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向现代科技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强劲态势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强调“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通过全民创意、创作联动等新方式,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意,适应互联网传播特点,创作优质、多样、个性化的数字创意内容产品。促进优秀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鼓励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现代科技结合,通过科技创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1.利用现代科技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在全球化时代,保护和传承好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全人类文化多样化存在,以及与后代人共享人类文化遗产所负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保护和传承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及产业开发才有资源基础。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现代科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利用现代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在现代化的巨大冲击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我们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要求,充分利用电子信息、互联网、数字化等现代技术,尽快对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收录的项目以及全国各地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根据它们的不同门类和特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专门数据库,保存好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利用现代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虚拟展示和传播平台。积极运用虚拟现实、三维动画以及网络等技术,着力打造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传承、交易、体验为一体的线上线下互联网互动大平台;积极运用当今新兴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交流工具,如QQ、微博、微信等大众喜爱的方式,再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化信息,让更多人知晓、关注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中来,从而达到保护、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2.利用现代科技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价值 首先,利用现代科技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当下,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产”紧密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注入到现代文化产业中,将传统工艺的价值以更加多元的形式传递到现代生活中,从而形成特色文化产业,这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又更好地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美国迪斯尼公司成功地将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花木兰》改编成商业动画片,影片采用了许多中国元素,从音乐到绘画,甚至到价值观都是中国的,同时还运用了最现代的艺术创作手法,最现代的科学技术,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结合,使之变成了一部全世界都可以接受的、对传统文化传播非常有价值的电影,在全球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其次,利用现代科技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存在产品单一,生产规模小、时间长等缺点,现代科技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缺陷,拉长了文化产业生产链,扩大了文化产业生产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能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泰山皮影戏)的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联合山东师范大学学生,通过“网络众筹”等渠道,成立山东皮影保护发展基金会,组建“幕影春秋泰山皮影传播与推广系统”团队,还与腾讯游戏联合开发“泰山英雄传”手机游戏,皮影DIY、皮影微电影线上定制与展映,实现皮影与网络、微电影的三方跨界,带动山东其它地方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3.利用现代科技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效率 首先,利用现代科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科学设计。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基本没有“设计”环节,通常是传承人凭经验和感觉按照已有的图案或范式去制作。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传承人开始重视用科技进行产品前期的设计,他们利用“数字化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进行分析,总结相关规律,运用于设计实践,实现从主观经验到科学设计的转化,让生产过程更加科学。例如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复烧工艺研究”负责单位龙泉市正聪青瓷研究所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技术,对胎、釉进行化学组成分析,还原并改良了与南宋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外观特征相近的坯料配方,复烧的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 其次,利用现代科技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能力。对于传统手工艺产品生产传统的叫法为“制作”,较少“生产”成分,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过程中,“生产”意味着手工与技术的结合,但在“结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核心价值基础上,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从手工制作向机械化生产的转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比如黔东南施洞镇的苗族银饰技艺,过去都是银匠的手工制作,现在的银匠在制作过程中采用机器拉丝和焊接工艺,这样不仅提高了银饰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而且能让银匠从“苦力”中抽身出来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完善艺术性的核心工艺上。这是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最普遍采用的方式。 4.利用现代科技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传播能力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电子信息、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在文化生产领域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消费、流通、销售方式,提高了文化产品的原创力和传播力。如互联网技术加入到文化产品流通环节,为文化产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手段,使文化产品的流通空间更大、速度更快、周期更短,表现出流通空间立体化、时间快速化和手段现代化等特征,从而大大增强了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如数字化技术在文化产品销售中的运用,能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让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与市场需求高效匹配,最大程度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又如采用数字技术提供制作、传输、传播、营销、推广等文化与科技融合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迅猛兴起与发展,大大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如企业门户网站、手机报、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营销中的运用,把文化产品直接与消费者联系起来,能更好地与消费者沟通,有效地推送和及时反馈产品信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推送服务,使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针对性更强,这对于培育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和消费观,形成更为广泛的消费群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之,在一定的潜在市场需求下,现代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日常生活融合提供了可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使之成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本文刊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