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从博物馆假期活动细节谈拓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深度

http://www.newdu.com 2019-03-21 中国文物信息网 王磊 参加讨论

    自18世纪公共博物馆设立至今,教育就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博物馆事业的大力支持,人们对博物馆教育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博物馆教育的工作重心也扩大到社会教育的范畴。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广泛的参与到全民终身教育大潮中,为提高全民素质,增强人民幸福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任何社会教育活动都应当根据其定位和价值观选择相契合的教育目标,不能只是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教育活动的策划应当有思想,实施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细节的挖掘和开发,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主旨服务拓展社会教育的深度。
    下面仅以笔者参与策划的一宗暑期教育活动为例,共同探讨和分享工作细节对博物馆社会教育效果的影响。
    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妇联、北京市西城区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希望能够联合首都博物馆共同策划开展一项面向家庭和少年儿童的系列教育活动。在此之前首博原本有多个成熟的社会教育项目,但因活动的覆盖群体、场地、时间、兴趣切入点等多方面的原因,经过反复商讨,最终决定从摄影这个角度切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名为“我是小小摄影家”。
    笔者作为博物馆的摄影师被安排来完成这项工作,身为摄影师的我对于活动策划并不是很在行,教育也不是我的专长,但转念一想,如能以摄影师的角度去开发活动的细节,也未尝不可一试,于是抱着忐忑的心情将工作开展了起来。
    经过反复推演,最终在领导和导师的帮助下,我们将这个活动定位于“通过摄影这种艺术形式来记录城市、家人和自己的故事”,也就是说主旨并非是提高摄影的技法,而是用摄影记录生活、记录城市与“我”的关系,这也更契合首都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博物馆的价值观和定位。在活动的前言中我们这样写道:“本次摄影大赛的初衷意在让孩子们拿起相机记录这座城市的瞬间。一座建筑、一个笑脸、又或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摄影,把瞬间凝固成永恒。鼓励他们去观察这座城市,体会身边的温暖,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成为城市的记录者和真心热爱这座城市的人。”
    作为一个假期系列活动,我们先后安排了专题摄影讲座、户外摄影指导、摄影大赛、摄影作品展以及作品讲评,从时间上贯穿于整个假期生活。
    团队成员的选择。为了突破常规,从崭新的角度切入教育目的,活动从策划到实施全过程并没过多依靠博物馆的专职教育人员,而是选择邀请了五位成长经历各不相同的年轻志愿者和实习生组成工作团队,一方面希望摆脱陈旧的套路思想,让年轻人的创意能够融入进来并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年轻人也更具活力和热情,对工作的付出自然是真诚的。
    为讲座增添音乐的元素。博物馆举办的讲座通常学术性很强,观众大多很难耐得住性子。作为一个面向少年儿童和家庭的讲座,除了在选题上讲求兴趣和乐趣外,我们还特意开始尝试在讲座中根据话题的氛围加入淡淡的背景音乐来调节现场气氛,轻松的配乐能辅助互动的参与感,深情的音乐更具话题的带入感。
    讲座的互动环节与鼓励因素。讲座并非采用“我讲你听”的形式,而是加入了很多互动的因素,主讲人通过历史照片对比当代城市摄影作品,以诙谐的语言展示城市的变迁,邀请现场观众一起分享不同的看法,现场气氛很活跃。同时,为了不压抑孩子们初识摄影的兴趣,并没有选择摄影技法高超的照片来讲解,而是选择故事性强的优秀照片来讲述,运用朴实的摄影技法来鼓励孩子们拿起相机记录生活。
    增加了户外摄影指导环节。为了增加活动的实操性,特意安排了户外摄影指导,地点选择在距首都博物馆较近的白云观。同时为了保证出行安全,给报名的家庭都买了出行保险。因为是在白云观,还特意转发了关于宗教礼仪的相关知识。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与摄影师现场互动,分享拍摄技法、讨论心得,鼓励他们用摄影这种形式去讲自己的故事。
    弱化功利的奖项设计。活动的主旨意在通过记录感受城市文化生活,而非摄影技法的比拼,在奖项设置方面弃用了一、二、三等名次奖,而是以组的形式评出了最佳感动组、最佳故事组、最佳构图组、最佳趣味组等,并冠以新人奖、高手奖、天才奖等形式区分作品的品质。鼓励优秀作品的同时又不埋没那些认真记录生活但摄影手法或设备稍逊的家庭和孩子。
    让人“眼前一亮”的展览揭幕。因活动经费有限,在摄影展的场地和展览设计上就要精打细算。去除冲印和悬挂摄影作品的费用,在场地布置方面至多还能用些KT板作为辅助展示手段。我们把展室灯光、多媒体、音乐关闭,门前还摆放了展览装修的围挡,当展览在众人面前揭幕的那一刻,同时将展室灯光、音效、多媒体次序开启来营造出眼前一亮的氛围。对这个细节的大胆尝试让我们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提升了展览揭幕的品质,和大家对展览设计的认同感。
    展览中乱序的作品排布。这个小型摄影展没有依照常规将作品按品质或主题集中摆放,而是有意将品质顺序打乱,并且用色块区分作品主题的组别,所获奖项用标签附在作品旁。这样一来,首先可以弱化奖项的功利感,同时高品质的作品可以被摆放在展室的各个展位以提升整体的展览品质。其次,通过错落有序的色块来区分作品主题组,即表现了各组作品间的逻辑关系,又便于营造多彩奇异的展览设计。
    作者的样子和他们的故事。博物馆向所有获奖家庭征集了小作者的一张生活照,以及他们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借助这些元素的加入来增强展览的可读性。这个展览的主旨是通过摄影作品展示这些家庭和孩子认真品味生活的故事,以及他们与这座城市的故事。我们希望观众看到的并不仅限于摄影作品本身,还能更感性的去触摸这些故事。
    天才的摄影作品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语言显得苍白无力,而如果难以通过摄影作品表达,又未尝不可将内心的想法朴实地说出来呢?
    人气贴纸和家庭采访。在展览的结语部分我们是这样写的:“博物馆收藏我们的艺术和历史,照片记录我们的生活和经历,你手中的相机就是一座‘博物馆’,让我们用好它,与博物馆同行!——记录我们身边的历史吧,欢迎把你的想法和感受讲给我们听!” 于是就设计了人气贴纸,让观展者把他们的想法反馈给博物馆。
    同时,我们还选择了几个获奖作品的家庭进行了采访,小朋友和家长讲述了他们作品背后的故事,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描绘着这座城市的精彩,一张张真诚的面庞洋溢着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在最后的摄影讲评中我们将这些采访分享出来,与观众共同讨论各自对于这座城市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看法。最终,事实证明我们这个办展的思路获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家长的欢迎以及主办方的支持,在之后几年里这个活动又连续办了好几期。
    关于社会教育成果的评价其实有很多科学的量化标准,但在这里笔者并不引用这些数字来讨论,而是想借两个故事来总结一下我们所探讨的这个话题。
    2016年7月20日北京遭遇了特大暴雨,第三期“我是小小摄影家”活动专题讲座定在了这一天,本以为不会有人来了,没想到报名的家庭如约而至,孩子们抱着对生活和对摄影的热爱来到博物馆,倾盆大雨并没有浇灭他们的热情!
    今年春节我接到了一位孩子母亲的拜年电话,五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小摄影师如今已经是一个16岁的花季少年了,目前在伦敦留学,性格本来内向的他却很乐于同老师和同学分享他用镜头记录的生活,通过摄影交到了很多新朋友,记录城市生活的爱好也让他在朋友的眼中很独特。他妈妈说,正是我们的活动点燃了孩子的热情,还推荐我去看了他在Twitter和Instagram上发表的摄影作品。五年来他用相机将生活的轨迹和城市的变迁记录下来,若不是亲眼所见,我们怎能想到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竟然将他的生活品味得如此认真、如此精彩。
    如果一个教育活动的直接受众有一千人,那么在这一千人中哪怕只有一个人受到了教育的启迪,激励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并且也能像一颗发光发亮的星去照亮他身边的人,那么,我想社会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这样的活动就是有深度的、就是值得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