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札記五則

http://www.newdu.com 2019-02-14 武汉大学简帛网 王佳慧 参加讨论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整理者對字詞進行了詳細考釋。[1]筆者發現《治邦之道》《攝命》部分字詞的釋讀似有可商榷補充之處。今寫成小文,不妥之處,祈請方家批評指正。
    
    
一、《治邦之道》

    簡一:乃(斷)迀(奸)䦒(杜)匿(慝),以(免)亓(其)(屠)。[2]
    整理者注:,“屠”字異體。 [3]
    按:整理者對字,未進行深入釋讀,放在這裡此字似需破讀,此處疑可破讀為“瘏”。《說文·尸部》:“屠,刳也。從尸者聲。” [4]《說文·疒部》:“瘏,病也。從疒者聲。《詩》曰:‘我馬瘏矣。’”[5] 從詞義分析,破讀為“瘏”較為合適。
    從語音上看,“屠”“瘏”皆為定部魚母,雙聲疊韻,二者可通假。在傳世文獻以及出土文獻中有用例可循,如阜陽漢簡《詩經》〇〇一號:“□誒,我馬屠矣。我。”今本毛詩《周南·卷耳》四章:“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痛矣,云何籲矣。”釋文:“瘏,本又作屠。”是古本毛詩亦有作“屠”者。又《詩·豳風·鴟鴞》:“予口卒瘏。”釋文“瘏”作“屠”,云:“本又作瘏。”[6]
    整句文意談到審理判決奸詐之類案件,杜絕隱匿,可以避免百姓與上層統治者之間發生溝通不暢通的情況。即言從為官者到百姓上下是相通的,均認同一個共同的標準“義”,此與《墨子·尚同》之意相合,人們在是非善惡的評判上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要統一於他的上級,這樣才能避免糾紛,使天下得到治理。
    因而,此處破讀為“屠”這一詞義無法準確表達文意。故將破讀為“瘏”,從文意與音韻均可解釋得通,並有文例可循。且與上下文聯繫,皆與“瘏”相呼應,與本段所表達主旨相符。
    
    簡四:唯(雖)貧以俴(賤),而(信)有道,可以(馭)眾、(治)正(政)、臨事、悵(長)官,則或恥自縈(營)竁,以(甄)(上下)正(政)悳(德)之(晦)明,不(及)高立(位)厚(食),以居不(還)。[7]
    按:整句文意是說即使貧窮且低賤,但信守同一個“道”,依然可以管理百姓,治理政務,處理事件,任命職官,但羞恥自己去謀求官職,所以需辨明混亂的政事,任用賢德之士,不給他們高官厚祿,使其長久任職不想離開。按原文句讀,似覺語意扞格。並與《墨子》文意相背離。
    該句句讀似有誤,不妨斷讀為“以(甄)(上下)正(政)悳(德)之(晦)明不(及),高立(位)厚(食)以居不(還)。”文意為,所以需辨明混亂的政事沒有做到的地方,任用賢德之士,給他們高官厚祿,使其長久任職不想離開。整句話表達了統治者需任用賢才,並且給予賢才之士合適的職位以及豐厚的俸祿,使他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這與《墨子·尚賢》篇主旨類似,該篇論述了“尚賢”是“為政之本”。“尚賢”就是崇尚“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的賢良之士,認為他們是“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而“尚賢”的具體措施就是要使這些人富足、顯貴,給他們尊重、美譽,然後賢良之士就可得以眾多,國家富庶,人民幸福,社會安定。墨子還提出了“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的主張,認為地位的尊貴或低賤不是永遠不變的。
    
    簡十:母(毋)亞(惡)䌛(謠),(察)亓(其)(信)者以自攺(改),則(過)(蔽)。[8]
    此句中(蔽)字,整理者注:,讀為“蔽”,《爾雅·釋詁》:“微也。”[9]
    按:本句中的字,網友羅小虎認為或可讀為“弊”,“停止”之意,並引用了傳世文獻中的用例加以證明,《周禮·夏官·大司馬》:“火弊,獻禽以祭社。”鄭玄注:“火弊,火止也。”過弊,即過錯停止。《商君書》:“賞施於民所義,則過不止。”《商君書》:“故禁奸止過,莫若重刑。”[10]
    誠然,將 讀為“蔽”或“弊”字,音理上皆可通,但于文義上卻不似恰當。此字疑可破讀為“撆”,“擦拭、拂拭”之意。《文選•王褒〈洞簫賦〉》:“故聞其悲聲,則莫不愴然累欷,撆涕抆淚。”李善注:“《說文》曰:撆,拭也。”《廣韻·屑韻》:“撆,亦書作撇。”[11] 因此,這句話可理解為,不要被不好的謠言中傷,發現其中有可取之處,自己加以改變,將過錯拂拭掉,也就是改正不好的地方。似比原破讀更為合適。
    
    簡十一:唯皮(彼)(廢)民之不(循)教者,亓(其)(得)而備(服)之,上亦蔑有咎(焉)。[12]
    整理者注:,讀為“廢”。廢民,《晏子春秋·問上》:“治無怨業,居無廢民,此聖人之得意也。”不循教,《禮記·王制》鄭注:“謂敖狠不孝弟者。” [13]
    按:此處將破讀為“循”,似欠妥。如按原文破讀該句文意,無業之民中不遵守教化的人,他們就會得到教化並服從,就不會有過錯發生。文意不清晰。
    但若把破讀為“遁”,並且字,形符是“止”,與“遁”的形符“辶”意義相近。而“遁”還有一個異體字為“遯”,這與簡文中的字形更為接近。
    並在傳世文獻中也有例證,如《繫年·二一》:“楚𠂤(師)亡工(功),多(棄)幝(旃)莫(幕),肖(宵)(遯)。” [14]
    而“遁”的含義為“逃避”,《管子·法禁》:“遁上而遁民者,聖王之禁也。”郭沫若案:“遁,即逃避耳。《墨子·非儒篇》:‘逃人而後謀,避人而後言,行義不可明於民,謀慮不可通於君臣。’,即此‘遁上而遁民’之意。”[15]整句文意為無業遊民中不逃避教化的人,他們就會得到教化,並服從於統治者,他們就不會再發生過錯。這樣語句清楚明瞭,文意暢達。
    綜上,破讀為“遁”文義可解釋地通,符合語境和歷史情境,並與《墨子》主題相符。
    
    
二、《攝命》

    簡九:隹(雖)民卣(攸)(協)弗(恭)其魯(旅),亦勿(侮)其(童),通(恫)眔(瘝)(寡)眔(鰥),惠於少(小)民,(翼翼)鬼(畏)少(小)心, (恭)民長(長長)。[16]
    整理者注:魯,讀為“旅”,訓為眾,《多方》云周文王“靈承於旅”。[17]
    按:將“魯”讀為“旅”似乎能解釋通,《說文》:“旅,軍之五百人為旅。從㫃從從從俱也。古文旅古文以為魯衛之魯。”[18]“旅”在殷墟甲骨文作“魯”字,或用為祭名。《合集》一〇一三二正:“乙丑卜,古貞,婦妌魯於桼年。”文獻作“旅”。《周禮·天官·掌次》:“王大旅於上帝。”鄭玄注:“大旅於上帝,祭天於寰丘,國有故而祭亦曰旅。”《論語·八佾》:“季氏旅於泰山。”何晏注:“馬曰:旅,祭名也。”在傳世文獻中,魯用作旅的時候,多是用來作為祭祀之名。[19]
    而劉信芳先生在《清華藏竹書〈攝命〉章句(三)》中指出“隹(雖)民卣(攸)(協)弗(恭)其魯(旅)”在協下應斷句,而“協”在《說文》中解釋為“衆之同和也”,有如協和萬邦,“惟民攸協”是國家制度要求。魯(旅)“訓爲眾”不妥,《儀禮·鄉飲酒禮》“司正升相旅,曰:某子受酬”,注:“旅,序也。”“弗恭其旅”是背離“協”,是民眾情緒的表達,甚者造反,爲統治者忌憚,《書·湯誓》:“有衆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20] 他未指出“魯”應破讀為何字,但也否定了訓為“旅”這一觀點。
    此處“魯”疑可破讀為“嘉”,魚歌通轉,即“吉”,善的意思。出土文獻有例證,如西周頌壺銘文:“頌敢對揚天子不(丕)顯魯休。”以及梁十九年亡智鼎:“穆穆魯辭。”清華簡(壹)《皇門》“王用能承天之魯命”,整理者亦把“魯”訓“嘉”。又,傳世文獻《史記·周本紀》亦有相關記錄:“魯天子之命。”《魯世家》魯作嘉。[21]
    從整句文意來看,即使民眾協和萬邦,不恭順善良,也不要欺侮孩童,應哀憐孤獨老人,使老百姓得到恩惠。
    故將“魯”破讀為“嘉”有文例可循,且與本段所表達主題相符。
    
[1]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中西書局,2018年。
    [2]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第136頁。
    [3]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第139頁。
    [4]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172上。
    [5]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151上。
    [6]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年,第94頁。
    [7]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第136頁。
    [8]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第137頁。
    [9]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第141頁。
    [10]網友羅小虎.清華簡八《治邦之道》初讀,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21樓,2018年11月7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4357&page=3
    [11]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第8810頁。
    [12]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第137頁。
    [13]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第142頁。
    [14]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中西書局,2011年,第189頁。
    [15]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2010年,第4116頁。
    [16]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第110頁。
    [17]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第115頁。
    [18]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137下。
    [19]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年,第101頁。
    [20]劉信芳:《清華藏竹書〈攝命〉章句(三)》,2018年12月28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284.
    [21]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年,第543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9年2月13日10:0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