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镜台玉骨映香腮——明代女性的镜台与妆具

http://www.newdu.com 2018-12-2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 newdu 参加讨论

    
     
    自古以来,镜台前就是女子们打理容妆,遐想沉思的地方,就连巾帼英雄花木兰返乡之后,也要“当户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镜台作为一种架设铜镜的装置,是我国化妆史上颇具代表性的妆具之一,其作用是使梳妆操作更为方便。
    
    
    梳妆完毕,铜镜、梳篦、镜刷等理容工具和胭脂、唇脂、妆粉、眉黛等化妆品又需收纳起来,以备下次使用。承担这项功能的物件儿,有“镜台”“妆台”“镜奁”“妆具”“严具”“镜匣”“镜箱”“套奁”“妆奁”“宝奁”“妆盒”“梳妆匣”“梳妆台”等多种称谓。分为储物型和不可储物型两种形制,“镜台”的称谓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温峤)下玉镜台一枚”。宋元时期流行一种金属质地的镜架,虽然不具备储物功能,却可任意折叠,携带方便。由北周人庾信《镜赋》中“暂设妆奁,还抽镜屉”之句,可知带抽屉的储物型镜奁,在南北朝时期出现。
    
    
    唐代镜台的制作工艺已十分精湛。据时人牛肃所作传奇《马待封》中描写:“待封又为皇后造妆具,中立镜台,台下两层,皆有门户。后将栉沐,启镜奁后,台下开门,有木妇人手执巾栉至;后取已,木人既还。至于面脂妆粉,眉黛髻花,应所用物,皆木人执;继至,取毕即还,门户后闭。……其妆台金银彩画,木妇人衣服装饰,穷极精妙焉。”在五代后蜀人顾复《酒泉子》词中,明确道出它们的使用功能:“掩却菱花,收拾翠钿休上面,金虫玉燕锁香奁,恨厌厌。”
    
    
     五代以后,垂足坐姿渐成风气,高足家具兴盛起来。从宋人传世绘画中,可见当时已使用置于高案上的金属质地镜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绣栊晓镜图》,是北宋王诜的代表作之一。画中高案上摆一个扶手椅式镜台,双层金属构架、不可折叠,上下两层架底均铺一层黑色细丝毯。
    
    
    镜台上层置菱花铜镜一面,一名梳流苏髻的仕女对镜自照,镜中映出仕女花容,其右放一敞盖的三层子母漆奁。左侧放一荷叶盖白瓷水盂,下承白瓷托盘,二器从釉色和器型看,应为北宋定窑产品。案边是两只剔犀黑漆粉盒,通常内装胭脂、眉黛和唇脂等化妆品。从画中细节来看,菱花镜上部靠在椅式镜台的“靠背”上,下部被镜台上层所设的白色花牙式托顶住,以防菱花镜滑落。镜台下层中空,可放妆具。
    
    
    旁边两名侍女,梳双螺髻的官服侍女手持内承五个剔犀黑漆粉盒的葵口漆托盘,梳双鬟髻的长裙侍女正从托盘内取粉盒。这幅画作后来由“吴门四家”之一的晚明著名画家仇英进行了临摹,该摹本现藏上海博物馆。
    
    
    仇英本与原作在配色上多有差异,色彩更为明快。原作中支撑菱花镜下部的白色花牙式托被改为青绿色长方形简易托;原作子母奁盒中的子奁均为剔犀黑漆粉盒,在仇英本中变成红、黑、茶叶沫绿和孔雀蓝四色;原作中侍女手持托盘内的黑漆粉盒,变成黑色和枣皮红色两种;原作中照镜仕女的青色丝绦变成枣红色。原作中两名女子的长裙素地无纹,而仇英本中为长裙添加了暗纹,取盒的双鬟髻侍女长裙是团花纹,照镜的流苏髻仕女长裙为龟背纹。
    
    
     椅式镜台从宋至明代一直流行,在汤显祖所撰传奇《牡丹亭还魂记·惊梦》一折中,开场即是丽娘春日清早梳妆,对镜伤怀的情景。“【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明天启年间吴兴闵氏刊刻的朱墨套印本为此情节配刻了版画,丽娘在窗前对镜理妆,丫鬟受她吩咐,手捧衣服正向她走过来。庭院已是春意盎然,草木初芽吐绿。丽娘面前的镜台放在条几上,应是不可折叠的椅式。
    
    
    从“椅背”的宽条和工艺风格来看,木质感很强,其上架一面硕大的五角菱花镜。架下有台座,一般这种台座设对开双门,内有几个存放妆具的小屉,旁边还摆着叠层式粉盒。而在一件明崇祯风尘三侠故事图笔筒中,描绘了红拂女临门对镜梳妆的细节,红拂女所用的却是这种椅式镜台的简易版,“椅背”细窄,上架一面圆镜,台座很薄,仅为一块宽木板,无法安装小屉,下承四矮足。按“风尘三侠”故事中,李靖、红拂夤夜逃离杨素府邸的情节,这件镜台应是可拆卸、组装或折叠的便携式。其实元代已有一种交椅式镜台,也是可折叠的便携式。
    
    
    梳妆时将铜镜斜倚在“交椅靠背”上,不用时折合收拢。名品见于1964年出土的元末张士诚母曹氏墓中的纯银锤揲交椅式镜台,通高32.8厘米,宽17.8厘米,现藏苏州博物馆。该镜台“搭脑”顶端立一朵葵式团花,其下为对凤穿牡丹纹,“椅背”为团龙纹,托架为芝草瑞兔纹,“脚踏”为瑞雀纹,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彰显着拥有者的高贵身份。
    
     
    
    将上述版画中丽娘所用镜台的台座装上更多、更大的抽屉,再将椅架精工细作,就升级为豪华版的宝座式镜台。王世襄旧藏一件长43厘米,宽28厘米,高52厘米的明黄花梨宝座式镜台,有五个抽屉,抽屉前脸由上至下分别浮雕折枝牡丹纹、折枝菊花纹和缠枝梅花纹。两侧及背面装板,一侧板刻石榴树果纹,其下台座板为松林走兽纹;另一侧板刻桃树果纹,其下台座板为松鼠葡萄纹;后身背板开光内刻凤穿牡丹纹,双凤顾盼回首,立于牡丹花枝之上;下部台座后板为卍字不到头斜锦地纹。
    
    
    台座上的后背和扶手均装板透雕,双面工。搭脑中间拱起,两端下凹后返翘,出头圆雕成龙首形。扶手出头处亦圆雕相同龙首,扶手内侧安俯身仰觑的双螭形角牙,台面正中原有镜托,已失。从造型及雕饰风格来看,此器是明代中期产品,因体积略大、不可折叠,当属闺房几案上的梳妆用品。
    
    
    到了明代晚期,在宝座式镜台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种体积更大,似小型戏台的屏风式镜台。有五屏风式和三屏风式,前者更为常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黄花梨五屏风式龙凤纹镜台,长49.5厘米,宽35厘米,高77厘米。台座对开双门,中设三个抽屉。台座上安五扇小屏风。中扇最高,两侧依次渐低,向前兜转。搭脑高挑出头,绦环板全部透雕龙纹、缠枝莲纹,唯有正中一扇圆形开光透雕龙凤纹。外留较宽的板边,不施雕刻,至四角再镂空透雕。台面四周有望柱,镶透雕龙纹绦环板,使用时将铜镜竖挂于屏风怀中,这种豪华大镜台属于闺房家具中的“大件儿”。
    
    
    在明代黄花梨镜台中,不仅有宝座式、屏风式等体量较大的家具型镜台,也有便携式“旅行装”。如王世襄旧藏一件折叠式镜台,长宽皆49厘米,支起高60厘米,放平高25.5厘米。
    
    
    上层边框内为支架铜镜的背板,可放平或支成60度的斜面。背板用攒框制成,分界为三层八格。下层正中一格安荷叶式托,可上下移动,以支托大小不同的铜镜。中层方格安角牙,斗成四簇云纹,中心镂空,系在镜钮上的丝绦可由此处垂到背板后面。台座双开门,中设三个抽屉,屉上装如意云头纹铜活,四足为内翻马蹄式,造型低扁。设计严巧、雕刻精美、用料考究。
    
    
    还有一种便携式镜台,就是通常所说的“官皮箱”。由箱体、箱盖和箱座组成,早期有插门式官皮箱,后来被双开门式取代。内设若干小屉,箱盖和箱体可扣合,门前有拍子,两侧安提环。揭开箱盖,盖下有深约10厘米的平台,内藏折叠式镜支。盖下的平屉适合存放铜镜、油缸、粉盒等,下面抽屉可放梳篦、簪、钗等首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官皮箱,长37厘米,宽26.5厘米,高38厘米。打开上盖,内有一浅盘。正面对开两门,内分三层,上两层每层装抽屉两个,下层装大抽屉一个。箱外两侧安铜提环,箱门正面有铜面叶吊牌钮头,可上锁。
    
    
    在上述明崇祯风尘三侠故事图笔筒中,红拂女在镜台旁放置的就是“官皮箱”,箱盖呈打开状,可见侧面的提环。在《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中,杜十娘投江所抱之匣,就是这种收纳功能强大,既可储放妆具和化妆品,又可收藏珠宝首饰的官皮箱。
    
     
    
    除不可折叠和可折叠两种镜台之外,还有一种使用悠久,造型简约的支架式镜台。据明万历间刊刻的元人高明所撰南戏《琵琶记》内文插图赵五娘“对镜梳妆”,菱花镜支在一个较矮的架子上;
    
    
    又万历三十八年起凤馆刊、白棉纸初印本,由元人王实甫撰、关汉卿续,明人李贽、王世贞评的杂剧《北西厢记·妆台窥简》内文插图,尽管版画中的菱花镜被挡住一半,但仍能看出插在一个矮架上。
    
    
    矮座镜台的实物资料,可见同时代明定陵出土的金漆镜台,通高27.8厘米,镜座边框长27.3厘米,宽19.8厘米、高5.9厘米,支柱高17.8厘米、宽2厘米。镜托通长25.3厘米、下宽17厘米,靠直径17.4厘米、厚0.7厘米。分别用红、绿、黑漆描绘纹饰,下部方框形座,边框两端呈抱鼓形,抱鼓内外两侧绘绣球纹;边框内钉二横撑,后端两抱鼓中心贯一根带支柱的活轴,支柱呈扁方形,下部两侧嵌花牙;边框上部及内外两侧绘赶珠龙纹;支柱绘升龙戏珠及寿山福海纹,横撑及支柱活轴绘八宝纹和云纹;前端两抱鼓中心贯一根带镜托的活轴,镜托下部月牙状,上绘壬字云纹;中间有凹槽放铜镜,上部为圆形镜靠,镜靠正、背面均绘二龙戏珠、壬字云纹和寿山福海纹(二龙一红、一绿),镜靠背后中部有阶梯状凸起,用以调节镜面高低。
    
    
    镜托绘二龙戏珠和壬字云纹,边缘绘卷草纹。该镜台出土于孝端皇后棺内西北角顶层,同时出土的还有一面铜镜和一套漆奁。铜镜是圆钮、圆座、宽缘的仿汉式规矩镜。直径20.2厘米、缘宽3.3厘米、边厚0.5厘米。钮座外一双线方栏,内有十二乳丁纹,栏外八乳,其间饰卷草纹和走兽纹,边缘为锯齿纹和变形云纹,出土时铜镜背面贴在镜台上。皇后所用是最高等级的女性妆具,民间不可用带爪龙纹和凤纹器,而晚明竞尚豪奢的社会风气,使民间闺秀妆具在精致程度上不输皇家。  
    
    
    子母奁的使用历史悠久,长沙楚墓569号墓出土一件漆奁,内盛两个粉盒,出土时还装有白色粉状物。
    
    
    北宋王诜《绣栊晓镜图》及仇英摹本中出现的三层子母奁,不仅有漆质,还有银质。在张士诚母曹氏墓中,就有类似形制的一套银奁,奁下托银盘,出土时以黄绸包裹。
    
    
    奁身葵形,盖面饰牡丹纹,鎏金錾刻双钩团花纹,饰迎春、夏荷、秋葵、冬梅、灵芝、芍药、牡丹花卉纹,上下单、双相间排列,托盘錾刻一周卷草纹。奁分三层,子口相合,内储成套的妆具,除三层底采用焊接工艺外,其余部位皆锤揲而成。
    
    
    上层奁盒内盛大、小两把用竹片穿结的黄棕银柄毛刷;银剪刀、鎏金牡丹纹银刮舌各一件;大、小葵形银碟各一件;锭式钮素面银镜一面,镜面圆鼓,仍可照人,银镜放在前述此墓中同出的交椅式镜台上,艺术风格十分契合。
    
    
    中层放盛有化妆品的银圆盒四件、银针四枚。粉盒盖面鎏金,錾刻团花。一只粉盒内残存粉迹,一只留红色胭脂,一只放黄绸制成的粉扑。还有大小银碟各一件、小银罐一件,盖下连一柄小勺。
    
    
    下层奁盒内装半月形银梳一把,梳边鎏金,梳齿疏朗;银篦一件,篦齿稠密;银针六支;银水盂一件;银剪刀大小各一,它们在化妆中的用途主要是剪切“花子”,也叫贴钿,就是用金箔或纸剪出各种花样,贴在脸上。
    
    
    这种剪刀的样式非常稳定,在明万历三十四年浣月轩刊本、杨之炯所作传奇《玉杵记·云英入梦》版画中,云英倚靠的几案上放的剪刀,仍是这种形制。在银奁包裹旁,就放着那个交椅式镜台,与之一齐出土的还有银碗两只、银筷一双。
    
     从《琵琶记》版画中的案上陈设,几案左侧边缘置一长方形盖箱,边侧带提环。形制与王世襄旧藏的一件明代黄花梨小箱相同,该器长42厘米、宽24厘米、高18.7厘米,是明代同类家具的基本形式。
    
    
    它全身光素,只在盖口及箱口起两道灯草线,因盖口踩出子口后,里皮减薄,若外皮不起线加厚,就欠坚实,所以这两道灯草线不仅是装饰,更起着加固作用,是小箱制作中常见的工艺技法。
    
    
    立墙四角用铜叶包裹,盖顶四角镶钉云纹铜饰件。正面是圆形面叶,拍子为云头形。以上铜饰件均采用细节考究的卧槽平镶法,两侧安装提环。由版画中陈设的布局可知,小箱是闺房几案上的收纳妆具。
    
    
    它旁边的三层子母奁是一款经典造型,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至清代。奁盒旁放着粉盒、梳子、镜台和水盂。因眉黛、胭脂、唇脂等化妆品都需水溶后才能使用,所以水盂在化妆中不可或缺。另《北西厢记·妆台窥简》版画案上陈设的妆具更为清晰,从左至右依次为粉盒、梳子、盖盒、镜台、奁盒,其中奁盒葵口形,底部设随形台座,更显精致,体现出相国小姐莺莺的身份。
    
    
    同时代实物资料见明定陵孝端皇后的漆奁,奁盒内装载盛有各式化妆品的小盒,有金八棱粉盒、青花瓷胭脂盒、金双连筒盒等。出土妆具23件,有铜镜、镜架、梳篦、抿子和圆刷五种,所有物品裹在一件黄色薄绢织物内。
    
    
    晚明僭越现象严重,皇后妆具虽然使用龙凤纹,而民间世家望族、乃至富户也追求精致的生活,器用的品质上乘,所以宫廷贵妇的妆具对了解此时民间的闺阁生活仍有借鉴意义。
    
    
    
    刘明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