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张延登别称张忠定公,是明朝末年重臣。他字济美,号华东、黄山居士、汉儒伏生里人等,生于山东邹平,历任给事中、大理寺左少卿、浙江巡抚、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著有《悬袖便方》、《黄门纪事》、《晏海编》等作品。张延登于1641年积劳成疾而病逝,时年76岁,追赠太子太保,追谥忠定。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正月十四日,张延登出生于山东济南府邹平县。张延登家族是邹平西门张氏,先世元末自枣强徙。其父张一亨,字仲春,号义轩,以子贵,累封礼部主事,赠都御史;元配李氏,在张延登出生后二十一日,就因感染蓐风去世。病危之时,李氏嘱咐其嫂刘氏曰:“以是藐婴辱邱嫂,愿儿畜之。”刘氏泣应。于是,张延登由伯母刘氏抚养成人,且因伯父张一元(字鸣春,号仁轩,隆庆辛未进士。官至河南巡抚)无子,早岁间一度过继给伯父为子。张延登少时聪颖,据明·刘理顺《总宪华东张公墓碑》记述:“公幼而端慧,就外傅,辄能嗜古吐奇。” 万历十年(1582年),张延登十七岁。就读于府县的学宫,成绩优异,童子试三场均为第一名。 万历十二年(1584年),张延登十九岁。能够获得既廪(旧时由官府发给的薪俸),并屡屡受知于名先达。 地方任职 万历十九年(1591年),张延登二十六岁。乡试中举。 万历二十年(1592年),张延登二十七岁。 联捷(旧时指科举考试中两科接连及第)成进士,名次为三甲第八十二名。据《万历二十年壬辰科进士履历便览》记载:“张延登(华东),书二房。丙寅正月十四日生,邹平人。辛卯乡试。廿七岁(曾祖桂,祖佩弦,父元)。三甲八十二名(仕至都察院右都御史、浙江巡抚,升兵部右侍郎,告病回籍。终工部尚书)。”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张延登二十八岁。授内黄县知县,任内清慎廉洁,“茹蘖戴星,靡利不兴,靡害不除,额外积谷至六千馀石,邻封藉以赈饥”,三年之后,政大成,被各台荐奖十余次。为官期间,伯父张一元曾休假途经内黄,对侄子的治状很满意,笑着对其妻刘氏说:“我们家世受国恩,丝毫未报。小子如今幸能做官,在我身边多年,岂能因贪图安逸而玷污了官鲊、官烛呢?”于是出馀俸二十金,命刘氏转赐其侄,并说:“应当以此补偿孩子。”张延登再拜受谢谓:“大人尝自教儿矣。敢不益黾勉以绍清白!”故而《罪惟录·列传卷之十一下》中说他:“历内黄、上蔡二县,有治行。在官资用一切自家致之。”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张延登三十一岁。是年,伯母刘氏去世,张延登返乡服丧,拊膺悲痛地说:“我幼年失去母亲,没有恭人(刘氏的封号)的鞠育我到不了今天。昊天罔极!我将何以回报呢?”茕茕泣血,三年如一日。内黄县百姓十分感念他,为他辟地建祠,遇到无法解决的争执时,人们就相率前往祠中祈签卜筊,视所得为平反,各自都能心服地离开;读书人称颂效法他,不减在任执经时,故而许多人取得了功名。内黄籍进士樊吉人(字谦六,崇祯十年进士)为祠题额“杏云”,意为“杏坛之云礽”。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张延登三十四岁。 服阕,补上蔡县知县,上蔡的搢绅、叟童、读书人听闻消息,都欣喜地前来迎接,并感叹道:“是其携我公祖治谱来欤!”此处公祖是指张延登的伯父张一元,他曾镇抚中州,时岁饥,人相食,张一元疏请帑藏漕糈凡四十万金,全活者以数十万计,豫人爱戴。故而上蔡百姓见到张延登也十分高兴。张延登刚履任,即向上级官府详细呈报停止征收荒地银之事。又考虑到当地未交的赋税头绪繁多,侵渔行为难以稽考,于是从征解之日起,保存数目,彻底清算,并刊成书册,几年后,舞文者无所容奸。他给予农民耕牛,筹备种籽,设立粥厂,建共济庄。张延登拿出所有家资用以培养诸生,对于那些贫不能赡、婚不能娶、死不能葬的读书人更是助?有加。上蔡县寥阔多盗,一闻警报,他必亲自率领壮兵擒剿,并遍饬保甲,防患于未然,遂成不闭不拾之风。邻县汝阳、西平等处有重案七十余起,张延登奉批覆勘察,释放情有可原的囚犯,有些已经被他释放很久了的犯人之后仍愿回来坐牢,问他们原因,则泣诉道:“监狱反而好些,家中正遭饥荒啊!”天降大雨坍塌城垣数十丈、修漕坐派河夫三千名,皆设法筑输,不扰民间一钱一夫。上蔡百姓同样十分感念他,争着筹金为他构建生祠,张延登力阻不能止,只好将祠堂改作纪念先贤漆雕开。治内创远嚣亭、予负亭、仰谢亭,镌秦相李斯《峄山碑》,刻谢良佐先生格言,作《予负亭记》、《祝疥文》以明志,著述谕蒙以敦俗,弹琴咏歌不因公事而废。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张延登三十八岁。担任河南乡试同考官,以得士著称,各台荐奖复三十余,举卓异第一。考满,移封本生父张一亨如其官,本生母李氏赠孺人,伯母刘安人始加赠恭人。张延登前后为县令十年,至此得以授予京职。他曾自述:“我治理内黄时严厉,治理上蔡时宽仁,两地均无秕政,而百姓在我离任时攀辕卧辙的情景也相同啊。”吏部尚书李宗延撰《去思碑》赞扬他:“虚家以实邑,瘠邹以肥鲁。” 擢给事中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张延登四十岁。暂授礼部主事。适逢明神宗上圣母徽号,他的本生父母再获貤封。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张延登四十一岁。考选授兵科给事中。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张延登四十二岁。伯父张一元去世,服丧期间,张延登“苫伏骨立”,“远近会葬之车奕奕然莫不感动”。 万历四十年(1612年),张延登四十七岁。服阕,补吏科给事中,即上《补言官选阁臣疏》、《澄清四议饬吏治疏》、《恶阉谎奏图乱国法疏》、《感时触事恭陈无党之论疏》、《福藩之国又具分封宜速括地太严疏》,正气直声,朝野震之。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张延登四十八岁。参与会试阅卷,得士十八人,其中有两人是会状和榜眼,有五人供职翰林院,为历来校士者所稀见。八月,张延登疏请召用王家屏、沈鲤入阁办事。此事据《皇明从信录·卷四十》记载:“(万历四十一年八月),部请召用原任大学士沈鲤。先是,科臣张延登揭云:「自皇上御极以来,阁臣二十有一人,只王家屏、沈鲤有立朝之节,而未竟其用。故部请特召,以章眷念旧臣德意。」”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武备渐弛,张延登奉勅巡视京营,简卒验器,搜弊课功,条上“核兵额、定验期、教骑兵、数军实、严占役、清犒赏、练捕营、?班军”八议。编《巡视事宜》一卷,包括勅书、会典、营制、数目、巡察、仪节、日期、规则、循环、会同、马政、班军、赏罚、奏缴、军政、大阅、杂事、纪要这几部分,共一百三十四条,掌垣者叹其言人所难。他所上《会议太轻烦言无用疏》云:“辽左的隐患是由抚镇迁易不常、委任失人、功罪不明、赏罚不决导致的。如今应当责成抚按将吏便宜行事,不要频繁地让朝臣开会对边事揣度臆断,使直接主持其事的将领反倒能够袖手旁观,坐享其成,逃避责任。如果战争胜利,便算他的功劳;战争失败,也没法拿他问罪。这是人臣之利,却不是国家之利!”不久,辽东形势急剧恶化,一如张延登在奏折中所言。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张延登四十九岁。 奉旨颁布刚去世的李太后遗诏于山东、南直隶两地,便道过里,看望了父亲张一亨,就立即赶往凤阳。公事完成后,张延登疏请辞官养亲,没想到其父的讣告就突然到了。他奔回故乡,搏颊自责,痛不欲生,扶病办完丧事。在离墓北数十步的地方,筑白云小楼一楹、永慕草堂三楹,晨夕哭望。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张延登五十岁。这一年,二东(指山东、辽东)大旱,死亡枕藉,他捐款赈灾,收养老幼,掩埋胔骼,并延请高僧大千追度饥魂,深夜能听到郡鬼走谢声。高僧作偈以诵,有“朗公刻苦大修行,夜起披袈坐未明。多少骷髅相对语,都来窗外听钟鸣”之句。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张延登五十二岁。十二月,起复,仍补吏科给事中。恰值朝廷论及张居正之事,张延登第一个上疏为张居正伸冤,朝廷对张居正后人的“官廕”政策由此得以渐渐恢复。后来张同敞荫中书舍人,张延登在其中起了较大的作用。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张延登五十三岁。协助林欲楫主持浙江乡试,得士最盛,其中尤其赏识夏允彝,因而邀请他来邹平读书。夏允彝在张家住了三年才返乡,后来考中崇祯十年进士。 辞官回乡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张延登五十四岁。担任武举科考官,首取陈廷对等三十三人,皆为勇武之士。陈继儒寄“门多将相文中子,身系安危郭令公”之联以赞美他有识人之明。这一年,张延登主持官员考核工作,上《陈肤见以裨实效疏》,希望达到奖廉惩贪、画一严明的目的,请朝廷著为令。得旨,并察接年事例,汇刻成书,存诸部科垂之。张延登遵守父亲张一亨的告诫,没有揭发过他人的阴私,但遇到国家大事时就义形于色,所以从未停止为国分忧,他在部期间所上的《铨司委任当久疏》、《枚卜奉行宜公疏》、《辽兵氛炽疏》、《辽报愈急疏》、《辽阳濒危疏》以及《辽左议单》,皆侃侃然激风雷而昭日月。因本年明廷在萨尔浒之战中败绩,张延登奏请朝廷派遣科臣及时核查残余部队情况并加以整顿,没有得到明神宗的回应。此事据《皇明续纪三朝法传全录·卷九》记载:“(万历四十七年)吏科给事张延登奏言:「东事败衄之后,各边之精锐几尽,全辽之戈甲一空,见今乘胜补伍者悉残于锋镝之馀,以战则士气不扬,以守则人心不固,非急遣科臣稽核而整顿之,则辽之坏将有不可收拾者!」不报。”考满,朝廷改赠其父张一亨为给事中,妻王氏赠孺人,卢氏封孺人。 不久,张延登因枚卜之事和其他官员有争执,《台臣保举非法疏》数上,不肯稍作让步,最终自投劾归。此事据《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六》记载:“(万历)四十七年十二月,会推阁员。礼部左侍郎何宗彦以吏科给事中张延登不署名,不得预。御史薛敷教(按,当为薛敷政)、萧毅中、左光斗、李征仪、倪应春、彭际遇、张新诏等,交章惜之;而礼科都给事中亓诗教、兵科薛凤翔又屡驳具如延登指,各归责于辅臣方从哲。”另据《邹平县志·人物考·张延登传》记载:“及枚卜,推何宗彦者一党,推史继偕、沈?者一党。延登以分党有争,不署名,上《台臣保举非法疏》。不从,投劾而归”。可见,万历四十七年十二月,明神宗让朝臣推荐内阁辅臣,当时很多朝臣把礼部左侍郎何宗彦作为首选人物推荐,另有一部分则推荐史继偕、沈?。唯独时任吏科给事中的张延登以为分党有争,故而不署名。何宗彦遂未获通过。御史左光斗、薛敷政、萧毅中等均上疏皇帝,为何宗彦未能入阁表示惋惜,而张延登同官亓诗教、薛凤翔又屡屡上疏纠驳。最终,何宗彦乞假去,张延登也因与朝廷存在意见分歧而辞官回乡。 返乡之后,犹念念国恤,上《驳会议辽事疏》,略云:“今日非尽罢四方募兵之使,不足以息山泽思乱之人心;非早罢登津各抚之建置,并力于广宁卫一处,不足以省天下无益之加派。”后来,邹县、滕县白莲教起义爆发,张延登与县里的士大夫日日经营城守之事,且致信抚军,希望“诛首恶,散胁从,无调请客兵以扰地方”。起义被平定后,当地百姓没有受到惊扰。 重获起用 天启元年(1621年),张延登五十六岁。即家起太仆少卿。 天启二年(1622年),张延登五十七岁。转大理左少卿。明熹宗御极,覃恩给诰命。 天启四年(1624年),张延登五十九岁。升太仆寺卿。 天启五年(1625年),张延登六十岁。正月乙亥,升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同年,其父继室焦太孺人去世,张延登返乡服丧。 镇抚两浙 天启七年(1627年),张延登六十二岁。起复,命镇抚两浙。吴廷燮《明督抚年表·卷四》引《启祯两朝剥复录》云:“天启七年五月,张延登浙江巡抚”,又云:“按实录,在是月癸酉。”《道光济南府志·卷五十·张延登传》记载:“辛酉,即家起太仆少卿。甲子,转正卿。乙丑,以继母艰归。丁卯,服除,会推巡抚两浙。” 崇祯元年(1628年),张延登六十三岁。在浙江巡抚任上。恰逢制订戊辰年的大计册,张延登坚定地秉承奖廉惩贪的原则,首毁逆珰魏忠贤生祠,清察苏杭织造太监李实的钱粮,革除行户、行狱,请求朝廷免除鼓铸铜币的息钱,免除因水患造成的逋欠。为诸生授课,刊印优秀的作文,题名《越观新书》,武林为之纸贵。崇祯帝御极之后,覃恩锡封三代,廕子一人。 同年六月,闽人周三老拥众数万自东瓯攻打石浦、杭城,军情紧急。张延登投袂而起,戎服登舟,冒着暑热誓师。敌军当时正聚众围攻昌国卫,转攻爵溪城,尚未攻下,听闻张延登率部将至,退守台州大陈山。张延登会合三区(指宁波、台州、温州三地)士众,深入剿之,授予参谋成大用作战方略,命他烧毁敌人的巨舰,最终得以生擒敌军头目混江龙。敌军残余部队遭受重创,所剩无几,又奔窜进入广东,明军耀兵而还。沿海父老皆言:“自嘉靖壬子后,久无此奇捷矣!”并将其战功比于胡宗宪。不久,张延登又奏请修筑海塘、申严海禁。 崇祯帝为嘉奖其功勋,晋衔少司马。当时,京城的一些官员因忌恨而散布蜚语,诋毁他的功绩,张延登遂多次具疏乞骸骨、辞新衔,浩然解组,绝口不言,但著《晏海编》存将士攻战之劳苦而已。 再受重用 崇祯四年(1631年),张延登六十六岁。诬枉得到澄清,起升右都御史,掌管南京都察院。有武生违抗判决,纠集百人凌侮台臣,张延登上疏说:“御史之法不行,法更无可行者!武生之众不问,众更无可问者!”最终依照法律对该武生加以弹劾处分,舆论就此平息。明代钱士升《遵旨查奏并陈职掌疏》对此事有详细记载。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亦有提及,文云:“崇祯四年,南京武学生吴国麟等,殴御史郭维,经掌都察院张延登奏黜。” 当时,云南道御史李曰辅在对崇祯帝的谏言中有“群珰不堪四出”一句,意指“崇祯帝分遣宦官担任要职,这与登基之初的英明形象不符,是重蹈覆辙的行为”。崇祯帝阅罢,很愤怒,将李曰辅从京城外调地方。张延登力为申救,语甚激切。 同年冬,朝廷为镇压刘兴治在东江发起的叛乱,命登莱巡抚孙元化派遣游击将军孔有德和千总李九成率三千人乘船渡海赶赴辽东平叛,因遇飓风而退,改由陆行。孔有德等率军至吴桥时,因天气寒冷,缺少食物,加之对朝廷的不满,激起哗变。孔有德领兵折返山东,一路劫掠,连陷陵县、青城(今高青西)、新城(今桓台)等地,后来又攻陷登州,据登围莱。一时兵饷匮乏,人情汹汹。张延登写信给在家乡的几个儿子,让他们拿出所有的积蓄作为饷兵守城的费用。又和在朝为官的同乡们分析时局,极力反对大学士周延儒、兵部主事张国臣主张的对叛军的招抚,上《急陈勘定要着与东事败坏疏》,极言“不得以抚自愚”、“勿以招抚自阶之厉!”张延登主管南京都察院的两年时间,“法体森肃,强御引避,寮庶奉公”。 崇祯五年(1632年),张延登六十七岁。升工部尚书,寻改左都御史,受到皇帝的召见,谕以:“都察院风纪重任,御史巡方贤否,考核宜严。”张延登奏谓:“天下百姓困穷,全由吏治不清;吏治不清,全由御史激扬无法。臣自应不时参处,仰副察吏安民至意。”回去后,衍绎圣谕,列为简明条款七项,分发直省,晓谕有司,均得到了皇帝的嘉许。张延登屡侍经筵,深受崇祯帝信任,希望告老还乡但不被允许。 受诬辞官 崇祯七年(1634年),张延登六十九岁。主持大计,起草《饬禁约以肃觐典》、《核钱谷以儆官邪》诸疏。一天夜里,在朝房中睡觉,梦见一老人来谒言:“君九月中当有事,要早做打算。”醒来后,题诗于壁为记。同年六月,东厂番役在南京搜查到原任兰州知州李景时委托陕西参议朱纯打算寄给南京左都御史张延登的信件。信中,朱纯希望同乡张延登想办法给李景时升官,并且要在南京任职。然而信还没能寄出就被查获了,朱纯和李景时两人均被逮捕。张延登尽管并不知情,也依然受到了一些牵连,无端被污,义不苟安。他上疏声明自己无罪,皇帝温诏答之;后来又多次疏请罢官调查,皆不被允许,且圣旨的语气更加温和。继而以疾固辞,乃准回籍调理。张延登因此回想起之前的神梦,留下院俸数金,要求时任右府参军的长孙修葺朝房土地祠。 回乡后杜门著书,不问户外事,所作有《野服见客说》、《水品》、《虫冰集》、《青钱小集》、《拜鹤记说》、《修禊吟订正》、《兰亭琴谱》诸篇。 守城御虏 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延登七十四岁。辞官居乡。是年正月,清兵南下攻陷济南,又围攻邹平,情势十分危急,张延登率领儿子及仆人们顽强守城,用火器击敌,使敌伤亡巨大,清兵极为痛苦地撤去。不久,难民逃还,说听闻敌人云:“城中当有福人,环陴紫气烛天,巨神赑立,不可近也!”解严之后,张延登作《东园小骚》、《孝勇传》、《四烈传》、《三物说》、《蒙古解》、《□□解》(此处二字原文为避清代文字狱作空白,详其文义,当与女真有关)、《蝗解》、《修城记》、《济南罪咏》、《杂志》、《杂事》各一帙以纪变。张延登有《登莱甫脱水火设抚未可权宜疏》,语极剀切,因为朱纯事的挂累,没能上到朝廷。 同年,朱纯案件查明,与张延登无涉。再次起官,掌管南京都察院,则奏“补台员、定差规”,讯结大案多起,不惮嫌怨。南京发生大饥荒,首倡捐院帑,积贮千余金,差遣官吏分赴江楚买米赈贫,多方设慈幼局,救活了无数弃儿。 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先前捐饷募兵、守城御虏有功,张延登得到了朝廷的褒赏。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兵部为奖惩有关官员事题行稿(崇祯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记载:“看得大虏南下,省会失守,凡隶属邑者,处处有风鹤之惊,虽虏间未而一时,守土诸臣与绅衿、举贡等,捐资固守,先事绸缪,纵无击剿献馘之功,实有堵防捍御之力,有未可一概抹杀者。……以乡绅论之,问谁系一城之安危而捐输饷士、指授方略,与民撄城共守者?原任大学士张至发捐钱四百三十二千、粟米一百石;见任南京都御史张延登捐饷募夫三百八十名,大炮、神枪、万人敌共计二千件。以上二臣,应各加一级,仍赏银二十两。” 鞠躬尽瘁 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延登七十六岁。五月,署刑部,遇到大赦,皇帝的诏书到了,要求限于季夏以前放完所有可赦囚犯。时值酷暑,案牍如山,张延登昼夜参阅,废寝忘食,又不让吏书帮助,全凭一己之力。每当豁免赃罪,就高兴地笑道:“圣明浩荡,殊恩旷世难遇,沉狱望此一线生机,不啻再造,吾岂敢以一时偷安误人性命,致一家之哭耶!” 不久,积劳成疾,患了怔忡病。稍作休整,遵“计后补行考满”之旨,扶病北上,便道返回故乡,居住数日,就要立即赶路了,亲友饯送于途者犹酬酢欢笑,不异平时。十一月初八日晚,怔忡病再次剧烈发作。初九日,晨起栉沐,端坐着感叹道:“我无法再去京城为皇帝效忠了!”此日正午,端然而逝,语不及私。朝廷赠官太子太保。弘光时,追谥忠定。 张延登的五个儿子 张万程(长子):生于1587年,卒于1619年。配于氏,有子二:张同居、张广居。 张万选(次子):字举之。生于1595年,卒于1662年。贡生。刑部员外郎。配韩氏,有子三:张世居、张艺居、张尔奎(出嗣)。 张万钟(三子):字扣之。中岁以前,家境优裕。明亡,移居南京。福王立,授镇江府江防同知兼推官,力图复明,卒于任(1644年)。有子三:张九居、张实居、张尔靖。宋琬撰有《张扣之诔》。 张万谷(四子):嗣子张尔奎。 张万斛(五子):字幼量,号定庵。生于1611年,卒于1668年。有子张协居。 张万绥:字履之,张延登从子。九岁而孤。顺治三年进士,授博野县知县,未任而卒。有子张恪居。 张延登作品 主要作品有:《黄门纪事》十卷、《古诗十九首注》一册、《元史略》二卷、《晏海编》二卷、《三叟同游记》、《宦谱》一卷、《野服见客说》、《水品》、《虫冰集》、《青钱小集》、《拜鹤记说》、《修禊吟订正》、《兰亭琴谱》、《东园小骚》、《孝勇传》、《四烈传》、《三物说》、《蒙古解》、《蝗解》、《修城记》、《济南罪咏》、《杂志》、《杂事》等。 张延登墓 张忠定公墓原位于邹平县城西马家庄南,当地人称“张都堂墓”。毁于文革之时,今已荡然无存。 曲延庆《邹平通史》记述:文革期间,当地人在县城西成五庄附近毁坏了张都堂墓,又在碑楼庄附近毁坏了其子之墓。据回忆,张都堂墓为五棺,皆用条石砌成,墓门挂有大锁;其子墓为七棺,其中一至六棺由石头砌成,第七棺是用砖砌的。各墓有圆门相通,石砌牌坊式大门。 人物评价 崇祯帝:尔提督军务巡抚浙江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延登,谟猷经世,文武宪邦。敭历中外四十年,一琴一鹤;简点生平大节事,纯孝纯忠。木本水源,每陈情而泣血;居仁择里,恒约己以裕人。爰自花封,旋跻祠部。声华蔚起清望,封驳特授直臣。 董其昌:圣武布遐陬,肤功张仲优。师中推长子,晋锡重康侯。忆昨闽邦震,真成海若羞。鹤轩终怯战,虎穴敢深求。遂使邻为壑,谁知幄有筹。戈宁韬箧止,病岂养痈瘳。大创真长策,先声乃伐谋。如霆施号令,未雨夙绸缪。且欲安吾圉,何能效彼尤...... 杨廷望:予来上蔡,询长老言先辈治绩,皆藉藉称张华东。华东当承平时治上蔡,犹沾沾以修沟洫、治城隍、弭盗贼,似蔡于此外无治也。至读其台谏疏、边防诸方略,所谓高山仰止,虽不能及,心焉向往之。予小子何敢望哉!予小子何敢望哉!时修蔡志,蒐诸书多不得张华东事,偶学训李笃,杞县人,携其舅氏《刘文烈理顺集》。华东,理顺读卷官也。其所述华东事甚切,载诸碑,因藉此为立传。 刘理顺《寄华东张老师》诗:正色立朝不染身,力辞荣禄遂初真。洞开白兔云烟窅,灯现青峰月影新。万卷图书繙午夜,一炉丹火羡长春。苍生系望东山久,达节何如仿圣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