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点永永历通宝背“部” 图2 “二水永”永历通宝背大“部” 图3 “二水永”永历通宝背中“部”宽缘 ■广西桂林 蒋将 永历通宝背“部”钱比较稀少,其中以永字书写笔画区分有“点永”和“二水永”之别。“点永”背后之“部”相对较小,故称“小部”(图1),多出于湖南永州,为湖南永州版。而“二水永”永历通宝背“部”钱又分“大部”(图2)及宽缘“中部”(图3),多出于长江三峡地区,与永州版永历通宝背“部”钱的文字、形制等风格有明显不同。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历史信息呢?本文在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对其展开探究和考证。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撤出北京一路节节败退的李自成,于1645年5月在湖广武昌府通山县九宫山遭乡兵袭击身死。大顺政权顿时瓦解,大顺军余部大部归南明朝,南明朝骤增几十万大军,抗清力量大增,取得了不少战绩。在经历过多次战斗,转战多地后,随着时局的变化,刘体纯、袁宗第、郝摇旗、李来亨等大顺军余部,陆续来到了地处四川东部湖北西部的川楚交界一带地方,即长江三峡一带地区,与川中旧将王光兴、谭宏等相联合,组成了“夔东十三家”,又称“西山十三家”“川东十三家”等。 夔东十三家编为十六营,分踞四川湖广交界处之诸山中,李来亨屯耕山田自给自足,并遣人买盐、铁等生活生产资料,不掠夺当地百姓及往来商贩。刘体纯派人招募躲避于寨峒的百姓,使各自有业,甚有仁义爱民之心。夔东十三家在山区务农练兵、休养生息的同时,也常常出兵袭扰打击清军,1652年8月,郝摇旗一度复夷陵,10月,郝摇旗、袁宗第、塔天宝、党守素等克南漳县,该年冬,刘体纯、郝摇旗、袁宗第、塔天宝等进兵房县、竹山、竹溪等地……弄得清廷焦头烂额、苦不堪言。 1652年,南明永历朝大学士文安之来到川楚边界,依刘体纯以居,总督川、湖各路军务。先是,因广州、桂林等地均被清兵攻陷,永历朝处境日艰,云南又被孙可望占据,文安之认为川鄂间诸军强盛,欲联络之共扶南明,于是自请督师,加封各镇,永历帝准之,加文安之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书,总督川、湖诸路军务,并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又进王光兴、郝摇旗、刘体纯、袁宗第、李来亨、党守素、王友进、塔天宝……及谭宏、谭诣、谭文等为公侯,命文安之携诏书印信赴之,不料经贵州时为孙可望所阻,最终克服重重困难抵达了目的地。 1658年7月,应李定国请求,为牵制大举进兵云贵的清军,文安之率领刘体纯、袁宗第、李来亨等诸路军马由水路袭击重庆,但因吴三桂留防之师防守严密,未能攻下。数月后,文安之又率刘体纯、袁宗第、李来亨等十六营七千大军由水路会攻重庆以牵制清军,但围攻期间,早有降清之念的谭诣、谭宏劫杀谭文,投降清军,在内外夹攻下,刘体纯等败退而回。而云贵一带在清军的大兵压境下,南明朝损兵失地,永历帝不得已从昆明撤离,退入了缅甸境内,文安之闻讯不久忧愤而逝。 1661年12月,在吴三桂等的大军进逼下,缅人将永历帝献出,次年4月,永历帝及其太子殉国于昆明,永历朝覆亡。此时内地仍以永历朝为旗帜大规模成建制的抗清武装就只有川楚边界的夔东十三家了。在屡次招降不成后,清廷于是征集大军全力镇压,1662年7月,康熙帝命湖广、陕西、四川三省合力剿杀夔东十三家。1663年正月,清四川总督李国英攻占了袁宗第据守的大昌城,又连陷茶园坪山寨,占领巫山;清湖广提督董学礼败李来亨等于兴山李家店;清陕西提督王一正率兵至房县,与郝摇旗部激战,郝摇旗战败。面对清军猛烈的攻势,夔东十三家频频失利,为挽回颓势,他们于是联合起来,主动出击,1663年7月,刘体纯、郝摇旗、李来亨等联手反击,在兴山县境内大败清兵,不久又围攻巫山。8月,清廷以三省大军劳师动众会剿却久而无功,又调兵遣将,命都统穆里玛为靖西将军,都统图海为定西将军,率八旗兵前往剿杀。9月,昼夜攻打巫山但久攻不下的刘体纯、郝摇旗、李来亨等部遭到守军的反扑,无力支撑,只好撤兵。 此役过后,在清军优势兵力的合围下,夔东十三家处境益艰。1663年12月,在所部大量降清的情况下,袁宗第、郝摇旗无奈率不足百人的余部前往巴东投刘体纯,清四川总督李国英于是进逼刘体纯驻地陈家坡,刘体纯率兵层层扼守,浴血奋战,终因力量悬殊,不支退入后寨,面对重重涌来的清兵,刘体纯自缢殉节,袁宗第、郝摇旗等走脱至大宁黄草坪,被追兵所俘杀。1664年正月,清兵大举围剿夔东十三家仅存的据守兴山茅麓山的李来亨部,8月,孤立无援的李来亨部已粮绝弹尽,李来亨见无力回天,于是焚其妻儿,自缢殉节。至此,内地以南明为旗号的大规模抗清斗争宣告结束。 “二水永”永历通宝背“部”钱(含“大部”、宽缘“中部”)多出于川楚边界一带,应是来此联络夔东十三家共扶南明王朝的文安之所铸。时文安之被加封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书,总督川、湖各路军务,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1652年来到川鄂边界投驻巴东之刘体纯,至1659年忧郁而卒。期间为牵制清军屡次组织夔东十三家对重庆展开攻势,对南明朝忠心耿耿。诸路大军屯集于川鄂边界这一带,为筹粮措饷、与民交易等,文安之于是铸造了“二水永”永历通宝背“部”钱,“二水永”永历通宝背“部”钱之“部”即为“部臣”之意,代表着吏、兵二部尚书文安之所铸的钱,铸时约为1652年至1659年之间,并很有可能在刘体纯驻地巴东县一带铸造。因战乱、铸材短缺等原因,该钱鼓铸较少,再加上之后清廷的收缴销毁等,该钱留存于世者更为稀少,形成了如今难得一见之状。 江水滔滔,奔流不息,淘尽了多少红尘往事,洗不尽的却是这“二水永”永历通宝背“部”钱上的沧桑血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