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明确史学新时代使命 透察历史深层本质

http://www.newdu.com 2018-12-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徐鑫 参加讨论

    11月17—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和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昆明召开。本届论坛以“社会性质与历史分期”为主题,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余名学者,围绕历史本质、社会性质、历史分期等议题展开讨论。
    创设时代命题
    增强主干性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员李红岩认为,当前是创造中华民族历史最辉煌的一个时代,我们的民族在创造历史,历史学家也在通过书写历史来创造新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与历史研究,对历史学界寄予厚望。历史本质研究一直是历史学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对历史外在形式的研究繁多,对历史本质的研究相对不足,应透过形式看到历史深处的本质,加强对社会性质的研究;应该加强历史研究中的思想性、主干性,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学科发展内在规律的体现。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国林认为,汉朝虽然通过封赐王侯构建统治根基,但经济基础的核心仍是地主制经济,因此汉代社会性质确为封建社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马俊亚认为,中国明清社会形态极其复杂,具有人类文明三大时代的所有社会特征,从空间维度可清晰地看出各亚区社会形态的差异,淮地煎丁是事实上的国家生产奴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先明认为,作为“阶级”的地主概念,是伴随着现代历史进程而形成的。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景华以马克思对城乡关系的论述为原点,对近现代欧洲的“乡村城市化”进行了考察,认为从城乡关系角度透视人类不同历史时段的本质和特征是重要的理论视角。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付成双考察了北美毛皮贸易中印第安人与白人乡村婚姻从兴起到被否决的变迁,认为种族主义是导致这种变迁的重要原因,这也揭示了种族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历史性文化建构,而不是一种文化基因。
    研究历史发展趋势
    突显思想性
    多位学者关注了社会性质转变的关键因素,对于历史分期问题提出了新观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黎虎在考辨社会权力归属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分为 “无君‘群聚’”社会(太古至夏以前)、“王权‘众庶’”社会(夏商西周至战国时期)、“皇权‘吏民’”社会(秦至清)三个阶段。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余西云认为,按照进化思想建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是19世纪中期以后才出现的理论取向,此后不断丰富发展。传播论、功能论、结构论等文化理论都对人类社会变迁进行了理解和表述。“中国学派”对社会变迁的建构提出了区系论、谱系论、能动论等不同理解。今天不再只是表述为社会发展,更多采用文化变迁这样的表述,为进化论以外的其他理论留下了空间。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黄纯艳从财政分配的视角探讨宋代财政体制的变革,指出北宋熙宁变法后全面实行以分权制为特点的窠名分隶,南宋明确形成了多种分隶形式并用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是中国古代财权分配制度的重要变化。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刘祥学认为,正统朝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分界,对外战略由主动开拓调整为主动收缩。明朝服务于政治需要的对外交往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发展对外关系不能脱离互利的经贸本质。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肖自力认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由备战外交转向战时外交,以英国为中心的外交路线最终演变为“首重美国”路线。
    一些学者还关注了社会变化对国家和个人思想观念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晓东认为,朱舜水表字的变化体现出对于明朝的认同,朱舜水从“楚璵”改字为“鲁璵”是为了彰显其“大明遗士”的身份。“楚璵”寄托“乡愁”,“鲁璵”蕴含“国念”,这种“家国之思”正是朱舜水“思明衷情”的一种展露。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邢来顺认为,德意志帝国时期急速的现代转型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家乡”记忆成为给民众提供安全感的“传统”堡垒,并催生了“家乡运动”。“家乡运动”强化了德国人的家乡观念和民族国家认同意识,促进了自然和传统文化保护传统的形成,对于德国人构建和谐的传统与现代关系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坚持唯物史观
    创新理论阐释
    多位学者结合时代特点和历史学科范式,对历史存在的本真面貌进行了探索。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剑对明朝崇祯元年(1628)陕西三原县域社会动乱中的士绅武装——“忠统”进行了考察,指出在官府的地方治理失效后,士绅武装一定程度上维护地方秩序,构成了明末西北地区士绅社会的典型形态。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张生考察了“国联和联合国档案馆”和“国联和联合国图书馆”收藏的李顿调查团档案文献,认为该文献反映了中国各界、尤其是东北民众向国联调查团和国际社会揭露日本蓄谋制造事变、扶植傀儡政权的事实。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天忠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是中国从局部抗战走向全面抗战、民国派系政治化时期。由CC派策划的北平大学生职业运动同盟,隐含着国民党多重政治背景和考量。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史桂芳考察了日本侵华期间昭和研究会的相关活动,指出昭和研究会作为民间智库,参与日本政府制定侵华政策,负有不可推卸的战争责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郑成林考察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改组梧州海关的过程,指出这一事件本质上反映了中外关于中国主权的博弈及蒋介石政府与广西地方势力、粤桂两省之间的权力与利益角逐。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罗群通过对民国时期云南边地垦殖相关史实的考察,认为中央、地方、基层民众由于利益取向的不同,存在着一体化与区域化的认同与博弈。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孟钟捷论述了科泽勒克“鞍型期”包含历史基本概念的集体单数化,历史时间结构多层化,新概念间接导向现代性功能三个维度。三种分析维度为我们探讨历史阐释公共性的塑造路径提供了经验,历史书写者需要重塑集体单数的历史、再构多层历史时间结构、创制影响社会变迁的新概念。
    “历史学前沿论坛”是《历史研究》编辑部打造的高端学术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二届。第十三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将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承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