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邦如父母,万国此车同——关于中华文化认同 在澳门博物馆参观时,记者在古代澳门历史展区看到《广东新语》中有这样一段话:“自香山城南以往二十里,一岭如莲茎。逾岭而南,至澳门则为莲叶。”澳门面向茫茫大海,如果没有香山腹地的滋养,莲根何存,莲叶何在?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中华文化,就没有岭南文化;没有岭南文化,哪来澳门文化?正如清代香山籍人李珠光访澳后诗言:“一邦如父母,万国此车同。” 正在清华大学就读公共管理博士学位的施养正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他充满感情地说:“我的父母从前都生活在福建,我小时候经常跟着长辈们回乡探亲,而且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都是在内地读的,也算是半个内地人呐。”目前,他正在做“一国两制”制度在港澳地区成功实践的相关课题研究工作。当得知本届 “中华民族文化周”活动以“一国两制”为主题,他便第一时间报名,成为了活动的志愿者。 活动期间,施养正得到了一个新的称谓:青年文化交流大使。他与其他9名澳门学生共同组成本届“中华民族文化周”活动的志愿者团队。一周的朝夕相处,施养正的志愿者团队与来自内地6所民族大学的青年大学生,以及台湾大仁科技大学的学生结下了深厚情谊。五四青年节那天,来自内地的少数民族学生身着本民族服装同澳门本地学生齐聚旅游塔前地广场。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施养正的内心激动无比,许多师生也都流下了泪水。“有两次升旗让我想流泪,一次是澳门回归祖国时,让我体会到一种久违的归属感;还有就是这一次,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施养正说。 活动之前,施养正一直为自己的论文搜集相关统计数据。据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自澳门回归以来持续进行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一国两制”和“爱国爱澳”始终稳居前三位。“这说明澳门不仅实现了法理上的回归,还实现了人心的回归。‘爱国爱澳’的根本就是文化认同,而这恰恰也是澳门能够正确处理好‘一国’与‘两制’关系的主要原因。”施养正说。 毫无疑问,民族工作在澳门持续有效的开展,为澳门各界人士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伟大祖国的认同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路径。 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学生伊力尔江,是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维吾尔族。去年,他作为学生成员参与活动,今年他则成了活动的一名志愿者。帅气开朗的伊力尔江,能歌善舞、开朗活跃。当来自台湾和澳门的朋友们询问他有关新疆或者维吾尔族的情况时,他总会滔滔不绝,有时还会跳上一段地道的维吾尔族舞蹈。“我喜欢给大家讲我家乡的故事,当他们得知新疆距离澳门四五千公里、面积相当于5万多个澳门、且生活着47个民族时,他们都惊呆了,纷纷感叹祖国幅员辽阔、文化多样。” 几乎每年都会作为志愿者参与“中华民族文化周”活动的澳门学生林嘉俊,与伊力尔江是好朋友,不仅如此,他的微信好友中近一半以上都是来自内地的各民族朋友。如今,他已经可以通过学生们身着的民族服装快速判断出对方的民族成分,并大致说出这个民族生活的地区。这也是他经常拿来跟澳门朋友“炫耀”的特殊本领。“通过我的少数民族朋友给我介绍他们的家乡和民族,祖国的版图逐渐在我头脑中清晰起来。少数民族文化真的太吸引我了,有机会我一定要去他们的家乡看看。”林嘉俊坚定地说。 为进一步加强加深内地青年同澳门青年的交流往来、互助学习,从2014年开始,国家民委与澳门特区社会文化司签署了《关于促进国家民委直属高校与澳门高等院校加强合作的框架协议》,国家民委港澳台办与特区政府高教办签署奖助学金协议,由澳门特区政府为国家民委直属高校选派的就读硕士生提供全额奖学金。连续4年,每年都会有从内地民族院校选拔出的6名少数民族学生免费赴澳攻读硕士学位。毕业的学生中,有些已经留在澳门工作。“这些学生是内地与澳门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同时也是内地与澳门未来发展的人才。我们鼓励学生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者留在澳门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当然也鼓励他们回到内地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澳门特区政府高教办的相关负责人说。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关于改革开放发展 2018年5月19日,一则新闻引起了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广泛关注:经中央政府批准,澳门特区将参与国家的扶贫攻坚工作,对口帮扶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县。澳黔经过十多年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已有牢固的合作基础,如今,双方正在就脱贫、教育、医疗、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准备开展系列合作。这意味着,进入新时代的澳门正在积极发挥自身所长,服务于国家发展。 从江县所在的黔东南州是民族地区,同时也是深度贫困地区。这个很多内地人都可能没有去过的地方,高开贤却是这里的“常客”。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长,高开贤曾多次带领团队深入走访贵州、重庆、福建、云南等省市的少数民族村寨,寻找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希望可以将其引入澳门市场。 2015年12月,也就是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后不到一个月,国家民委港澳台办就曾邀请澳门的一些商会和企业负责人到“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省赤溪村以及周边的乡村调研考察,高开贤率团参加了此次活动。赤溪村是以畲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从30年前乡亲们宿不挡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纷纷离乡背井的极端贫困状况,到如今的商铺林立、游人如织,其巨变给高开贤上了脱贫攻坚的生动一课。村里的茶叶、香菇、中药材、淡水鱼等种养殖产业,也引起了他们一行人的高度关注。“民族地区的农产品绿色健康,但缺少宣传销售渠道,量上不去,就卖不上好价钱,真是太可惜了!”高开贤说。正是这次考察,使高开贤萌生了让澳门市场与内地民族地区产品对接的想法。 事实上,自澳门回归以来,特区政府与社会组织一直在寻求转型发展思路。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表示:“澳门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博彩业很发达。事实上,中央给予澳门的定位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萄牙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近些年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将澳门的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着力发展文创旅游产业等,目前已初见成效。”从2011年开始,在国家民委港澳台办的接洽和指导下,每年11月举办的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都有一个别具匠心的板块——“中国民族商品文化工艺展区”,来自内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企业参与其中,特色鲜明、玲琅满目的民族特色产品吸引了不少海内外商客。可以说,在澳门参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也给澳门的文创旅游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一年一度的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周期长、展期短,“要是可以有一个常设的窗口用来展销民族特色产品,再配合一些文化活动,效果一定更好!”高开贤想到了澳门中国国货公司建于65年前的一幢办公大楼,虽然位于澳门老城旅游区,但由于售卖的产品多是日用百货,且缺乏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生意很不景气。作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高开贤决定将这座年久失修的大楼重新装修,成立一个“民族之家”,专门用来展销民族特色产品。 2017年11月,一个充满现代时尚气息和中国民族传统韵味的文创产品展销基地诞生了,分设内地少数民族产品区、台湾少数民族产品区、澳门文创产品区以及葡语系国家文创产品区4个板块。在这里,你可以买到云南的普洱茶、三七粉和贵州苗族的银饰、刺绣,可以品尝到台湾的梅子酒和内蒙古的各种奶茶,还可以带两瓶葡萄牙生产的葡萄酒回家。开业以来,生意日益火爆,吸引了许多游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民族特色’赋予了国货公司第二次生命。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创产品的展销地,更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窗口。”高开贤说。 在国家民委港澳台办的大力支持下,与新生的中国国货公司同时诞生的还有另外一个“民族”字头的协会——“澳门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协会以中国国货公司作为产销基地,同时设立民族地区“一乡一品”展示中心,为民族地区提供中小企业展销平台,同时还将陆续策划举办各种文化活动,通过“展销+活动”的形式推介少数民族产品与文化,让它们真正融入澳门百姓的生活、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澳门是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一扇窗。这里是中西方文明长期交汇的地方,曾在中国的对外交流史上扮演过不可取代的大角色。如今,澳门也正在继续发挥自身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努力担负起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