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现代史 >

朱元璋曾考虑迁都西安 为何最终又选择放弃?

http://www.newdu.com 2019-01-07 冷炮历史 newdu 参加讨论

    原标题:朱元璋曾考虑迁都西安 为何最终又选择放弃?
    公元1391年,建立明朝不久的朱元璋曾派太子朱标去考察西安,也算是有了迁都西安的想法。一旦事情敲定,那么西安将自唐朝后再度成为帝国首都。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太子朱标就不幸病逝。此后,朱元璋也未提迁都西安的事情。
    那么,除去不吉利等封建迷信因素,朱元璋放弃西安是还有其他什么考虑吗?
    
    明朝时期的西安府地图
    "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西安一直到近现代都会成为都城的候选城市。然而,即便是在其最后辉煌的隋唐时代,西安也已经很难符合帝国统治者的需求。这个脉络一路发展到朱元璋的时代,不仅没有改观,反而是愈演愈烈。顺着这个脉络探索,就知道朱元璋不太可能放弃南京而到西安建立一个新的首都。
    
    元朝时期的南京城 朱元璋起家的老根据地
    "
    作为以江南西部为基地崛起的势力,朱元璋最稳固的根基就是在长江中下游两岸。南京则是他重点营建过的老基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非常重视核心力量控制的君主看来,轻易离开自己的旧根基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皇帝将放弃最支持自己的派系,去和一群原先的地方派共处。原本的首都官宦也要举家迁徙,在漫长的全程中蒙受财产损失和旅途劳累。至于搬迁过程本身,也会影响朝廷的工作效率。这些都是朱元璋不得不查的基本因素。
    
    朱元璋花大力气新建的南京城
    "
    古代的中央集权帝国,还往往面临着一个需要大量汲取资源的问题。因为皇帝脚下就有大量的官宦需要养活,为这些官宦人口服务的其他群体也会耗费大量的粮食等战略物资。所以,首都的位置不能远离重要的农业产区。否则,仅仅运输途中的耗费就又是一笔难以承受的损失。
    
    明朝的南直隶省 包括了太湖平原的淮南这两大产粮区
    "
    从南宋开始,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产出就是各产粮区里最高的。朱元璋建都南京,并通过击败张士诚势力来夺取苏州,也就是控制了当时的天下经济中心。南京本身离开太湖流域很近,还有长江等水系的运输便利,是其他大城市所难以比拟的。这才让他有足够的资源去大修建新的南京城墙,将整个城市的面积都大大扩增。也只有江南的粮食产出,才能满足他供养大量官员和军队的需求。就是江北的淮河流域,在当时也是可以提供较多粮食的地方。
    
    明朝时期的关中 几乎就是全国最穷的地方之一
    "
    再对比下同时代的西安,你就知道明朝不太可能舍弃南京。先秦时代还是千里沃野的关中平原,已经因为千年的过度开发而变得土地肥力下降,不能继续维持极高的产量。这对于京城的大规模人口来说,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如果要向西安输送大量的物资,就必须建立东出中原和南下巴蜀盆地的长距离交通线。
    
    隋唐到明朝之间 中原地区一度成为天下财富中枢
    "
    早在隋朝建立后,西安的资源不足问题就已经非常明显。以大兴土木为著称的隋炀帝,就是为了改变被动依靠关东物资输入的局面,才跑去中原地区再建立一个东都洛阳。这和当年的东周与东汉迁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考量结果。但东都的建立,不仅分流了部分官宦人口,也让皇帝的队伍可能直接取得中原地区的农业产出。加上从太湖平原地区开挖而来的大运河系统,确保了南方的粮食可以更方便的抵达帝国核心。
    所以,隋炀帝浩浩荡荡的下扬州视察,也就不仅仅是出门散散心的简单旅游。在王朝覆灭之时,他也宁愿远离旧权力中心的关中,而要死在长江边的温柔乡里。
    
    隋唐的洛阳崛起 已经证明了关中的衰败
    "
    到了唐朝的中后期,运河漕运的准时抵达与否,甚至成为了皇帝能否继续维持正统地位的考核标准。从关中到洛阳,再到扬州的运河沿途,是帝国不折不扣的生命线。任何在这片狭长区域发生的叛乱,都对远在关中的朝廷有着釜底抽薪的作用。安禄山在东北方向的范阳起兵后,就优先选择南下截断这条大动脉。逼的唐朝皇帝必须放弃关中,逃亡南方的巴蜀盆地避难。
    
    安禄山的叛军就首先南下截断了途径中原的漕运
    "
    这个趋势,又在五代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原本由洛阳承担的中枢位置,逐步转移到了开封身上。于是,宋朝便不可能将都城搬离开封。开封城也取代了洛阳和西安,成为了帝国内最繁华的城市。哪怕经历了靖康之变与蒙古大军南下的两次浩劫,都依然能恢复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城市。到了朱元璋当皇帝的明朝,帝国财富聚集地的接力棒,就又从开封转移到了南京。
    
    开封的崛起 见证了中原漕运的最后辉煌
    "
    也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明朝曾一度考虑将未来的王朝首都设在开封。因为开封有旧运河保证物资输入,又不像南京那样远离北部的重兵驻扎地区。但大运河的走向,在元朝时便开始就将侧重点从原本的西北方向转到了正北方向。较新的运河河道,从淮南直通原本的边境大要塞--幽州。只不过这次江南财富的输入,源头是草原商队的助攻。正是他们催生了、盛极一时的大都,反过来逼着运河改道。
    于是,连条件更好的开封也最终落选。因为新生的王朝没有足够资源,去重修一条漫长的旧运河。回头再看看更加偏远的西安,自然是更没有机会选上了。
    
    漕运走位的变化 注定了开封和中原的屈居二流
    "
    至于后来被朱棣定为新都城的北京,在当时也不在都城的选择范围之内。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昔日大都已被重新定位成一个防御北方蒙古势力的边境大要塞。若非造反的燕王要将首都搬迁到自己的核心地盘,那里或许会重回隋唐时期的幽州角色。
    
    元朝的大都 催生了大运河的线路改变
    "
    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若不是有元朝开挖的大运河,朱棣无论如何也要考虑下经济成本和维护费的问题。虽然有宋元时代留下的海运可做备选方案,但帆船的风险始终高于河道两岸的纤夫。
    
    直隶省的地位 让明清两朝都透着蒙古帝国的残影
    "
    最后,朱棣的事迹也足以说明:皇帝即便不考虑钱的问题,也不太愿意离开自己的直属区域。
    在他之前的朱元璋,势必也会多考虑这个问题......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