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中国的跨国性 关于中国的跨国性的海外民族志研究涉及很多方面的研究议题。我在此抛砖引玉,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是需要研究中国的跨国性对国外社会的冲击以及国外社会面对中国的跨国性时的应对策略和复杂心态。无论是人数庞大的中国游客,还是大胆走向世界的中国商人,他们都可能对当地社会都造成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的影响。面对中国人,国外地方社会如何通过各种策略加以应对,双方如何在彼此的误解与摩擦之中进行协商,国外社会精英如何表达他们对于中国的跨国主义的看法并引导大众媒体,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是在对海外中国人的研究方面,不仅要看到他们如何适应国外地方社会,也要看到他们如何在当地社会生产出新的文化景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宗教社会有很强的包容性的特点,儒释道、多神信仰和祖先崇拜并行不悖。这种包容性的宗教景观也伴随着中国人的跨国性而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在非洲,我们可以在当地社会看到华人的宗祠、关帝庙和佛教寺庙等,这不仅形成了中国的跨国性中的信仰网络,也改变了当地社会的文化景观。当然,我们还需要关注这些文化景观如何介入到当地社会的公共生活当中。 三是需要研究中国的跨国性如何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产生连接。19世纪以来,大量中国人以劳工的身份散布到东南亚和美洲各地,并在当地形成了华人社会网络,尤其以东南亚和北美为最。今天,当中国人大规模地在这些地区流动时,当地原有的华人社会网络将会被激发出新的活力,并与当代中国的跨国性形成连接。罗杨已经关注到东南亚地区的新老华人社团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中既有竞争和冲突,也有合作与互助。 四是看到中国国内的社会变迁与中国的跨国性之间的有机联系。中国国内的社会转型可能为中国的跨国性提供动力。项飙的研究展示了东北下岗女工如何在生存重压之下前往世界各地打工。我的学生刘兴驰在非洲某国的研究也揭示了国内房地产市场中的泡沫和风险使得一些房产商到非洲去实现产业转型。另外,中国的跨国性也将影响到国内的社会转型的动力和方向,如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机遇。他们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穿梭经历必将带来新的理念和新的诉求,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是从在华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的跨国性在国家制度和社会机制层面都还存在各种现实阻力。中国的跨国性不仅意味着中国人走出去,也意味着外国人走进中国。已经有不少中外学者针对广州的非洲人、浙江的外国商人开展了长期研究,既展示了他们在中国获得成功的经历,也反映出他们在跨国婚姻、长期居留、子女教育等方面遭遇的现实困境。在华外国人如何获得公民身份或合法居留身份,如何减少对他们的社会排斥,如何发挥他们参与地方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如何将他们视作中国社会建设中的积极因素,都是未来我们需要探讨的话题。维也纳大学的博艾敦(Adams Bodomo)教授指出,在中国勤恳谋生的非洲人是非洲和中国之间实现合作的现实桥梁。我认为,在关于中国的跨国性的研究当中,我们至始至终都需要正视普通人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迈出国界的勇气,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实践来实现自我的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