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楚簡《逸周書·大武》校讀一則 葛希谷 最近張春龍先生在“楚文化與長江流域早期開發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慈利楚簡〈逸周書·大武〉補說》一文(底下簡稱《補說》),[1]筆者研讀之後受益良多,這裡想對文中提到的一條例證進行討論。 今本《逸周書‧大武解》曰:“四時:一、春違其農,二、夏食其穀,三、秋取割,四、冬凍其葆。”[2] “割”,諸本作“刈”。盧文弨云:“此皆所用以毀敵也。”陳逢衡云:“食其穀取其刈,則因糧於敵也。”[3]《補說》載竹簡本作: 〈甲〉13“〼四 ![]() 〈甲〉14“〼□二曰 ![]() ![]() ![]() 張春龍先生認為:“‘釐’古音在來母之部,‘榖’古音在見母屋部,音聲不協,義亦無可通。‘ ![]() ![]() 謹按:所謂的“釐”,楚文字寫作“ ![]() ![]() ![]() ![]() ![]() ![]() ![]() ![]() ![]() 再討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面提到今本 “三、秋取割” 之“割”諸本作“刈”。而“刈”與“穫”義近,二者常互訓。《說文》:“穫,刈穀也。”《玉篇》:“刈,穫也。”《楚辭‧離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竢時乎吾將刈。”王逸注:“刈,穫也。草曰刈,穀曰穫。”二字可連用,作“刈穫”,收割;收穫。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涉務》:“耕種之,茠鉏之,刈穫之。”也作“穫刈”,收割。《詩‧豳風‧七月》:“八月其穫”,孔穎達疏:“八月,其禾可穫刈也。”[14]八月是秋季,也可作為簡文讀為“三曰 ![]() ![]() [1] 張春龍:《慈利楚簡〈逸周書·大武〉補說》,載《楚文化與長江流域早期開發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武漢大學主辦,2018年09月15-16日,第75-80頁。 [2] 今本主要是依據《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二十二年四明章檗校刊本。 [3] 參見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上冊第114頁。 [4] 張春龍:《慈利楚簡〈逸周書·大武〉補說》。 [5] 趙平安:《戰國文字中的“宛”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以與縣有關的資料為中心》,《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2003 年10 月,第529-540 頁、劉傳賓:《“ ![]() [6] 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線裝書局2006年,第165頁。 [7]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中華書局2011年,第27頁。 [8] 參白於藍:《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7-31頁。 [9] 〔宋〕郭忠恕、夏竦《汗簡‧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2月)頁39。 [10] 〔宋〕夏竦撰:《古文四聲韻》(臺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5月)頁155。 [11] 李春桃:《古文考釋八篇-七、釋“ ![]() [12] 參見蘇建洲:《〈上博八‧命簡9“必內瓜之於十友又三”釋讀》,《簡帛研究二○一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9-15頁。 [13] 張政烺:《中山王 ![]() [14] 以上參見徐在國:《〈詩‧周南‧葛覃〉“是刈是濩”解》,“上古音與古文字研究的整合”國際研討會,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及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主辦,2017年7月15日-17日。後發表于《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年第5 期,83-86頁。 点击下载附件: 1940葛希谷:慈利楚簡《逸周書·大武》校讀一則.docx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