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方素梅:易地搬迁与民族地区反贫困实践——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4)

http://www.newdu.com 2018-10-10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方素梅 参加讨论

    笔者曾经在下南乡景阳村和希远村进行过调查。这两个村委会位于大石山区中,交通不便,缺水少地,全村人口近50%处于贫困之中,长期以来他们将走出大山当成一种追求,期冀通过参军、招工、提干、考大学等途径脱离贫困,改革开放以来外出打工更是成为风潮。虽然近年来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要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确实困难,因此村民逐渐迁移到乡政府附近和其他地方。原计划于2018年全部完成搬迁,目前只有景阳村的8个贫困户不愿意或无条件搬迁而留在村中。
    第二,坚持党和政府主导并提供政策保障,是易地搬迁得以实施的关键因素。易地搬迁涉及土地征用、场地规划、组织动员、物资配备、基础设施建设等,移民对象都来自贫困地区,缺乏必要的条件和能力,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则难以完成。1952年环江县动员组织易地搬迁时就做了大量的工作,按批复标准每人补助伙食270市斤(每斤米折1000元计)、搬运费30市斤、衣服费1套(折发人民币80,000元),总预算共计380,000,000元。[7]县政府还于1953年1月9日拟定了《环江县毛难族移民计划》,内容包括成立移民参观委员会、移民委员会、移民欢迎委员会,在交通沿线设立移民路宿站及茶水饭粥供应站;县民政科指定专人掌理移民一切问题并派兄弟民族工作组干部下乡宣传政策,组织移民和迁民分别学习,使迁民认识移民发展生产和搞好民族团结的意义。移民计划要求各方努力协作,做好确定移民驻地耕地、分配移民住所、登记编排户籍、动员群众欢迎、搞好民族团结、成立生产互助小组、订立生产计划等一系列工作。⑨
    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易地搬迁中,土地征用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虽然这些土地是荒草地,但是被征地农民的抵触情绪仍然很重,特别是移民中大部分来自县外,许多人都想不通。当时分管扶贫工作的环江县领导回忆说:“为了让群众把土地让出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了动员会。县领导干部从政策规定、土地开发利用、移民没有土地无法在自己家乡生存等角度去做群众工作,甚至组织群众代表到都安去考察贫困移民的生存状况。”[8](P.53)通过艰苦地做思想工作,当地农民才逐渐转变思想,开始愿意配合征地工作。为确保移民有一个较为稳定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避免今后的纠纷,每个移民安置场(点)征用的土地和山林都必须与周边农村的土地山林界限分明,并按规定办理土地权属证书、制作有山林土地权属勘界图,与周边相邻群众签订双边协议和制定村规民约。
    政策保障的一个重点是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土地征用、房屋建造、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安置、技能培训到医疗卫生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保障。这些资金的来源,除国家扶贫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外,往往还包括国家专项资金、其他地区帮扶资金、各种贷款和社会援助等。据1993-2006年间的统计,环江县为各移民点盖砖瓦房28058间、钢混农贸市场5100平方米;建人畜饮水工程407处、水池407个容量16280立方米、引水主管610公里;修建水利管道36公里、小山塘小水库50座、地(田)头水柜2785座容积111200立方米、沼气池8600座;所有移民居住点都架设了输电线路,解决了移民的生产生活用电;修建修筑村屯公路283条总长428公里;修盖新教学点63个、校舍10200平方米,所有移民安置场都建起了小学。
    第三,坚持易地搬迁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努力探索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是易地搬迁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从1988年开始,环江县将扶贫工作重点放在增强贫困移民自我发展意识、提高自我致富能力上,对易地搬迁机制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打造出肯福模式、可爱村模式和毛南家园模式,在区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