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后的里拉琴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应该是今年夏天最热门的一个展览了。 展览中「最初的城市」篇章,有这样一件古乐器。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 「王后的里拉琴」 它的名字叫做「王后的里拉琴」,来自45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那里,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之地。 制作这把里拉琴的是苏美尔人,他们既不属于印欧人种,也非当地闪族人。他们起源于何处,何时来到这片沃土,至今都是悬而未决的谜团。 他们仿佛凭空出现在这片土地上,携带着超越时代至少千年的技术和文化。 可信的证据表明,早在6000年前,他们的文明就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兴起,建造了早期的城市,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苏美尔语中表示里拉琴的符号 而那时的中国,尚处于新石器时代,典型的代表是宁波的河姆渡遗址与西安的半坡氏族遗址。 「王后的里拉琴」的制作年代,正处于美索不达米亚早王朝时期 ( Early Dynastic period, 2550 BC - 2450 BC ),苏美尔文明已掌握了青铜器的加工方法,乌鲁克 (Uruk)、基什 (Kish)、苏鲁巴克 (Shuruppak) 等城邦国家林立,这把里拉琴的制作地乌尔 (Ur) 城,论规模和人口,在这些城市中连中等都排不上。 然而这座古城却出土了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自17世纪中叶起,考古学家在此处共发掘出墓葬660处,16座属于乌尔皇室,其中保存最为完善的一座,墓主人是王后普阿比 (Pu-abi)。 乌尔出土的普阿比女王的头饰 及 根据头骨复原的普阿比女王容貌 这部「王后的里拉琴」,是她众多陪葬品之一,琴的前板由青金石、贝壳及红色石灰岩组成,并以沥青粘合,装饰用的牛头覆盖着金箔,出土时牛角缺失,由现代工艺仿制。 「王后的里拉琴」的牛首装饰 除去这些陪葬品,女王的墓葬中,还有52名殉葬的侍从,他们的手边摆着酒杯,可能是饮毒酒而死,之后与王后一起埋葬。 在另一个比普阿比王后墓穴还要大的殉葬坑「大殉葬坑 (The Great Pit) 」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另外两部里拉琴与一部竖琴。 「大殉葬坑」中乐器埋藏位置(红框所示) 从殉葬坑的布局可以看出,这种乐器对于苏美尔人非常重要,很有可能下葬时还在演奏。 讲了这么多,大家一定非常想听一下这种乐器的声音。 上面这部视频,由「大殉葬坑」中出土的「银色里拉琴 (Silver Lyre) 」的等比例还原品演奏,它与王后的里拉琴形制也基本一致。 大英博物馆中,与「皇后的里拉琴」同时展出的「银色里拉琴」 2. 竖琴与里拉琴 本文的题目,有关于「竖琴 (harp)」。 可直到现在,我们讲的都是「里拉琴 (Lyre)」。 这两种乐器,无论外形、音色还是演奏方式都非常相似。经常有人将其混为一谈,还有人认为里拉琴是竖琴的祖先。 早期竖琴与里拉琴 可以肯定的是,这两种乐器具有共同的起源。 这是一幅古埃及壁画,画中的人物弹奏的正是一部竖琴。 古埃及竖琴演奏壁画 这部古代竖琴看上去就像一张配备多根弦的弓——这种武器,确实是竖琴,乃至所有弦乐器的鼻祖。 这种原始生猛的竖琴名为「弓形竖琴 (bow-Harp)」,在古埃及,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埃及文明的起点。 尽管起源相同,但乐器和武器,毕竟是为了不同的目的所制造,原始的弓形竖琴进一步发展,演变成「拱形竖琴 (arched harp)」。 拱形竖琴 (arched harp) 拱形竖琴始终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在有限的弧度内,为了能绑更多的弦,发出更多的音,这种乐器必然越造越大,越来越不便携。 于是有聪明人想到,在琴身两端架一根横梁,将弦绑在横梁上,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为了让琴弦不贴在琴身上,随之而来的配套结构「琴马」或称「琴桥 (bridge)」也就诞生了。 从弓到里拉琴的演进过程(解大叔灵魂画风版) 里拉琴与竖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备「琴马」这个结构。 学吉他或是提琴的朋友,对于这个零件应该并不陌生。 是的,里拉琴确实是所有这些现代弦乐器的先祖。这个看上去不怎么起眼的零件,决定了两种乐器不同的演化方向。竖琴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沉重;而里拉琴则在灵活多变这条路上头也不回的向前奔去。 总结一下,里拉琴是由竖琴演化而来,这个分化发生的时间非常早,早到有记录时,它们就已经是两种不同的乐器了。 古埃及壁画,最左为竖琴,最右为里拉琴 在本文后续的叙述中,我将把两种乐器放到一起讨论。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中普阿比王后的这把琴,为何被称为里拉琴,现在你应该知道了。 「皇后的里拉琴」上的琴马 再回到乌尔的大殉葬坑,前文已有提到,这个坑中发掘出土的,也有一部竖琴,这部竖琴被称为「皇家竖琴 (Royal Harp)」。 大殉葬坑出土的「皇家竖琴」 3. 苏美尔的衰落 苏美尔人并不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不幸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周边的其它民族也是如此。 连年内战侵蚀着苏美尔各城邦的国力,闪族人趁虚而入,击败苏美尔人建立了阿卡德王国。 之后阿卡德王国被蛮族库提人摧毁,苏美尔人得以复兴他们的国家,昔日纷争的城邦联合起来赶走蛮族,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 此时的乌尔城,已成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新兴帝国的首都。 乌尔城复原图 只是这繁荣持续了还不到100年,公元前2004年,乌尔被埃兰人攻陷,苏美尔国王被俘,下落不明。 从此,历史上再也没有苏美尔人建立的政权,甚至整个苏美尔民族都销声匿迹了。他们建立的城市,或者被侵占,或者被毁,或者被风沙掩埋;他们留下的苏美尔语与楔形文字,为后续的巴比伦、亚述等文明吸收,却不再有人知道它们的出处。 历史变成了故事,故事变成了传说,当传说也不再有人讲述时,苏美尔文明彻底被遗忘了。 直到考古学家再次将这个失落的文明从黄沙之下唤醒,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一次又一次颠覆了人们对于世界历史的认知。 但愿这一次,这个古老的文明不再被世人遗忘。 4. 黄金里拉琴 但愿吧。 乌尔里拉琴的故事,并没有讲完。 前文提到的大殉葬坑中出土的三部乐器,还有一部我没有提及。 这部里拉琴,是乌尔出土的所有乐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件。 它的琴身上,装饰有一个黄金制作的牛头,因此也被称为「黄金里拉琴 (Golden Lyre) 」,保存于巴格达伊拉克国家博物馆。 「黄金里拉琴」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同年4月,博物馆遭到洗劫,这部里拉琴下落不明。 当人们在博物馆的停车场再次发现它时,它已被拆散成碎片,琴身上镶嵌的黄金与宝石尽数丢失。 这部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乐器,就这样毁于一旦。 被毁的黄金里拉琴残片 2003年秋,英国里拉琴制造家及演奏家安德鲁·鲁因斯 (Andrew Lowings) 在互联网上发起了复原黄金里拉琴的号召,他想要制造一部与这件古老乐器完全一致,且可以真正演奏的复制品。 一位身处战火中心的巴格达市民捐赠了75公斤用于制造琴身的黎巴嫩雪松木,在当地穆斯林的掩护下送到空军基地,由英国皇家空军运回伦敦。 装饰用的青金石只能从唯一的产地阿富汗购买;珍珠母贝壳出自波斯湾,由迪拜的哈索尔 (Hassall) 家族提供;南非一家黄金公司慷慨的捐赠了24克拉黄金用于牛头的复制。 「黄金里拉琴」的黄金牛首 巴格达博物馆的拉米亚·阿尔·盖拉尼 (Lamia Al Gailani) 博士从赫梯收集了2公斤天然沥青,由陆路运到阿联酋阿布扎比,由于味道太大,负责转运的伊亚德·阿巴斯 (Ayad Abbas) 包裹了17层塑料才得以合法运到英国。 琴身上的面板由拉夫堡大学与利物浦大学合作制造,意大利一家造船厂也提供了支持,制造过程共磨损了6个昂贵的金刚石齿轮,每一个都有相应的捐赠者。 安德鲁·鲁因斯在复原黄金里拉琴 黄金里拉琴的复原,真正成为一个国际项目。 2004年,仿制工作完成,人们再次奏响了这部来自文明长河源头的乐器。 黄金里拉琴重生了。 复原后的黄金里拉琴 仿制的黄金里拉琴演奏,配乐朗诵的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史诗,苏美尔的「吉尔伽美什史诗」片段。 5. 新的起点 苏美尔帝国灭亡的时候 (2004 BC),古埃及正处于中王国时期 (Middle Kingdom of Egypt, 2055 BC-1650 BC),曼图霍特普二世刚刚完成上下埃及的再次统一,不久之后,法老辛努塞尔特一世将开始兴建宏伟的卡纳克神庙。 卡纳克神庙的石柱 印度河谷的哈拉帕文明正值鼎盛之时,可以肯定,他们与苏美尔人有过贸易交流,用于王后里拉琴装饰的红色大理石就产自印度。只是他们并未留下文字,没有人知道他们靠什么组织起摩亨佐-达罗这样人口过万的大型城市,也没有人知道为何再过不到一个世纪,这个文明在其最繁荣的时候崩塌,消失的比苏美尔人还要彻底。 摩亨佐-达罗古城的大浴场 中国正处于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过渡,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年代,夏朝尚在襁褓之中。 逐渐接替乌尔成为两河流域中心的是古巴比伦城,至巴比伦第六任国王汉莫拉比统一美索不达米亚,这个过渡持续了两个多世纪。 竖琴,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也在这段时间中完成了新的演进。 毗邻两河流域的古波斯人,解决了拱形竖琴绑定琴弦太少的问题,他们将琴身折成锐角,「角型竖琴 (angular harp)」诞生了。 波斯竖琴 "Chang" 他们称这种乐器为 "Chang",这个词并没有正规的中文翻译,下文将统称为「波斯竖琴」。 结构更加合理的波斯竖琴很快替代了拱形竖琴,成为竖琴的「标准形式」,现代竖琴也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 然而拱形竖琴(拱形里拉琴)并未消失,它们早已随着贸易渗入到周边的文化,向西传入非洲,向东传入印度,而后来到中国。 这段故事,我们下期再叙。 祝大家赏乐愉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