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是展示历史风貌及社会变迁的载体。针对文献作为载体,研究者不仅应考量其承载的内容,而且文献本身亦有传媒特征,折射了以“文献”为纽带所形塑的社会通讯网络、知识共同体及其历史变迁。安徽大学王天根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主要是对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的整理及研究,也涉及中国文献海外传播的历史语境、海外文献与中国近代史书写等重大研究议题。2018年8月21至22日,由该项目课题组所在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安徽史学》编辑部、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等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研讨会在合肥召开,对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的价值、意义及文献传播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新闻史学会、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河南大学、上海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史学月刊》编辑部、《安徽史学》编辑部、天津古籍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等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单位等40多位学者与会。 会议开幕式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教授主持,安徽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群京教授、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施立业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等出席并致辞。王群京教授指出,文献研究在文史哲研究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献传播”研究则属历史学和传播学等跨学科融合的领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以研讨会为契机,在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开疆拓土。陈昌凤教授认为,王天根教授及其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开辟了新闻史研究的新领域,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在推动传播学和历史学共同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赵天晓书记提及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将新闻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等专业并列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九大支撑学科,肯定历史研究重要价值的同时,认为历史学与传播学等学科交叉互动能更好地推动理论创新;施立业研究员从客观历史与文本历史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于文献的理解,从文献与传播相结合的角度肯定了文献考释研究的价值,对王天根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进行的“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相关学术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会议围绕“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及王天根教授学术团队对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考释情况汇报的主题展开,共进行一场主题报告与六场学术论文研讨。 主题报告环节由王天根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罗文东研究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分别以“媒介革命与信息传播”、“新闻史研究的百年路径与未来前瞻”、“作为媒介的史料”为题做了主题报告。罗文东研究员结合近年在中国社科院从事信息化管理、报刊网的编审工作谈媒介变革与信息传播,认为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使信息传播面临着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信息传播也提出了新要求;信息传播的理念、方式、手段和机制等亟待改进和创新。陈昌凤教授从新闻史研究思路范式和方法论等方面概述了新闻史研究的过去与未来,从媒介化社会及科技发展角度分析新闻史研究的来龙去脉,探讨了新闻史研究的核心内涵与历史价值及新闻史的本体论。黄旦教授则深入分析了“史料”同“媒介”的交织关系。 本次研讨会有六场学术论文研讨,分别围绕相关的学术专题,以学者报告及专家点评、听众自由评论的形式展开。第一场研讨以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文献的研究为中心,由王天根教授及课题组成员高俊聪博士汇报,介绍了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对于研究和解读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重要价值。王天根教授从宏观层面概述了在大不列颠图书馆文献发掘的经历,展示了发掘的珍稀文献,并提出“有必要对传教士的地位有重新的认识”,呼吁众多学者能够为解读和考释这些珍稀历史文献贡献力量。高俊聪博士对王天根教授搜获的晚清重臣鹿传霖的书信原件进行释读,从小处着手,研究地方官员和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交流及人脉资源互动等,继而探讨了学术与政治之间的人脉资源关联及其对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评议人南京大学李良玉教授给予了较为客观中肯的评论,肯定了王天根教授课题组发掘的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的历史价值,并分享了一些文献考释的技术与方法。 第二到第五场研讨分别探究了作为载体的史料文献及传播途径、文献记载与再现地方历史真相的关系,以及报刊作为文献载体对于特定历史事件的研究价值等。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刘祥学教授以长寿文献为基础,分析了岭南地区的长寿现象,认为“岭南地区长寿文献记载的增多,是地方士绅努力改良乡土形象的结果”,“背后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对地方治理观念的改变”。天津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杨莲霞对有关《北洋官报》的副产品稿件来源、发行情况及舆论引导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继而探讨清末官报副产品的内容来源及传播,其“目的在于分析清末报刊出版人在通内外、通上下、通中西中的民众动员和社会启蒙作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郭常英编审主要从具体的史实文献出发,不断拓展视野对地方义演活动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近代慈善义演文献及其传播的有关问题,同时分享了相关的珍稀史料。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徐有威教授基于史料文献本身研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为论述主线,以小三线建设为例讨论新中国地方档案的收集整理等重大国情问题。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晓凯教授主要以薛福成日记为蓝本,对晚清士大夫媒介素养进行探讨。福建师范大学曹丹以历史事件“徐州突围”为契机,对有关历史事件的仪式传播进行了探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胡凤以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为中心,探究了抗战时期新闻团体新闻教育。安徽大学历史系讲师曹曦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为例,对日据前期台湾教育中的“殖民现代性”作了初步探讨。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朋以民国时期新闻业调查统计文献为本,探究其背后折射的不同社会主体对新闻业表达关切的不同立场、数据运用和描述的不同方式。合肥学院郭静老师以报刊作为文献载体,探讨报刊记载历史文献的价值,分析了抗战时期报刊对“七七纪念”的聚焦及舆论动员。此外,安徽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方慧琪、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张敏和王茜茜提交的论文,聚焦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报刊宣传文献及其价值。前者探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及其国内外政局变动语境下,中共在国统区的舆论阵地《新华日报》的应对举措;后者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中有关国民党称谓使用变化透视国共关系离合及其党报宣传策略等。 第六场研讨中,南京大学李良玉教授、苏州大学朱从兵教授和安徽大学王天根教授分别就《关于文献传播与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小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研究进展》等主题,同与会者分享历史文献研究中的心得体会,并发表了自身有关文献传播研究的看法。李良玉教授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历史学家解读史料的结果”,“通过历史资料的传播形式、途径和意义扩大了资料的来源,丰富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提升理解历史事物和历史事物的科学水平”。朱从兵教授则从“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基本关系”、“珍稀文献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文献传播当中的文化问题”、“文献传播对历史研究影响的双重悖论”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文献传播本身是一个历史研究的过程,历史研究的本身就是文献传播的行为”。最后王天根教授报告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研究进展,并做本次会议的总结报告。他指出,“文献涉及过去与现实的交往,也是历史与当下的交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等层面的交往,而每一代人皆有自己的文献及其历史记忆”,“研究文献不仅仅局限于考析文献内容,也应当从传播的角度考量作为传媒的文献所勾连的社会网络,探析‘文献’流传所反映的时代变迁侧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