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简展现动态吴制 随着吴简陆续刊布,关注临湘侯国这个即使在孙吴境内也并不太重要的地域,逐渐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过去我们的研究不是重视中心就是关注边疆,内地最一般的统治形态常常被忽视。其实,最能真实体现国家统治普遍状况的地方,很多时候既不在中心,也不在边疆,而在最平常的内地,那里往往有最能体现国家统治力及其治理效果的日常行政秩序。也正是那些凡常而广袤的内域郡县,支撑着中心的繁华兴盛,也影响着边境的伸缩消长。同样,孙吴历史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建业、武昌的盛衰和江淮防线的攻守,还体现在整个江南地域普遍的统治情况,尤其是人口管理、经济开发、物资征集等情形,这些从根本上决定了孙吴的进退存亡。 如今人们对于孙吴历史的了解主要是《三国志·吴书》和裴注提供的认识。由于《吴书》与吴简记载内容的疏离,导致人们熟悉史书中的孙吴史,却对文书中的孙吴事感到陌生。为了更好地把握吴简所记史事的时代特征和真实情景,仅仅依靠《吴书》远远不够,还需要从吴简中提炼出孙吴制度。典章制度是相对客观的存在,同时,制度规定的文书行政往往得到了较好的遵循(至少字面上如此)。虽然从文书至史书,史料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它们对客观存在的制度以及制度规定的文书行政的记载保持了很大程度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例如,吴简隐核州军吏父兄子弟簿中对州、军吏及其父兄子弟人数的统计,应当就是孙吴图籍所记吏、兵、民人口数据的来源之一,它们都反映了孙吴当时特殊的人口集计方式。可以说,吴制是连接吴简与《吴书》的桥梁。 只是,今天的我们不能同近两千年前的史氏一样,可以在齐整而完备的文书档案上直接加工、剪裁,零散、杂乱、残断的吴简要求我们运用“吴简文书学”研究方法,通过簿书的复原、整理,展现临湘侯国文书行政的基本形态。文书行政是制度运行的表现,是将静态的制度变成动态的制度,也就是活动着的机制。通过文书行政探讨文书流转的机制,进而发掘出与之相应的制度,这样从吴简中提炼出来的吴制,就能够比较接近当时的制度实际,毕竟因循而不违制是文书行政的常态。比较从吴简中总结出的“吴制”与依据《三国志·吴书》和裴注等史料补作的“吴制”,进一步研究吴制运作的实际状态和演变轨迹,不仅有助于分析吴制与汉制、晋制的关系,探讨吴制在汉晋制度变迁中所起的作用,也能增进我们对孙吴整体历史和具体细节的认识。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