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八《攝命》之“攝”別議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 在2018年9月21日-23日舉行的“出土文獻與《尚書》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程浩先生和賈連翔先生在各自提交的論文中,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即將發佈的清華簡八中的《攝命》篇作了介紹和研究,兩位先生都認為該篇有可能就是傳本《書序》和《史記·周本紀》中記載的《臩(冏、囧)命》,“臩”乃簡文“攝”字之形誤,[1]這個看法從字形上來說很有道理,當然是否確實如此,還有待於全文的公佈。這裡只想談談《攝命》中的“攝”字的問題。 筆者剛看到篇題《攝命》的時候鬧個誤會,聯想到的是《儀禮·聘禮》里的“介攝其命”,以為“攝”是動詞,看了兩位先生的文章之後才知道“攝”是人名,又稱“伯攝”,《攝命》是周王冊命伯攝時的訓誡之辭。《攝命》的“攝”字原字形如下: ![]() ![]() 這個字形,程先生、賈先生均指出又見於金文,字形如下: ![]() ![]() ![]() ![]() 可注意的是,此字形商代可能就出現了,殷代器物尸作父己卣(《集成》5280.1-2)中有族徽如下形: ![]() ![]() 此象人大張其兩耳,當亦即“ ![]() ![]() ![]() ![]() ![]() ![]() 這些字形都是從聑從大,或從立。據賈連翔先生文中介紹,清華簡之所以把篇名定為《攝命》,是因為《禮記·緇衣》引《詩》:“朋友攸攝,攝以威儀”,郭店簡《緇衣》中“攝”作“ ![]() ![]() 首先,把“ ![]() 很可能“攝”的本字就是上博簡《緇衣》中用的那個“㘝”字,即“攝”是“㘝”的後起形聲字,這個字形甲骨文中已經出現,寫作“ ![]() ![]() “謂攝取也。今農人罱泥,‘罱’即‘㘝’之俗字。” 林義光先生認為“象手取物藏囗中形”,[4]是本《說文》而言,很可能并不準確。這個字當探手於儲物器中引取物之形,段玉裁所謂“攝取”,就是“攝”的初文,《說文》言其“讀若聶”,“聶”、“攝”在傳世典籍和出土文獻中均多通假,[5]後造從手聶聲之“攝”,其本字“㘝”遂廢。 至於段玉裁說的“罱”字恐尤晚出,最早見於《玉篇》,《廣韻》注音魯敢切,來紐談部;《集韻》乃感切,泥紐侵部。其從“南”聲,本音當如《集韻》讀如“南”,為泥紐侵部字,蓋南方方言中泥紐字多轉為來紐,如讀“牛”讀若“劉”、“年”讀若“連”、“南”讀若“藍”者均是,故又音魯敢切。“南”、“聶”古音都是泥紐字雙聲相近。 其次,清華簡一《楚居》云妣厲“厥狀 ![]() “ ![]() ![]() ![]() 是認為“ ![]() ![]() ![]() 第三,這個字從聑從大或立,而從更早的金文來看,它本來是從“大”的,楚簡中或從“立”,大概也是為了進一步明確是讀音(說見下)。 筆者認為,“ ![]() “《淮南·墜形訓》:‘夸父、耽耳在其北’。高注:‘耽耳,耳垂在肩上。耽讀衣褶之褶。或作攝,以兩手攝其肩之耳也。’按許書本無‘聸’字,‘耽’即‘聸’也。今本於‘耽’篆之外沾一‘聸’篆,誤矣。” 在《說文》中,還有一些字與“耽”音義并近: 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