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整理者對字詞進行了詳細考釋。[1]筆者發現《治邦之道》《攝命》部分字詞的釋讀似有可商榷補充之處。今寫成小文,不妥之處,祈請方家批評指正。 簡一:乃 ![]() ![]() ![]() 整理者注: ![]() 按:整理者對 ![]() ![]() 從語音上看,“屠”“瘏”皆為定部魚母,雙聲疊韻,二者可通假。在傳世文獻以及出土文獻中有用例可循,如阜陽漢簡《詩經》〇〇一號:“□誒,我馬屠矣。我。”今本毛詩《周南·卷耳》四章:“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痛矣,云何籲矣。”釋文:“瘏,本又作屠。”是古本毛詩亦有作“屠”者。又《詩·豳風·鴟鴞》:“予口卒瘏。”釋文“瘏”作“屠”,云:“本又作瘏。”[6] 整句文意談到審理判決奸詐之類案件,杜絕隱匿,可以避免百姓與上層統治者之間發生溝通不暢通的情況。即言從為官者到百姓上下是相通的,均認同一個共同的標準“義”,此與《墨子·尚同》之意相合,人們在是非善惡的評判上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要統一於他的上級,這樣才能避免糾紛,使天下得到治理。 因而,此處破讀為“屠”這一詞義無法準確表達文意。故將 ![]() 簡四:唯(雖)貧以俴(賤),而 ![]() ![]() ![]() ![]() ![]() ![]() ![]() ![]() ![]() 按:整句文意是說即使貧窮且低賤,但信守同一個“道”,依然可以管理百姓,治理政務,處理事件,任命職官,但羞恥自己去謀求官職,所以需辨明混亂的政事,任用賢德之士,不給他們高官厚祿,使其長久任職不想離開。按原文句讀,似覺語意扞格。並與《墨子》文意相背離。 該句句讀似有誤,不妨斷讀為“以 ![]() ![]() ![]() ![]() ![]() ![]() 這與《墨子·尚賢》篇主旨類似,該篇論述了“尚賢”是“為政之本”。“尚賢”就是崇尚“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的賢良之士,認為他們是“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而“尚賢”的具體措施就是要使這些人富足、顯貴,給他們尊重、美譽,然後賢良之士就可得以眾多,國家富庶,人民幸福,社會安定。墨子還提出了“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的主張,認為地位的尊貴或低賤不是永遠不變的。 簡十:母(毋)亞(惡)䌛(謠), ![]() ![]() ![]() ![]() 此句中 ![]() ![]() 按:本句中的 ![]() 誠然,將 ![]() 簡十一:唯皮(彼) ![]() ![]() ![]() ![]() 整理者注: ![]() 按:此處將 ![]() 但若把 ![]() ![]() 並在傳世文獻中也有例證,如《繫年·二一》:“楚𠂤(師)亡工(功),多 ![]() ![]() 而“遁”的含義為“逃避”,《管子·法禁》:“遁上而遁民者,聖王之禁也。”郭沫若案:“遁,即逃避耳。《墨子·非儒篇》:‘逃人而後謀,避人而後言,行義不可明於民,謀慮不可通於君臣。’,即此‘遁上而遁民’之意。”[15]整句文意為無業遊民中不逃避教化的人,他們就會得到教化,並服從於統治者,他們就不會再發生過錯。這樣語句清楚明瞭,文意暢達。 綜上,破讀為“遁”文義可解釋地通,符合語境和歷史情境,並與《墨子》主題相符。 簡九:隹(雖)民卣(攸) ![]() ![]() ![]() ![]() ![]() ![]() ![]() 整理者注:魯,讀為“旅”,訓為眾,《多方》云周文王“靈承於旅”。[17] 按:將“魯”讀為“旅”似乎能解釋通,《說文》:“旅,軍之五百人為旅。從㫃從從從俱也。古文旅古文以為魯衛之魯。”[18]“旅”在殷墟甲骨文作“魯”字,或用為祭名。《合集》一〇一三二正:“乙丑卜,古貞,婦妌魯於桼年。”文獻作“旅”。《周禮·天官·掌次》:“王大旅於上帝。”鄭玄注:“大旅於上帝,祭天於寰丘,國有故而祭亦曰旅。”《論語·八佾》:“季氏旅於泰山。”何晏注:“馬曰:旅,祭名也。”在傳世文獻中,魯用作旅的時候,多是用來作為祭祀之名。[19] 而劉信芳先生在《清華藏竹書〈攝命〉章句(三)》中指出“隹(雖)民卣(攸) ![]() ![]() 此處“魯”疑可破讀為“嘉”,魚歌通轉,即“吉”,善的意思。出土文獻有例證,如西周頌壺銘文:“頌敢對揚天子不(丕)顯魯休。”以及梁十九年亡智鼎:“穆穆魯辭。”清華簡(壹)《皇門》“王用能承天之魯命”,整理者亦把“魯”訓“嘉”。又,傳世文獻《史記·周本紀》亦有相關記錄:“魯天子之命。”《魯世家》魯作嘉。[21] 從整句文意來看,即使民眾協和萬邦,不恭順善良,也不要欺侮孩童,應哀憐孤獨老人,使老百姓得到恩惠。 故將“魯”破讀為“嘉”有文例可循,且與本段所表達主題相符。 [1]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中西書局,2018年。 [2]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第136頁。 [3]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第139頁。 [4]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172上。 [5]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151上。 [6]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年,第94頁。 [7]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第136頁。 [8]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第137頁。 [9]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第141頁。 [10]網友羅小虎.清華簡八《治邦之道》初讀,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21樓,2018年11月7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4357&page=3 [11]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第8810頁。 [12]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第137頁。 [13]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第142頁。 [14]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中西書局,2011年,第189頁。 [15]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2010年,第4116頁。 [16]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第110頁。 [17]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第115頁。 [18]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137下。 [19]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年,第101頁。 [20]劉信芳:《清華藏竹書〈攝命〉章句(三)》,2018年12月28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284. [21]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年,第543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9年2月13日10:0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