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淳的庙会 (1)高淳的宗教氛围 高淳,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南端,其文化风尚与其西面的安徽芜湖、当涂,南面的安徽郎溪、广德,东面的江苏溧水、溧阳都很接近,属于宗教氛围普遍浓厚的苏皖浙三省交界丘陵地带中的一角。上千年的水路网把散布在这一片丘陵地带上的农林业聚落串联了起来,使他们既能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下发展独特的创意,又能互通有无、切磋比较,形成了和风土产品贸易市场同样繁复而丰富的宗教、戏曲、工艺美术市场。 与传统中国社会的普遍情况一致,高淳的每个居民聚落都有一座以上的祠庙,人口稠密的城镇则更是祠庙众多。据当地文史专家濮阳康京先生于十年前(2008年10月)主持的调查,不算家族宗祠,当时高淳境内可考的道佛两教庙寺神祠还有近七十座,其中有五十多座于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重修、重建,估计近十年来这个数字还在缓慢增加。这数十座祠庙中绝大多数供奉的是当境的保护神,如祠山大帝、刘猛将、东平王、降福菩萨、观音菩萨等等,其运营管理全是由周围的邻里、家族推举出来的代表(称为“老人会”、“村委”等)负责,仅有极少数几个是由道士、和尚等专业宗教人士主持的。 与邻近地方相比,高淳的宗教风俗或许稍微特殊一点的地方,就是高淳人对庙会活动似乎特别热衷,尤其是对于与庙会有关的游艺表演似乎特别认真讲究,高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项特色。不过是一个下辖6个镇、两个街道,总人口才40余万的小地方,高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竟能收录二月初八古柏镇韩村的祠山庙会、七月廿四桠溪镇定埠村的降福菩萨庙会等14项庙会传统,而与祀神有关的游艺表演传统更是多达34种——如淳溪镇长芦村杨家抬龙、固城武五猖等!若再加上多少与祀神相关的年节、端午、立夏、中秋节节庆活动19种,则高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至少有67种与宗教关系密切的活动。这些活动举行的频次和时间长度弹性很大,所以无法精确估算它们在高淳人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据濮阳康京先生的回忆,在上世纪90年代末之前的那十多年间,一年356天当中有某种庙会游艺表演活动登场的日子似乎占到了一半,甚至到达200天之多!这个数字也许有些夸张,但是我们大概能肯定,在过去的高淳,至少从秋收以后到次年的二月,再加上立夏和端午前后这几个时段,高淳的生活里确实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庙会以及相关的游艺表演。而这些庙会和节庆活动又构成了最重要的传播语境,让戏曲、神仙传说、民间故事、武术、小吃、工艺品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在其中传承存续,一同编织起传统高淳人的生活世界。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高淳经济发展迅速,大量的中青年外出投资经商、移民、就学,加上计划生育政策导致青少年人数锐减,于是,虽然民众修建祠庙的热情依旧,财力更比以前还要雄厚,但有空闲时间能投入学习、演出、组织这类活动的人数急剧减少,所以如今高淳的庙会相关活动只能集中到春节、五一、十一等长假期间举行,参演人员据说也减少了非常多。但尽管如此,与邻近地区相比,尤其是与北面的马鞍山、江宁、南京相比,高淳的传统宗教氛围和活跃程度至今还是非常突出的。 (2)“出菩萨”和演戏 高淳的庙会多彩多姿,但无论如何,其基本的共通点是都必须在庙里对全堂神明设供、上香、祝寿,并在庙会正日子前后数日开放让信徒前来参拜进香。在此一基本点外,祠庙的组织者可在“出菩萨”和演戏这两大模式间择一而行,前者是绕境游行,后者是在庙前广场之类的定点进行静态演出。 “出菩萨”,顾名思义就是将神明从庙里请出来绕境巡游一番,据笔者实地观察所见,其操作流程大致如下: 1.祠庙的组织者(老人会、村委)于神诞日数周甚至数月之前讨论是否“出菩萨”,然后请神明做最终决定。至于他们是通过什么手段得知神明的决定,多数人甚至包括热心庙务的信徒也不甚了了,仅听过传言说他们会通过“开口仙”(即灵媒)去请示神明。 2.组织者分头布署筹款出纳会计、组织人手培训演练、打扫检修庙堂和各种仪仗法器装备。 3.于神驾绕境前三日(最晚也要在前一日)完成所有的打扫和设备检修,在整修干净的庙堂里,除既有的神龛、供桌之外,另摆设几张八仙桌,每张八仙桌上放置一顶馗头、一幅面具和一柄宝剑,前设香炉及清茶、水果、甜点等供品,另将神明出巡时穿的袍服用衣架子架好,陈列在庙堂两侧,然后开始每日早、晚对神像和馗头面具奉茶、上香,并开放给信徒烧香上供(见彩图1、2)。同时,所有的祠庙执事,尤其是负责扛馗头扮神的壮丁们和捧面具、香案的礼生们开始斋戒(戒酒、肉、房事)。 4.庙会正日子当天清晨四、五点开始向主神和全堂馗头面具焚香、奉茶、献供,领头执事禀请神明起驾,扮神的壮丁们随即开始着装,在众人的帮助之下把数斤重的铁和竹制衣架在身上束定,再套上宽大的绣袍,背后插上旗子,之后把数十斤重的馗头顶在头上,与穿在身上的铁架绑缚固定好,最后再把面具套上。(见彩图3、4、5) 5.扮神接近完成时开始鸣鼓,扮神完成后,庙门大开,放炮竹烟花,扮神者和捧香案的前导人员以及其它仪仗队人等在炮竹声中列队完成,扮神者两手捧起宝剑,随即鸣锣开道,开始绕境。(见彩图6、7、8) 6.巡行途中会每隔几里路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其地点一般是自然村的中心或者几个村落间道路的交汇点。组织者会先在休息站用八仙桌和板凳设置好香案,摆设好供品,队伍到达休息站后,首先就是让当地村民向顶着馗头和面具、坐在宝座上的扮神者上香上供,一会之后由众人合力将馗头和面具从扮神者头上卸下置于香案上,扮神者才能喝水,但除非接下来随即要换人,否则扮神者依然不能吃东西和说话。通常在休息一刻钟左右之后,扮神者再次着装、扛上馗头、戴上面具,仪仗队就位,然后鸣炮、鸣锣开道,向下一站走去。(见彩图9、10) 7.巡行经过其它庙宇时以及回到本庙之前,似乎是最容易“来神”的时刻,意即神灵降附在扮神者的身上,使得扛着数十斤重(估计不会少于25公斤)的馗头面具等装备的扮神者陷入迷狂状态,突然不再步履迟重,感到周身轻盈起来,似乎可以翩然起舞,甚至做出飞跑转圈等动作。“来神”通常会使游行队伍偏离原来预订好的路径,拖长巡行的时程,并使扮神者过度疲倦或者过度亢奋而不得不换人,才能将队伍带回原来设定的轨道。 8.游行队伍回到本庙前,众人协助扮神者把馗头面具袍服等卸下,扛回原香案处安座,然后再向主神上香、奉茶、献供以表示谢恩、慰劳之意,随后鸣放烟花炮竹以庆贺功德圆满。之后,各来参会的游艺表演团体开始依序向神明献演,献演同时或结束后,祠庙执事与工作人员散斋开荤,聚餐会饮。 9.庙会期间结束,馗头、面具、宝剑、袍服等法器收回到平常摆放的位置(通常是主神身旁两侧的神龛内),八仙桌和板凳摆出的临时香案撤除,庙堂恢复平时的原貌。 除了以上所描述的核心程序外,规模较大的庙会还会有游艺表演团队参与游行。高淳在游艺表演这方面特别发达,单就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就有荡旱船(和荡湖船;含蚌精舞)、舞龙(抬龙)、舞狮、跑马灯、踩高跷、武术(打叉、打水浒、打罗汉)、花车(龙吟车、辚辚车、串串灯)、抬阁、傩舞(跳五猖、跳八怪)、打莲湘等十大类,此外还有许多分量较轻、缺乏传统而不被列入的表演形式,比如花伞队、孩子们的“扮仙”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