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地理优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是东北军事重镇。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曾以此城作为辽北省政府首府所在地,并先后四次在此展开惨烈的争夺战,后被史学家誉为“东方马德里”。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四平之战最为著名,国军两战一攻一守,均以国军惨胜而告终,而这也是国共内战中国军为数不多的几次胜利,更是林彪一生中仅有的两次大败仗。 第一仗,二打四平。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在国民党美械装备的精锐部队新1军、新6军、第52军、第71军等部齐头并进之下,接连败北,使四平城顿时暴露在国民党军队兵锋之下。 4月20日,郑洞国命新编第38师投入作战,两个师分别向城东南、城西南和城西发起猛烈进攻。同一天,民主联军也命北满7师67团入城,担负市区守备任务。21日,民主联军又以3师21团参战。22日,国民党新30师88团突入城区,直插四平市政府,结果遭民主联军市区守军合围,受到重创后被迫退出城外。此后马仁兴组织数次反攻,迫使已呈疲态的新30师采取守势。 由于71军及新1军50师受到民主联军的有力阻击,始终无法投入四平作战,使得新30师和新38师于4月27日凌晨又一次击退民主联军守城部队的反攻之后,已无力再次发起进攻。 5月12日,国民党东北保安代理司令长官郑洞国在得知位于四平外围的部队尽数抵达四平城下后,命副司令长官梁华盛组织前线指挥所,统一指挥第71军、新1军、新6军三部,分左、中、右三路准备对四平发起总攻,另抽调新1军所属第50师、第52军所属第195师作为预备队,机动使用。 5月15日拂晓,国民党军正式对四平城发起猛攻。由于此时的四平局势已不如一个月前,国民党军的兵力已得到加强,在火力配备上也高于民主联军。于是林彪在四平守军坚持到18日时,为保存实力计,经请示中共中央同意,于当天下午命令守军放弃四平。至19日凌晨,四平守军在经分批掩护之后,成功突围而出,向北退去。当天下午一时,国军新编第30师占领四平。 第二次四平争夺战虽以民主联军失败告终,但在四平城内外的阻击破坏了国民党军原定4月2日占领四平的计划,成功地为友军占领黑龙江重要城镇争取了时间,也为巩固后方根据地打下了基础。国民党也承认:“虽获得四平最后决战之胜利,然已迁延两个月以上时间,使敌以从容脱离战场,未能将敌主力突破。贻以后剿共无穷之后患。” 第二仗,三打四平。1947年 6月14日傍晚,天气大变雷声隆隆,随即夜色黑暗大雨倾盆,部队进入前沿战壕待命出击。15日拂晓前,我部突破并占领了攻击方向的敌前沿防线。 四平城内,敌军利用日伪时期的建筑特点,在大街小巷及楼房中,密布明碉暗堡及各种防御工事,许多民宅与院落也都构筑成据点,门窗与宅院门口被封堵或堆上沙包、大豆大米等粮食麻袋,墙壁四周都开有射击孔,与附近主体工事形成区域间交叉火力网,相互支撑协同防守,并配合其炮兵支援与我顽抗。我部攻入城内即展开激烈巷战,初期,部队缺乏经验硬打强攻伤亡较大,战斗进展缓慢。城内地形复杂生疏,且道西一带多为坚固建筑,易守难攻。敌在暗处我在明处,据守在各处建筑及工事内的敌人从不同方向和角度,以密集的交叉火力压制我军进攻,部队每前进一步都付出很大代价,在敌人疯狂的弹雨中战友们纷纷倒下,进攻不断受阻,就连抢救和转运伤员都十分困难。这期间,凶恶的守敌还不断发起反冲锋,双方短兵相接不时展开激烈的白刃战和肉搏,混战中敌我打成一团,刀枪劈刺下血肉四溅、断骨碎颅声不绝于耳,十分惨烈。 大战连日,漫天硝烟的四平城满目创痍遍地瓦砾,断壁残垣下血凝焦土尸横累累。6月中下旬炎热的天气下,战场上不少尸体已肿胀发烂,蝇舞蛆蠕,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腐臭经久不散,就连后方送上来的饭菜吃在嘴里都是一股臭味,难以下咽。仗打到这份上,早已是汗水和血污浸透衣衫的我们,此时只有一个目的:为了胜利战斗到底! 三战四平是一场攻坚战,以林彪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为四野以后攻坚大城市积累了经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