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三山五园与清代太后的奉养

http://www.newdu.com 2018-09-25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清朝历代皇帝都尊亲法祖,标榜“以孝治天下”。奉养太后,就是这一理念的仪式化象征。清朝定制,“皇帝尊圣祖母为太皇太后,尊圣母为皇太后,居慈宁、寿康、宁寿等宫”(《国朝宫史》卷八《典礼四·宫规》)。除了紫禁城内的慈宁宫、寿康宫等专门奉养皇太后的宫殿之外,在园囿中也专门建有供太后颐养的居处。
    首次在御园奉养太后的是康熙。康熙八岁即位时,嫡母、生母及祖母均在世,生母慈和皇太后于康熙二年(1662)二月卒,仁宪皇太后和孝庄太皇太后皆长寿。宫中奉养虽然足以尊隆,但皇宫中的环境,尤其夏季,“溽暑难堪”(《清世祖实录》卷四九)。为了给太皇太后提供一个宜居的养身之所,康熙于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南巡归来后,在水土洁净的京西兴修畅春园。二十六年初建成后,当年六月初六日,康熙便奉太皇太后、皇太后驻跸畅春园,“扶舆后先,承欢爱日,有天伦之乐焉”(《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七六《畅春园》)。近一个月后,七月初二日,康熙奉太皇太后、皇太后自畅春园回宫。从实录记载看,太皇太后回宫后一病不起,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子时卒于慈宁宫。康熙在处理完太皇太后的丧事后,于次年六月初三日,再奉仁宪皇太后幸畅春园。此后数十年间,“于兹游憩”,“政事几务裁决其中”(《皇朝通志》卷三三《都邑略二·畅春园》),开创了清代皇帝居园理政与皇太后园居奉养的先例。
    康熙无论是前往畅春园还是回宫,甚至外出巡幸,都尽可能奉这位养母随行。即便不能随行,他在回到北京后的第一件事也是前往皇太后居处请安。如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初五日,康熙帝结束巡幸畿甸、返回京城的次日,便奉皇太后幸畅春园。三十五年六月,康熙亲征噶尔丹,返回北京的第三天,奉皇太后幸畅春园。住了两个月后,八月初六日,才奉皇太后自畅春园回宫。尤其每年元旦来临,康熙一般都奉皇太后临幸畅春园,并在那里赐宴外藩。在畅春园时,皇太后一般都居住于春晖堂和寿萱春永,此处左右配殿五楹,东西耳殿各三楹,后照殿十五楹。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一日,皇太后病势渐笃,康熙“问寝视膳,晨昏定省,未尝稍间”(《清圣祖实录》卷二七六)。初六日酉刻,皇太后崩于宁寿宫,享年七十七岁。
    雍正继位后,尊奉生母乌雅氏为仁寿皇太后,但是这位六十四岁的皇太后五个月后便因病去世。雍正九年(1731)九月二十九日,“皇后病笃,移驻畅春园,上亲往看视,逾时回宫。未刻,皇后崩逝,上痛悼不已”(《清世宗实录》卷一一〇)。次日,辍朝五日,在京诸王以下及文武各官、公主王妃以下及旗下二品命妇俱齐集畅春园举哀,持服二十七日。虽然在畅春园奉养皇太后并未立为定制,但毕竟是不成文的旧制,雍正继续遵行先祖传统。随着雍正元年仁寿皇太后离世,再加上雍正继位后,并没有沿用畅春园作为自己的园居之地,而是扩建父皇赏赐给他的圆明园作为驻跸休养之所,导致畅春园在雍正朝被闲置。
    乾隆即位后,尊生母钮祜禄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乾隆在京西御园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主要有两处:一是畅春园,一是圆明园。
    在畅春园,皇太后的主要居处依然是春晖堂和寿萱春永。由于雍正朝十馀年间的闲置,乾隆三年(1738),乾隆下令对畅春园中供皇太后居住的春晖堂、寿萱春永进行修缮。正月二十一日,乾隆来到畅春园,视察了修缮竣工的春晖堂、寿萱春永工程。第二天,便奉皇太后居畅春园之春晖堂。
    在圆明园,皇太后的主要居处是长春仙馆。乾隆三年正月十一日,乾隆初幸圆明园,先诣恩佑寺行礼,然后奉皇太后居畅春园,并规定:“凡庆节,恭迎皇太后御圆明园之长春仙馆,以为例。”(《清高宗实录》卷六十)乾隆认为:“长春仙馆,循寿山口西入,屋宇深邃,重廊曲槛,逶迤相接,庭径有梧有石,堪供小憩。予归时赐居也。今略加修饰,遇佳辰令节,迎奉皇太后,为膳寝之所。”(《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诗序》)此处最适宜皇太后居养。此后,几乎皇太后在世的每年正月十五日前后,乾隆都会奉崇庆皇太后在圆明园山高水长观看焰火表演。例如,乾隆九年正月十六日,乾隆谕:“今夕山高水长处点放烟火盒子,着外省将军、副都统大臣等及京城部院衙门、旗下满洲大臣等进内观看;着御前乾清门行走之蒙古王、额驸台吉等在两廊下坐;大臣等皆在阶下两旁列坐;准噶尔使臣图尔都,着在头班大臣后随坐。”(《清高宗实录》卷二〇九)像这种场景,在乾隆四十二年皇太后去世之前,几乎是一种常例。
    乾隆十六年,皇太后六旬万寿。此前一年的三月,乾隆谕令瓮山改称万寿山,金海改称昆明湖。为庆祝皇太后六旬圣寿,在京王大臣以及各省督抚都奏请在万寿山到京城西华门一路,沿途预备各种戏台杂技。乾隆十六年三月,谕军机大臣等:“今岁恭逢圣母皇太后六旬万寿,在京王大臣等奏请举行庆贺盛典,于万寿山至京一路分段豫备,公祝圣寿,已经允其所请。其各省督抚,似此奏请者,自应一体准行。但伊等于奏准之后,只应先期遣人进京,照在京王大臣所办及分派地方,各按段落,豫备经坛戏台之类,以展臣子祝嘏之诚。”(《清高宗实录》卷三八四)四月,据总管内务府王大臣等奏称,盐政吉庆、高恒亦奏请预备庆贺,并称“伊等各有所属商人恳与庆祝”,乾隆允许二人同各省督抚一起,在万寿山至西直门分段备办。五月,乾隆谕军机大臣等:“今岁恭逢圣母皇太后万寿,直省督抚等奏请来京庆祝,朕均已酌量批示,并传谕停止一切进献。惟允其先期遣人赴京,于西直门至万寿山一路,分认段落,敬谨豫备。但所指段落里数甚长,办理未免多费。将来安舆所经,凡道旁一应豫备俱着取支内务府,不必伊等分办。惟自西直门至西华门一带途次,原准在京王公大臣分办,着各该督抚等即于此间公同分段豫备,计每段不过数丈许,则办理既易,而诚敬之意亦伸。所有分办之处,即令伊等遣人料理,将此一并传谕知之。”(《清高宗实录》卷三八八)在乾隆的“酌量批示”下,自万寿山到西直门,再从西直门到西华门的沿途,在皇太后万寿庆典期间,都要张灯结彩,备办各种戏台与杂艺表演。原计划万寿山至西直门一路由各地督抚分段认领,西直门至西华门一路则由在京王公大臣分段认领,但考虑到万寿山至西直门这段路程较长,办理起来必然费用不低,乾隆命令这段路的庆典筹办由内务府出资;相对距离较短的西直门至西华门这一段,则由各省督抚及踊跃表达诚敬之意的商人与在京王公大臣们一同办理。可以想见,乾隆十六年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时,万寿山至西华门一带的盛典陈设是何等的奢华繁盛!
    乾隆四十二年正月,皇太后病重,时居圆明园的长春仙馆。当月二十三日子刻,皇太后疾大渐。乾隆至长春仙馆问侍。丑刻,皇太后崩,享年八十六岁。崇庆皇太后长寿,在做皇太后的四十馀年间,绝大部分时间居于畅春园。乾隆时常前往问视,悉心奉养,正如皇太后卒后遗诏所言:“皇帝秉性仁孝,承欢养志,克敬克诚,视膳问安,晨夕靡间……皇帝每见予康健如常,喜形于色。”乾隆也说:“朕自登极以来,即尊养皇太后于畅春园,迄今四十二年,视膳问安,承欢介景,所以奉懿娱而尽爱敬,为时最久。”(《清高宗实录》卷一〇二五)乾隆所言不虚。对此,《啸亭杂录》卷一《孝亲》亦曰:“纯皇(即乾隆)侍奉孝圣宪皇后极为孝养,每巡幸木兰、江、浙等处,必首奉慈舆,朝夕侍养。后天性慈善,屡劝上减刑罢兵,以免苍生屠戮,上无不顺从,以承欢爱。后喜居畅春园,上于乘冬季入宫之后,迟数日必往问安视膳,以尽子职。后崩后,上于后燕处之地皆设寝园,凡巾栉、杝枷、沐盆、吐盂无不备陈如生时,上时往参拜,多至失声。又于园隙建恩慕寺,以资后之冥福焉。”
    皇太后去世当月,乾隆即令将圆明园之长春仙馆正殿、偏殿改为佛堂,将畅春园内现供佛座移往供奉,并添设佛像。又令将畅春园九经三事殿“易盖黄瓦”,以安奉皇太后梓宫。又特发谕旨,将畅春园奉养皇太后的功能设为定制,“若畅春园则距圆明园甚近,事奉东朝,问安视膳,莫便于此,我子孙亦当世守勿改”,要求将此旨录写,封贮尚书房、军机处各一份,“传示子孙,以志毋忘”(《清高宗实录》卷一〇二六)。乾隆这一举动对三山五园及其主要建筑的礼制功能定位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他将皇太后生前起居之所改建为佛堂,“易盖黄瓦”,提升了这些建筑的礼制级别,从而改变了它们的功能。乾隆担心自己身后的继任皇帝若援用此例,将自己园居理政时经常使用的圆明园正大光明等殿也改为佛堂之类的场所,则会改变其作为听政场所的功能;继任者若要继续在御园听政,还必须另辟新殿,从而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和闲置。为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乾隆特意强调,畅春园以后的功能就是奉养太后,而且规定后代不得效仿自己将御园中前朝帝后起居之所改建为佛堂。
    乾隆四十二年二月二十日,乾隆就此事又谕军机大臣,除了再次明确畅春园供奉东朝、圆明园作为御园听政之所,后世不得更改其用途之外,更进一步就列圣列后神御(即画像)神位如何安放的问题,做了明确规定。根据乾隆的规定,安奉已故皇帝御容画像的地方,在内城是寿皇殿,京西御园则是圆明园的安佑宫,还有避暑山庄的永佑寺。畅春园恩佑寺原本供奉康熙御像,在圆明园安佑宫建成后,则与雍正御像一并移置其中。新建恩慕寺也只是为已故皇太后“恭荐慈福,少抒哀慕之忱”的祈福缅怀之所,而不供奉孝圣宪皇后的御容。
    进入嘉庆朝后,因生母与嫡母均过世,嘉庆没有奉养太后的任务,于是作为专门奉养太后的畅春园继乾隆朝后期空置二十馀年后,继续闲置二十五年。待道光继位后,畅春园已残破不堪,“殿宇墙垣,多就倾敧,池沼亦皆湮塞”。道光并没有忘记皇祖乾隆“子孙当世守勿改”的祖训,以畅春园为太后奉养之地。但无奈“此时重加修葺,地界恢阔,断非一二年所能竣工”,而次年“释服后,圣母皇太后临幸御园,不可无养志颐和之所”。不得已,道光只好对皇祖关于奉养东朝的规制加以变通,“再四酌度,绮春园在圆明园之左,相距咫尺,视膳问安,较之畅春园更为密迩。且系皇太后夙昔临莅之区,居处游览,罄无不宜,于此尊养承欢,当于近奉东朝之旨尤相契合也”。绮春园距离圆明园更近,更方便在圆明园理政的皇帝请安问候,于是道光命管理圆明园大臣“将绮春园相度修整,敬奉慈愉”(《清宣宗实录》卷一八)。道光三年正月,道光初幸圆明园,诣安佑宫行礼,随后奉皇太后居绮春园。道光二十九年,皇太后崩。
    早在道光十三年(1833)时,道光孝慎成皇后卒,后又立咸丰生母孝全成皇后,但道光二十年正月,孝全皇后暴崩。此后,道光未再立后。因此,当咸丰即位后,也没有奉养皇太后的任务。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劫掠北京,三山五园遭到严重破坏,京西御园理政的运行至此终结,康熙朝以来供奉太后的颐养之地亦名存实亡。同治、光绪两朝虽然有奉养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任务,但宫中成为两宫皇太后的唯一选择。同治十年(1872)之前,慈安皇太后居绥履殿,慈禧皇太后居平安室。同治十年之后,慈安皇太后移居钟粹宫,慈禧皇太后移居长春宫。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慈安太后暴卒于钟粹宫,光绪十年慈禧太后移居储秀宫。
    不过,为两宫皇太后重修京西御园的工程还是断续进行。同治亲政后,以两宫皇太后“亲裁大政,十有馀年,劬劳倍著而尚无休憩游息之所以承慈欢”为由,谕令总管内务府大臣“设法捐修,以备圣慈燕憩,用资颐养”。鉴于“物力艰难,事宜从俭”,要求将两宫皇太后驻跸之殿宇以及皇帝驻园办事住居之处“略加修葺,不得过于华靡”(《清穆宗实录》卷三五八),但因国势不堪,遭到朝臣强烈反对。同治十二年十月,御史沈淮奏请暂缓修理圆明园,称“现在帑藏支绌,水旱频仍,军务亦未尽蒇”,反对朝廷“再兴土木之工,以滋繁费”。迫于朝野内外舆论的压力,同治十三年七月,朝廷降旨停止重修圆明园工程,“俟将来边境乂安,库款充裕,再行兴修”(《清穆宗实录》卷三六九)。
    光绪十三年正月,光绪亲政。次年二月初一日,光绪下谕称皇太后“自垂帘听政以后,夙夜祗惧,如临渊谷”,“而万几馀暇,不克稍资颐养,抚衷循省,实觉寝馈难安。因念西苑密迩宫庭,圣祖仁皇帝曾经驻跸,殿宇尚多完整,稍加修葺,可以养性怡神”。命修清漪园,并改称颐和园,作为奉养慈禧皇太后之所。为避免遭到一些权臣反对,光绪一再强调修园事关帝王“孝治天下”之本,“凡苑囿之设、搜狩之举,原非若前代之肆意游畋,此举为皇帝孝养所关,深宫未忍过拂”(《清德宗实录》卷二五二),是“祖宗旧制”。四月初十日,光绪恭奉归政的慈禧皇太后銮舆驻跸颐和园乐寿堂。从京西园林承担奉养太后的功能来讲,颐和园(清漪园)是继畅春园、圆明园、绮春园之后清朝太后最后的园居之地。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卒,慈禧皇太后择立溥仪为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但未及一日,慈禧太后亦卒。宣统即位后,尊光绪皇后为隆裕皇太后,三年后(1913),隆裕太后因病崩于宫内长春宫,清代历朝奉养太后的礼制至此终结。
    *本文选自《文史知识》2017年第07期“文化史知识”栏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