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史研究室、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历史所中心主办的“出土资料与战国秦汉史研究学术报告”系列讲座在历史所1216会议室举行。本期讲座由历史所戴卫红研究员主持,邀请主讲嘉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天然先生,讲座题目是“古籍影印序言写作谫识——以《影印宋刊〈监本附音春秋穀梁注疏〉序》为例”。所内外同仁十余人聆听了报告,并参与了讨论。 王天然先生从《国学基本典籍丛刊》的出版引入,简述了为《丛刊》中影印宋刊十行本《穀梁》作序的机缘。该丛书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委托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刊行,以古籍善本大众化为目标,颇具特点。如采用平装锁线胶订,定价低廉。又如除个别品种外,多以各大图书馆所藏原书高清扫描,保留灰底印刷,底本流传的痕迹、钤印、题跋等均清晰可见。 主讲人首先围绕此次序言写作的体会展开讨论,主要观点有:第一,期望尽量避免用过多笔墨进行一般性介绍;第二,影印序言的功能限定了其承载的内容,序言作者应藏身其后;第三,古籍影印序言写作的要点可根据具体版本情况进行调整,但均应围绕影印该本之由展开。随后,王先生结合《影印宋刊〈监本附音春秋穀梁注疏〉序》,将写作要点概括为版刻地位、阅读实际、刻印关系、校勘价值四项,并分别详述。 一、版刻地位。序文指出经书注疏合刻的发生,始于南宋绍兴间两浙东路茶盐司刊经,即以单疏本为主体缀入经注本文字。时至南宋中期约光宁之际,建阳书坊又用经注附释文本配以疏文,进行了另一种注疏合刻尝试。此类书版半叶十行,元泰定间据其翻刻,故有宋刻、元翻之别。十行本现存元刊尚多,而宋刊目前仅知《毛诗》《左传》《穀梁》三种,此次影印的国家图书馆所藏《监本附音春秋穀梁注疏》二十卷,是唯一一部较为完整的宋刊十行本《穀梁》。 二、阅读实际。此书由春秋经、穀梁传、东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及陆德明释文构成,经传及其衍生文本相对完整、组合形式也较为合理,可基本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主讲人在此部分还附带介绍了《春秋》三传的性质,并提示了相关阅读要点。如点明《穀梁》与《公羊》同源而异流,需在对读中理解二者的同与异,前贤“比义”多从异处着眼,实则同的部分也应瞩目。 三、刻印关系。此部分详细讨论了此次影印的宋刊完本、国图所藏另一部宋刊十行本《穀梁》残本的刻印递修情况。指出完本存在宋刻叶、补刻叶(张丽娟先生早有揭示)、补钞叶等不同书叶,且补钞字体又大致可分为两类,并非同时钞写而成。而部分书版完本已是钞补,残本尚为刻版,可补完本之阙,文本也多有可正完本之失者,故残本也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主讲人又从刻、印、修三个层次对两部宋本加以离析,进一步精确了赵万里先生的判断。 四、校勘价值。此部分以校勘实践为基础,指出宋刊十行本较元翻及元翻明修本为佳。并举例分析了元翻宋本时形近致误、明修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两类情况。以实例说明了宋刊十行本在校勘方面的意义。 讲座尾声,王先生还对古籍影印观念进行了反思。以近代古籍影印史中产生巨大影响的《四部丛刊》为例,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实物,揭示了此部丛书“求善”的倾向。并通过分析《四部丛刊》初编本《春秋穀梁传》的影印方式,指出这种倾向可能存在的问题。主讲人最后总结:“我这里想说的并不是张元济等先生的影印工作之非,而是想说一代有一代的认识,自然一代有一代做事情的方式。求善与求真有时确实互斥,我们今天的古籍影印工作应该更多地从互斥中不断调整,以期寻找二者的平衡。” 随后,清华大学历史系马楠副教授对王天然先生的讲座进行了评议。马先生指出在影印出现之前,如南宋末年的陈振孙和赵希弁书目,往往隐括序跋、誊录篇卷,其解题更为看重书籍的文本性,却客观描写了其所藏书籍的物质形态。影印出现之后,古籍的主要物质信息可视化,对影印说明提出了新的要求,至少要说明为何影印此本而非他本(或是珍祕精善、或是篇帙完整、或是世所通行)。那么影印说明也继承了书目著录的物质性与文本性两个方面:从物质性上说,需要说明底本在该书原刻翻刻初印后印中所处的结点,及其前后源流关系;从文本性上说,需要说明底本标志性的异文,论证上述刻印关系。这正是主讲人强调的两点。 戴卫红先生在评议结束后,主持了现场讨论,对讲演、评议、讨论各环节进行了简要总结。对主讲人和评论人的精到见解,对在座同仁的积极参与,表达了谢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