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江苏南京 胡子 近日,南京古玩界办了一场规模较高的铜镜展。期间,笔者得以见到来自八方的藏品,并且在南京收藏家袁先生处见到一枚精美的铜镜(图1),并收获相赠的一张拓片。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93岁的专家俞律鉴赏此拓片后,即兴在拓片上题跋:“剑明得新莽尚方博局四神纹铜镜拓片,饰文甚奇,有十二地支铭文,并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神兽瑞鸟,图饰文云:尚方作镜真太好,上有仙人知不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寿如金石之国宝。此物距今两千年矣,其可宝也!”(图2)这使拓片又成为一件珍贵的藏品,同时笔者也从老先生处获得许多相关知识——此面铜镜保存完好,铸造精美,光洁可鉴,属这一时期的典型之作,对于研究汉代铜镜的图案设计、铸造工艺和人文思想观念等,具有史料和工艺观赏价值。 铜镜,始于金石并用时期,兴起于战国,盛于汉唐,衰于宋元。《释名》曰:“镜,景也,有光景也。”《孔子家语》有“明镜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历代对镜子的称谓亦有不同,《广雅》:“鉴谓之镜”,说明镜与鉴同义。《说文》曰:“鉴,水盆也”,我们今天的人可以缸道古人有用盆盛水照镜的历史。铜鉴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战国之后称铜镜,宋时叫照子。 其实,类似袁先生所藏这面铜镜,在博物馆文物中亦能找到相应的出土文物记载。如在甘肃省庄浪县博物馆,就收藏有一面新莽尚方博局四神纹铜镜,是1980年在庄浪县永宁乡苏家河湾村出土。该镜青铜质,圆形,面微弧,直径18、缘厚0.6厘米,重900克。镜背中间半球状钮的周围由四个对称的柿蒂纹和圆环纹组成钮座,座外方框,框内排列交错等分12乳钉纹,间以篆书“子丑 寅卯 辰巳午未 申酉 戌亥”十二地支铭文。在外区的双线环带铭文内侧的边缘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神兽瑞鸟各居其间。在外区的双线环带内饰有铭文:“尚方作镜真太好,上有仙人知不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寿如金石之国宝。” 新莽时期,由于处在西汉与东汉之交,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时一种新的“方格规矩镜”(又称“博局镜”)大量流行,因其制作精良、图案美轮美奂而属这一时期铜镜中的佼佼者。其特点是,镜缘中的带状花边装饰逐渐盛行。除西汉时期常见的素面折平缘外,几何纹和双线波折纹最为流行,其次是流云纹,同时也有少量锯齿波折纹、锯齿流云纹和卷叶纹等。 该铜镜铭文中的“尚方”一词始见于《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尚方作镜”是设在首都的尚方工官制作的铜镜。秦汉时期,黄老思想兴起,升仙之说盛行,镜铭中“上有仙人(羽人)不知老”是铭文的主题。“仙人”即羽人,指神话传说中长着羽毛的仙人,也有把道士称为羽人或羽士的。《拾遗记》中说,“燕昭王梦有人衣服皆毛羽,因名羽人。梦中与语,问以上仙之术。”铭文中的“玉泉”指一种药物,《本草经》中说:“玉泉一名玉澧,味平,生山谷,治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长饥。久服能忍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 铭文中“饥食枣”典故,见于《史记·封禅书》:汉武帝尊少君,少君言于上曰“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可见“巨枣”就是传说的蓬莱仙山中的神仙常吃的食品。而“四神”图案则源于古代天文上的四象。古代占星术士,以春分前后初昏的天象作为依据,把黄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划分为四个星座并想象成四神动物形象,《三辅黄图》云:“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左青龙、右白虎是在四神中的固定位置。《礼记·曲礼》说:“行军之方位,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用这四种旗帜,象征四神的威力,可以御四方,辟不祥。古人将它铸造在铜镜上,用以镇宅辟邪之意。也由于此时受秦始皇、汉武帝求长生好神仙的影响和道家思想的传播,当时,有关羽人、四神、瑞兽等图案兴盛一时。 尚方御镜的纹饰配置相对统一,书体排列规范,是尚方镜的官颁标准形制。从尚方御镜基本统一的形制和“汉”“新”国号铭文,可见其应该流行于王莽执掌朝政的西汉晚期至新朝时期。后来,铜镜一直成为古人照面饰容的日常生活用具。铜镜的正面用于照面,而背面饰有各种各样的图案纹饰和铭文。这些美丽奇特的图纹和内容丰富的铭文,与时代的艺术创作紧密相连,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为今人了解和研究古时社会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民风习俗等,留下了宝贵资料。 难怪,俞老先生欣赏后说“可宝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