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一生留给世人诸多谜案, 黄袍加身和斧声烛影更是扑朔迷离。 黄袍加身是赵匡胤辉煌人生的开始, 斧声烛影是赵匡胤璀璨人生的谢幕。 黄袍加身可基本断定是他的杰作, 而他谢幕的斧声烛影则至今无人参透。 他在杯酒释兵权的宴会上说, 自己无法安然入眠, 因此,所有的威胁都退居二线。 而在斧声烛影的落幕中, 他酒酣而眠安心的睡下后却再也没有醒来。 难道真的是一言成谶, 还是久久不能放下多年前的心结? 他杯酒释兵权的对策, 使得皇权得以很好的保护, 杜绝了禁军将领和外姓篡权的可能, 而自己的命运却终结在五十岁, 在斧声烛影的悬疑中丢掉了皇位和性命。 对他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精明能干的赵匡胤算计了一辈子, 还是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 也许统一全国就是他的宿命, 任务完成了,也就该谢幕了, 至于斧声烛影也不过是他一个落寞符号。 下面穿越君带你走进这个千古之谜。 ![]() 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 看到“斧声烛影”四个字, 多半会以为赵光义采用了 暴力手段用斧头把其兄砍死, 很显然,这是一种误解。 这里的“斧”是指赵匡胤手里拿的玉斧。 是他很喜爱的一种装饰物, 也相当于是他的信物,不是一种杀人利器。 “斧声”也不是砍杀的声音, 是赵匡胤用玉斧戳地上的雪发出的嚓嚓声。 从公元963年正月起, 赵匡胤开始了统一天下的霸业, 直到公元975年,用了十三年的时间, 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 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976年十月二十日, 开封城中突然风雪弥漫, 大雪筛糠一样落下来。 然而,赵匡胤心情确极好, 他派人将弟弟赵光义请进宫来喝酒, 也就是与他一起策划陈桥驿兵变的 那个赵匡义,为了避讳皇帝改名赵光义。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 兄弟俩喝到酒酣耳熟之时, 赵匡胤将旁边的太监宫女都支开了。 不过这种情形是可以猜测的,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那就是赵匡胤觉得他们兄弟的谈话内容, 有不容外人听到的秘密, 亦或者两人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秘密。 具体是什么秘密,什么事情, 后人就不得而知了,除非时空可以穿越。 ![]() 至于赵匡胤为何如此高兴, 也许是因为十几年前, 也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 他与自己的心腹赵普定下了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统一天下的战略吧, 如今已基本实现,他是真的很开心, 是想找自己从头到尾 都参与知情的弟弟共同开心一下, 还是觉察到什么,要有所行动, 赵光义是不是也觉察到了什么, 在外有所准备? 这就需要今天的历史学者们再深度挖掘了。 特别是出现了象征生杀的斧声, 扑朔迷离的烛影和大雪弥漫的寒意, 使得这个千古谜团更加神秘莫测。 关于这场夜酒, 文莹的《续湘山野录》记载。 遥见烛光之下,赵光义时不时的离开座席, 看样子是有谦逊退避之状。 禁漏三鼓之时,这场夜酒终于喝完了。 这时,院子里的积雪已经下了数寸, 赵匡胤拿着一把玉斧在地上戳雪, 一会儿后回屋,解衣上床,鼻息如雷。 那天晚上,晋王留宿在禁内。 五更晨光初明的时候, 宫掖中还一片沉寂,进去一看, 太祖已经去世多时了,年仅50岁。 晋王赵光义便在太祖 赵匡胤灵柩前受遗诏继位…… ![]() 这一个千古谜案,有人说他死于谋杀, 有人说他死于饮酒过度或脑溢血。 另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 太祖死在四更时分, 孝章宋后派内侍都知王继恩去召秦王赵德芳。 但王继恩在路上却一边走一边想, 太祖一直以来就有想传位给 晋王赵光义的想法, 于是他不召赵德芳, 直接去了开封府见晋王。 当时夜深人静,街巷中一个人影也没有, 却见医官程德玄坐在开封府大门口, 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坐在那儿? 程德玄说:“今晚二更的时候, 我睡得正熟,却听到有人敲门, 说晋王召见。但我起床开门, 门外却一个人影也没有。 我转身回去睡觉, 却又听到有人在敲门说晋王传我。 出去一看,又没人。 我心里不踏实, 所以干脆到晋王府来看个究竟。” 王继恩忙把自己这边的情况 也告诉了程德玄, 两人一起敲开门去见晋王。 晋王听说后大吃一惊, 犹豫着不敢前去,还说, 想和家人商量一下再决定。 说完返身进去了,很久也没出来。 王继恩在外面急得大叫道: “继位之事,急如火星,再迟了, 皇位恐怕就被别人占去了。” 到达宫门外时, 王继恩想让晋王在外面先等一下, 他先进去通报一声,程德玄却说 “通报什么!直接到大行皇帝灵柩前!” 宋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 便问道:“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带众人闯进来说: “晋王来了。” 宋后一抬头见是赵光义, 先是惊讶不已,后又极为恐慌地说: “我母子的性命,都要托付给官家了!” 赵光义哭着说:“别担心,共保富贵……” 当然司马光是在赵光义子孙在位时写的, 内容有倾向于为赵光义洗白的嫌疑, 不过作为一名职业的史学家, 言辞中也透漏出很多疑点, 大家可以用心琢磨其中的隐情。 ![]() 总之,不管记载如何, 赵匡胤确实用他有限的生命, 焕发出了巨大的正能量, 他用卓越的智慧与超人的胆识, 终结了多年的乱世, 给天下百姓带来了久久期盼的和平, 书写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宋太宗赵光义字廷宜,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 后因避赵匡胤的名讳改名赵光义, 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有人猜测,他不想再提及这个义字, 不愿提及赵匡胤,只留下了姓氏, 也许更多的是如同赵匡胤一样 不愿提及黄袍加身, 不想提及斧声烛影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