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化与传统节日的嬗变 传统节日是中国节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在世代发展中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这一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融合了历法、气候和阴阳观念形成的知识体系,服务于民众的物质生产、社会生活及精神信仰,是传统社会的民众实现集体文化生存的时间指南。 从20世纪初开始,这一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蕴含着民众生存智慧的传统节日体系,却不断被国家权力和知识分子所否定。在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作为传统社会文化秩序和生活方式的传统节日,成为旧的、落后的文化象征,成为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系列社会运动否定、清理的对象。直到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调整了法定节假日的安排,包括清明、端午、中秋在内的部分传统节日才被正式纳入国家法定节日的序列。 尽管如此,经历了近百年的现代性叙事话语的熏陶,在长期将传统节日视为落后文化象征的国家政策的影响下,传统节日的权威属性以及民众的认可度已大幅下降。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迅速从农耕社会转变为商业社会,民众的生产生活不再单纯地依赖于土地。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农耕社会生存智慧的传统节日自然不再具备较高的权威属性。 基于这一事实,才能理解当前传统节日的基本生态。2015年,虽然各地传统节日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却均面临着受众减少、节日庆典不如旧时繁盛的困境。在传统节日权威属性下降、节日内涵被遗忘的当下,包括政府、商家、社区在内的多元主体试图通过对传统节日的参与,丰富、重构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