,早在东汉之时,就是世代研究经学的大家族,素有“通经入仕、累世公卿”之称。 东晋时期,各大门阀还保持着学术传统,因而高门子弟入仕,往往从秘书著作起家,资深者担任中书散骑。贵族家的一些不学无术的膏粱子弟,往往会被安排担任东宫属官,因为这一类官职并无实权,品级又高,比较适合用来安排没有才能的贵族子弟。 久而久之,上述的一些官职,高门长期担任,逐渐形成了垄断。因此,在南朝时,这些官职,只能由高门担任,庶族不能染指,被称为清官或清职。 与之相对应的,庶族寒门,进入仕途,通常是军功起家,出身武将。尚书郎和御史台属官,公务繁忙,士族不愿意担任,于是成为了寒门子弟的专属,这便是浊官。 南朝官员对于清浊之分极其看重,《通典》中有一句话,“官有清浊以为升降,从浊得清则胜于迁”。官员看待官职升降,以清官、浊官为标准,不仅仅以看品级。而且,有些官员从浊官变成清官,即使品级、俸禄下降,也会当成是升官而高兴。 尽管侨人高门不喜欢担任武职,但出于政治需要,有时需要掌握军权。于是,又出现了“带帖”制度。高门本身担任文职清望官,然后兼任武职,称为“带帖”。这样既是清官,又配合军权,对于高门来说,堪称完美。 官职清浊之分,从根源来说,还是门阀政治的一种体现。高门垄断了一些官职,成为清官,而庶族寒门只能担任浊官。 宋齐梁陈之时,高门子弟只愿意担任清闲的清官,不做学问,亦不学弓马,使得门阀迅速腐败下去,失去生命力。最终,南朝覆灭,被北方统一,这也是门阀政治的腐化的结果。 文:城郊牧笛声 参考文献:《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南齐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