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数字敦煌: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

http://www.newdu.com 2018-11-29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胡冰 参加讨论

    屹立在古丝绸之路重镇上的敦煌莫高窟,至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它不仅是宗教文化与民族艺术的集中呈现,更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民族友好、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历史印记。
    “数字敦煌”工程,就是在全面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充分结合时代背景与发展方向,坚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道路、激活当代技术与产业资源、开拓国际化传播之路的文物保护与开发的创造性探索。它不仅为新时期文物保护与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策略指引,同时,也成为激活民族文化创新与创造活力、强化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心、践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成功典范。
    汲取“数字敦煌”工程的发展经验,将为新时期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深化同源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提升民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能力提供重要的借鉴与指引。
    数字化+科学性保护
    当文物被束之高阁,便失去了其文化传播的深层价值,但倘若人们不能还文物以尊严,文物也无法融入社会生活,无法让人们感受到它的美好。莫高窟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因遭到多次劫掠、偷盗与毁坏而被称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恪语),加上莫高窟遗迹的特殊性和脆弱性,极易受到自然环境如风沙侵袭、洞窟酥碱、起甲、霉变的侵蚀。此外,诸如参观人数过多所造成的崖体负重、呼出气体、音量、光线、人为损害等因素也会对莫高窟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毁坏。因而,长期以来,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始终严峻而紧迫。
    莫高窟作为“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与“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科普、文化传播与教育职能,这就要求莫高窟应当尽可能多地向受众开放,让更多人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敦煌文明。1998年前后,全国掀起“打造跨地区旅游上市公司”热潮,有关部门提出要将莫高窟捆绑上市。在严峻的文物保护任务与迫切的市场开放需求矛盾面前,敦煌研究院顶住所有压力,坚决保护作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的莫高窟免遭风险。
    为了科学开发莫高窟资源,秉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与文化自信,敦煌研究院在历经了“看守式保护”“抢救性保护”之后,于20世纪80年代终于进入了“科学性保护”时期。2003年,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提出,要研究探索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保护和开发莫高窟。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创新,敦煌研究院创制的“数字敦煌”工程已初步落成,真正开创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特色与时代特征的文物保护与发展之路,彰显了民族文化遗产的魅力与感召力。
    数字化+文物开放与保护
    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资源成为新时期敦煌文物开放与保护的重要基础。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开发与应用,“数字敦煌”工程已初步实现了敦煌莫高窟景点数字化、虚拟现实化与信息互动化“三部曲”。
    首先,敦煌研究院应用复制洞窟模型、分层壁画立体再现、3D打印彩塑、高保真等技术手段再现了敦煌壁画与洞窟实景。在2014年9月投用的敦煌游客接待大厅、数字影院、球幕影院等数字展示中心,通过专题展示、数字电影等方式全方位地向受众生动再现了包括部分特窟在内的窟内实景。这不仅提高了莫高文化的普及与推广能力,优化了受众体验,先观影、再参观的景点数字化游览与秩序化管理模式,也有效分解了实体洞窟的开放压力,强化了文物保护力度。
    其次,2016年5月,敦煌研究院将全息影像技术与数字网络技术结合打造的莫高窟30个经典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资源及全景漫游节目向全球发布。海内外的观众应用网络以及VR等可穿戴设备,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到一个试听兼备、可感可触的多模态虚拟莫高窟。虚拟现实化的“在线莫高窟”,不仅打破了莫高文化的时空限定性,大力拓展了其文化传播广度,同时,多模态传播方式与全景漫游体验服务优化了受众的观景体验,将文物的魅力借助技术的桥梁渗透进观众的心里,深化了中华文明的感召力。
    最后,通过诸如敦煌莫高窟专用微信账号“小冰”等智能数字信息系统的介入,进一步为受众提供了即时提问、解答、互动的信息交流平台。它以定点传播的形式帮助受众更加全面深入了解莫高窟,让敦煌文化、历史走得更深、更远。
    数字化+文创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应当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应当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由此可知,文物不等于老古董,应当将封存在历史档案中的文物价值激活起来,充分结合当代产业化发展思路和优势资源,通过培育产业创新机制,实现文物及历史文化的活化演绎与价值再造。
    敦煌莫高窟文化的产业化创新实践正从早期单一的旅游产业、以《丝路花雨》为代表的歌舞演出逐渐向着数字文化与娱乐、数字会展产业转型。如2017年,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签订了“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科技+文化”的形式,展开敦煌文化与数字游戏、动漫、音乐等领域的创新合作。
    以敦煌元素与内涵为核心、以数字化产业资源为依托的文物与文化产业链条创新模式,实现了古典文化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激活了其在新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价值。同时,用整合文物与数字资源的手法讲述中国故事,使更多受众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感受敦煌文化、传递敦煌文化,从而为延续历史文化记忆、深化民族文化理解与身份认同,坚定民族自信心与自强心提供了重要助力。
    数字化+国际化传播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交流能够成为构建各国人民相交相知、获得信任并促成合作共赢的重要纽带。通过数字化互动技术的应用,敦煌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敦煌研究院与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开展了多方研究与合作,通过整合敦煌数字资源与会展资源,促成了敦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如2018年6月,在德国杜伊斯堡举办的“丝路瑰宝——敦煌壁画艺术精品展”便运用数字图像、动漫、360°全息3D投影技术与虚拟现实等方式再现了敦煌石窟实景。游客通过定点式360°虚拟漫游体验、VR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即可“跨越”大洋“来到”大漠戈壁,畅享悠久的莫高与敦煌丝路文化之旅。
    同时,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不仅已在国内30多所高校展出,还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布莱恩特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举办展览并开展研究合作。数字信息互动化与国际化合作使得敦煌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出石窟,飞跃大洋,走进校园,让敦煌文化的魅力种子播撒在了世界各地的青年心中。
    此外,敦煌研究院通过跨国数字技术合作,使得百年来流落在英、法等国的部分珍贵的敦煌文物通过数字复制技术,穿越历史、跨越国境重新团聚一起,呈现在观众面前。
    敦煌文化的魅力与感召力体现在对民族历史与记忆根基的温存与延续,它象征着华夏民族的文化血脉与身份,同时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与不竭动力。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产业化发展为依托,以国际化传播为策略的“数字敦煌”工程是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民族文化发展道路自信、技术自信、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未来的“数字敦煌”工程将在数据库完善、呈现技术、大数据分析等领域进行深度拓展与优化。相信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以“数字敦煌”为代表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事业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勇气,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