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始于对馆藏文物的保护,现已逐步扩展到其他文物类型。石窟寺的保护工作也逐步由被动的抢险性保护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发展。本文围绕云冈石窟第7、8窟日常保养工程,介绍云冈石窟在预防性保护理论指导下的探索与实践。 空鼓 起翘 石窟寺作为一种文物类型,与历史上宗教在我国的兴盛和传播息息相关,具有分布广泛、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大量的石窟寺保护工作,由早期的简易性支护,到工程学方法的加固,到如今理论和技术逐步成熟的科技保护乃至预防性保护,石窟寺的日常保养工作已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并将越发重要。 粉末状风化 分离、泛盐 云冈石窟日常保养工作的目的、原则和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冈石窟开展了“三年工程”“八五工程”“防水工程”“环境整治工程”“五华洞综合保护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和相关研究工作,洞窟的稳定性基本得到有效解决。 2015年6月29日上午,第5窟掉落岩石,所幸没有对游客造成伤害。为了确保安全,我们立即对洞窟采取封闭措施,并搭设脚手架开展病害调查,发现了大量起翘、风化裂隙等小尺度病害。这些表层病害所在位置也是雕刻最精华的部分,如不加以保护,极易在未来的若干年掉落,影响到云冈石窟的价值。之后,云冈石窟启动了日常保养工作,陆续开展了“5窟日常保养工程”“14~19窟外立面日常保养工程”“7、8窟日常保养工程”。 表面污染物 风化裂隙 开展洞窟日常保养工作,目的在于消除影响本体保存的隐患,延长文物的寿命,要围绕不改变文物原状、最低限度干预、评估贯穿始终、保存真实性等原则,并关注影响文物保存的边界条件。 石窟的日常维护保养也是一项基础工作,是推动“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转变的必要工作。加强日常保养工作,一是可以及时解决文物出现的险情,节约维修成本,使国家保护专项经费得到充分利用。 病害调查培训 病害调查 二是可以加强重点文物的监测和评估,为文物保护提供扎实科学的保护依据,以制定更为准确有效的保护方案。 三是有利于推广先进的文物科学保护技术,建立有效实用的行业技术标准。同时有利于培养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文物保护行业的整体水平。 第7、8窟日常保养工程的内容和程序 2018年4月,通过现场调查,我们发现第7、8窟主要存在表面污染、裂隙、空鼓、缺失、起翘、粉末状风化、表面泛盐和分离等病害。 针对这些病害,结合日常保养工作的目的和原则,我们开展了清除表面污染物、除盐、裂隙注浆、起翘空鼓及劣化边缘加固、归安粘接、防风化等一系列日常保养工作。 病害调查 针对日常保养工作中可治理和必须治理的病害,填写《洞窟调查表》。在每次病害调查前,组织病害调查人员和现场修复工人开展定期培训和不定期学习,统一认识和标准。病害调查期间,修复工人全程参与,加强其对病害现状的了解程度。 加固材料试验 灌浆材料试验 制定方案 针对洞窟存在的上述病害进行统计,开展相关材料试验和工艺试验,绘制相关图件并编制日常保养修复方案。逐级讨论、审批、修改后方可实施。 工程实施 根据病害编号和类型,按照修复方案,开展日常保养修复工作,记录修复环境,拍摄修复前、修复中及修复后现场照片,并填写《本体修复记录》。 编制保养档案 将现场修复资料和照片进行归档,逐一电子化,形成长期档案并编制修复报告。 除尘 5-3 裂隙注浆 做旧 长期监测 在修复后的区域,开展短期监测和长期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引起的次生问题和复发问题,重点防治。 评估贯穿始终 保养工程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探讨和改进病害分类、描述参数、病害成因、主控因素、关键部位等的描述记录方法,检验加固方法的效能,及时判断对文物可能产生的影响等。 云冈石窟日常保养工作已开展数年,未来也将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继续开展。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目前的日常保养工作尚缺乏完善的理念、标准,未形成体系规模,尚需更大范围地实践、探讨,促进提升我国文物日常保养的整体水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