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施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2)

http://www.newdu.com 2018-09-25 中国民俗学网 施爱东 参加讨论

    二、著作权角度的“保护”(Protection)
    著作权属于无形财产权,具有知识产权的一般属性,而知识产权制度是基于私有制财产理论而建立起来的一套资源分配制度,也就是说,知识产权先验地预设了所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都是一种私有财产。“各国著作权法都规定,著作权具有财产的性质,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享有财产权利,即作者可因其作品的使用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作为财产权的著作权具有明确的独占性和排他性,以及市场经济的商品属性,表现为未经作者或作者代理人同意,其他任何人不得控制或使用其作品,否则就会构成侵权行为,需要承担侵权责任。著作权法是一种私法,用以规范因作品的创作、传播等而产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针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WIPO解释为:“‘保护’倾向于指保护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反对第三方某种形式的未经授权使用。”*
    所谓“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是一个新兴的法学概念,是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政治博弈的产物。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对其概念生产的国际背景有所了解。
    20世纪60年代起,非洲掀起独立运动高潮,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非洲国家为了争取确认其文化身份,进而确立其政治身份,纷纷颁布本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可是,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所有高新技术的知识产权,依据既有的知识产权制度,非洲国家几乎注定了只有向发达国家交钱的命运,于是,他们开始向国际社会提出自己的知识产权诉求。1963年,WIPO和UNESCO在布拉柴维尔举办了一次非洲知识产权工作会议,有代表特别提出:“《伯尔尼公约》应当包含‘保护非洲国家在民间文学艺术领域的利益的特别条款’。”*在1967年召开的斯德哥尔摩外交会议上,WIPO开始认真考虑该项提议,并将之纳入会议议程。
    《伯尔尼公约》第15条是关于作者身份认定的条款,1971年公布的新增第4项是这样表述的:“对于作者不明的未发行作品,如果有充分理由推定作者是本联盟一成员国国民,该国的法律可以指定一主管当局作为作者的代理人,并有权在本联盟成员国保护和执行作者的权利。”*这一经典条文中虽然没有出现“民间文学艺术”一词,但它被默认为是用于处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由于该条款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认定标准和实施方案,因而在实践中并没有什么实际效用,它的意义只在于承认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理应得到保护。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认为非洲代表的努力是取得了成效的。
    在1978年至1982年间,WIPO和UNESCO曾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国内选择示范条款草案,以及运用国际手段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可能性,最终在1982年形成了《保护民间文学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侵害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法条》。
    不过,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以及其他地区的发达国家如美国、俄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都不认为需要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立法保护。民间文学艺术通常被认为是公有领域的一部分,不能视做个别群体的私有财产。而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随着他们对于国际游戏规则的日渐熟悉,逐步认识到只要多国联手,反复申诉,任何“平权”诉求都有机会取得成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欠发达国家反复地向WIPO提交文件,希望促成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国际保护,同时在国内立法中订立了保护措施。
    1999年,WIPO先后与非洲国家、亚太地区国家、阿拉伯国家、拉丁美洲国家联合举办了“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地区咨询会议”。反复磋商的结果是一个崭新的永久性组织的成立:2000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于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政府间委员会”(IGC)诞生。该委员会主页的介绍为:“WIPO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政府间委员会正在根据其任务授权进行基于案文的谈判,目标是议定一部或多部国际法律文书的案文,以确保传统知识(TK)、传统文化表现形式(TCE)和遗传资源(GR)得到有效保护。”*
    该政府间委员会从2001年开始,平均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其主要目的是制定一部或多部国际法律文书,实现对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传统知识的有效保护,并处理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截至2017年底,该委员会已经召开34次会议,形成了一大批诸如《保护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民间文学艺术的政策目标和核心原则草案》《保护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民间文艺表现形式:经修订的目标与原则》《保护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差距分析草案》《保护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条款草案》《关于观察员参与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政府间委员会工作的研究报告草案》等草案文件,还有数百万字的工作文件,以及会议论辩纪要,等等。
    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文件越分越细,一次又一次地反复修订,进展却极其缓慢,共识也越来越少。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在具体条文上很难达成共识,本该2015年召开的第29次会议拖到2016年才得以召开*,会议重启之后,各项条款和实施方案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从现有的、历经反复修订依然无法定稿的WIPO《保护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条款草案》来看,可以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方案大致区分为“积极保护”和“防御性保护”两个方面。
    积极保护的条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明确了著作权人的前提下,防止第三方的未授权使用:“(a)防止其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被盗用和滥用/冒犯性和诋毁性使用;(b)在必要时控制以超出习惯和传统范围的方式使用其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二是促进著作权人或传统社区的获利使用:“(c)在必要时依据自由事先知情同意或批准和参与/公正和公平的补偿,促进公平补偿/分享因使用这些表现形式而产生的利益。”*比如,著作权人可以利用这些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建立自己的文化企业,或者从他人的获利性使用中分享版权利益。
    防御性保护主要是指“防止对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授予错误的知识产权”。“防御性保护指一套策略,用以确保第三方不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传统知识客体和相关遗传资源中获得非法的或无根据的知识产权。传统知识的防御性保护包括采取措施,事先阻止非法宣称先有传统知识为发明的专利或宣告其无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