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灵。”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变通,楚国渐渐从穷困中走了出来,开始微微地显露出一点点鸿鹄之志,不甘于附庸的命运的楚人开始拒绝向周天子进贡他们特产的苞茅。而这时,周王朝经历了“成康之治”后,却呈现出了“王道微缺”的局面。为了重振王道,周昭王计划开始对徐夷等不安分的部族重新整顿,先从楚国入手。尽管天子家不缺苞茅,但是一个个跟楚国一样不纳贡也是不行。 周昭王一共伐了三次楚国。第一次,伐楚是在昭王十六年(前985),打到了汉水,算是深入了楚国的腹地,遇上了传说中的神兽大兕(si),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战绩,隔年班师回朝。大兕(si)长成什么样?你可以参考独角犀属的那些犀牛,注意一定得是独角犀属,因为按着《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在周昭王十九年(前982),周昭王进行了第二次伐楚,这次没遇上大兕(si)这样的神兽,遇上了奇异的天象,导致了渡汉水的时候,发生意外损失惨重。第三次,周昭王末年,有人按着鲁纪年推算,此时为周昭王二十四年(前977)(2),按着陕西扶凤出土的“墙盘”铭文记载:“弘鲁召(昭)王,广笞荆楚,唯狩南行。”最后一次伐楚的规模可以说是最惨的一次了,不仅全军覆没,连周昭王也葬身于了汉水。为了面子的问题,周人讳言此事,只得含蓄地说“南巡不返。” 至于周昭王如何在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丧六军于汉水,自己也跟着葬身于呢?这个说法就很多了。按着《吕氏春秋·音初》:“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祭公抎于汉中。”梁败,即为“桥塌”,换言之,周昭王死于豆腐渣工程。按着《帝王世纪》和《水经注》的说法,那就比较有故事性了,周昭王率领六师南征,楚人自然不乐意,硬堆新兴的楚人没有徐人那么强势,硬仗打不过,只有智取了。于是,知识改变命运,楚人故意献上用胶粘合的船只,不知情周人也没有仔细检验,就上了楚人的黑船,然后船至中游而胶粘脱落,不识水性的周人都葬身了在汉水,包括周昭王。 梁败说和船解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不约而同告诉我们产品一定要做好质检,豆腐渣工程要不得。之后,后来人们分别又从《竹书纪年》和《公输》一文中推到出了地震说和鳄鱼说。然则,事已至此,对周昭王的继任者周穆王来说,昭王是为何“南巡不返”已经不重要了,重要是南部除了徐国之外,又多一个难拔的刺头。 本文首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