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清華竹書《心是謂中》札記五則

http://www.newdu.com 2019-04-10 武汉大学简帛网 林志鵬 参加讨论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清華大學藏竹書《心是謂中》,存簡7枚 [1],全文以“心”為人身之“君”,闡述了“身—心”、“天—人”的關係,是一篇戰國時期談論“心術”的作品。
    現存文獻中能與本篇竹書參證者,陳偉先生已指出有郭店竹書及馬王堆帛書《五行》 [2];陳民鎮、林引留意到一同收入清華簡第八冊的《邦家處位》、《天下之道》亦與本篇有關 [3];整理者沈建華先生則強調竹書與《孟子》、《荀子》的關聯 [4]。除此之外,傳世典籍中能與簡文對讀者尚有《禮記•緇衣》、《大學》、《中庸》、《管子•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及《內業》等四篇、《淮南子•繆稱》、《人間》;出土文獻方面,郭店竹書《性自命出》、上博竹書《凡物流形》、清華竹書《管仲》、馬王堆帛書《經法》、《十六經》等,亦有可資比勘的片段 [5]
    筆者在研讀竹書過程中,對於部份字句的理解與整理者有異,不揣譾陋,撰為札記數則,以就教於時賢。
     
    一、簡1“目耳口四者為相”
    竹書開篇說“心,中——處身之中以君之 [6],目、耳、口、四者爲相”。“”,整理者分析為“從糸,適省聲”,讀為“肢”[7]。賈連翔先生已指出,此字右半所從見於郭店竹書《緇衣》簡16、上博竹書《緇衣》簡9及《周易》簡14、清華竹書《保訓》簡2及《子儀》簡8、14等,從辭例對讀來看,應與“從”、“簪”等字音義相近,但賈氏仍認為整理者釋為“肢”可從,視此字右半所從為“適”之形訛 [8]。鵬按,“”字右半所從,陳劍先生釋為“琮”,在楚簡中以此為聲者,往往與“從”、“宗”、“ 朁”等字讀音相近,在甲骨文及金文中則有用作“寵”、“造”、“崇”者 [9]。整理者釋此字為“肢”,於義雖似可通,但“肢”與“從”、“宗”等字聲韻遠隔,且下文“百體”與“四相”對舉,四肢當屬百體,四相即此處所謂“目耳口”等感官。若考慮“心”與“四相”、“百體”(包括手足)的主從關係,其說當近於郭店竹書《五行》簡45“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的地位相當於“鼻”[10]。“琮”為從母冬部字,前揭陳劍先生所釋從“琮”諸字,韻部分布在東、冬、幽、侵 [11],簡文“”疑讀為幽部的“嗅”(《說文》作“齅”),訓為以鼻就臭。
    下文簡2“心欲用之,(嗅)故與之”, “與”疑如字讀,訓為就、即。《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即聾、從昧、與頑、用嚚,姦之大者也”,孔穎達《疏》:“即、從、與,是依就之意也。”
     
    二、簡1“心所爲媺惡,復何若倞心所出小大,因名若
    時賢多從“影”、“響”之喻闡釋四句 [12],惟所解之義與上下文聯繫並不緊密,在此嘗試提出另一種解釋。“復何若倞”當為反詰語,“復”從整理者說訓為“又”,“若”猶“以”。“倞”通“競”[13],訓為追逐。“復何若競”即“又何以逐”,蓋外在之美惡,可以追求,但內心之美惡,無法逐求於外,即《禮記•禮運》所言“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
    “心所出小大”,整理者訓“出”為行,“小大”指外在事物的輕重 [14]。“因名若”之“因”訓為循,“若”猶乃。“”,整理者認為即“蠁”字古文,讀作“響”,但簡文此字從“二虫”從“向”,疑以“二虫相向”會“敵”、“對”意,“向”亦聲,或即“當”字異體 [15]。“當”訓為正,“因名若當”猶言“循名乃正”。二句講循名責實,指外在事物的輕重、好壞之標準,乃因名而定。
      
    三、簡23“心情毋有所至百體四相莫不
        前句整理者斷作“心,情毋有所至”,將“情”解為人之欲。陳民鎮先生將“心情”作一句讀,將“情”讀為“靜”[16];賈連翔先生將六字連讀,將“情”理解為感情 [17]。鵬按,“心情毋有所至”當作一句讀,“情”訓為實。《管子•白心》“中又有中,孰能得夫中之衷乎”,“中之衷”,指心之情實(即“誠”),即簡文所謂“心情”。《白心》以“行情”為養性之關鍵:“周視六合,以考內身。以此知像,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養生(性)。”前二句謂遍觀上下四方而返求於心,後四句謂所以養性者,養心也。“行”者,運也、施也;“情”亦訓情實。
    簡文“百體”指全身,“四相”即前文所舉目、耳、口、嗅。“”,整理者認為是“逸”字異體 [18]。王寧先生將此字分析為“從馬,田聲”,以為即“”字或體,通作“顛覆”之“顛”;蕭旭先生將此字讀作“承”,訓為因順 [19]。鵬按,簡文此字上從“馬”省,下所從“田”疑為馬足繫縶形之訛,實即“羈”字所從“”(或作“馽”、“ 縶”)。《說文》:“),絆馬足也。从馬囗其足。……縶,或從糸、執聲。”簡文“縶”訓為拘執,指身體四肢無法自如地行動。
    “”,整理者從黃德寬先生說釋為“湛”字,在楚簡中常寫作“[20],此讀為“沉”,訓為沉淪 [21]。董珊先生對此字亦有深入討論,他認為“”為水稻之“稻”之初文 [22]。鵬按,從黃、董二氏所舉辭例來看,“”字多與從“”之字相通,簡文或可讀作“耽”,指耳目等感官耽溺於物欲。若進一步考慮與“縶”字意義相類,疑讀作“陷”。楚簡中“陷”字有從“”聲者,如上博所藏《卜書》簡2有兆名“陷”, 上從“”聲,下從“臼”(象坎陷)[23]。簡文“陷”訓為陷溺,與“耽”意義相近。這兩句是說,心中若無誠意,則四肢拘繫、感官陷溺。
     
    四、簡3人之有為,而不知其,不惟謀而不度乎
    簡文“”,整理者釋為“卒”,訓為盡;“謀”則訓為謀計 [24]。鵬按,“”當讀為“萃”,訓為集。上博簡《卜書》簡9稱兆紋匯聚為“三簇是”,“”即讀作萃 [25]。“謀”,疑讀為“晦”,訓為昏昧。《管子•內業》“謀(晦)乎莫聞其音,卒(萃)乎乃在於心”,“謀”、“卒”二字讀法與簡文同。俞樾指出,“謀”即《禮記‧玉藻》“瞿瞿梅梅”之梅,訓為微昧、晦貌。“梅”之或體從“某”聲,故與“謀”可通 [26]
    “不惟晦而不度”之“惟”,整理者訓為“是”,蕭旭先生訓為“以”(因為)[27]。鵬按,此句為帶有强調語氣的反詰語。“惟”作為判斷副詞,意猶“就是”。二句是說,人有作為而不知以心為主宰(心能度,為身命之所萃),這不就是“晦而不度”嗎?
      
    五、簡6心氏為死,心氏為生。死生在天,其亦在心
    四句皆承上文“身命”而言,“身命”的主宰是心,心之功能若廢,則“妄作橫觸”(簡4)、“百體四相莫不縶陷”(簡3),此可謂“死”; 心若涵養得當,則如《孟子•盡心上》所說“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即所謂“生”。
    “氏”,整理者釋作“厥”,石小力先生改釋為“氏”,讀作“是”[28]。鵬按,石說是。“是”與“寔”、“實”通,“心氏為死,心氏為生”即“心實為死,心實為生”。
    “其亦在心”句,當校讀作“其得失在心”,“亦”涉上文簡5“其亦有身命”而衍,“(失)”前脫“得”字。“得失在心”呼應前文簡5“取命在人”。
    
[1]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中西書局,2018年,上冊第87-90頁(圖版)、下册第148-152(釋文及注釋)。
    [2] 陳偉:《〈心是謂中〉“心君”章初步研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18年11月17日。
    [3] 陳民鎮:《清華簡(捌)讀札》,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站,2018年11月17日;林引:《讀清華簡(捌)〈天下之道〉零札》,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8年11月20日。
    [4] 除整理報告外,並參考沈建華《初讀清華簡〈心是謂中〉》,《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8年11月,第293-296頁。
    [5] 關於此篇竹書與上述文獻的關聯,別參拙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心是謂中〉疏證》(待刊)。
    [6] 此處斷讀承鄔可晶先生提示。
    [7]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下冊,第149頁,注釋2。
    [8] 賈連翔:《〈心是謂中〉的“身命”及相關問題研究》,《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53頁。
    [9] 陳劍:《釋“琮”及相關諸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線裝書局,2007年,第273-315頁。關於此字的討論,除前揭陳文外,可以參考單育辰《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中華書局,2014年),第121-124頁。
    [10] 承鄔可晶先生教。
    [11] 參考前揭陳劍文,第315-316頁。
    [12] 參看陳偉先生《〈心是謂中〉“心君”章初步研讀》、侯瑞華《試說〈清華簡八•心是謂中〉的兩個比喻》(武漢大學簡帛網,2018年11月18日)、陳民鎮《清華簡(捌)讀札》。
    [13] 《說文》:“倞,彊也。”王筠《句讀》:“倞與勍、競竝同。”
    [14]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下冊,第150頁,注釋5。
    [15] 此字從二虫,亦可能為“螳(蟷)”字或體,《說文》:“蟷,螳蠰,不過也。”
    [16] 陳民鎮:《清華簡(捌)讀札》。按,陳偉先生《〈心是謂中〉“心君”章初步研讀》雖將“情”讀作“靜”,但認為“心靜毋有所至”作一句讀,是指心靜無欲的狀態。
    [17] 賈連翔:《〈心是謂中〉的“身命”及相關問題研究》,《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53頁。
    [18]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下冊,第150頁,注釋10。。
    [19] 王寧說見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清華簡八《心是謂中》初讀”,2018年11月19日;蕭旭:《清華簡(八)〈心是謂中〉等三篇校補》,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8年11月27日。
    [20] 黄德寬:《釋新出戰國楚簡中的“湛”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第49-52頁。
    [21]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下冊,第150-151頁,注釋10。
    [22] 董珊:《釋“”——兼說哀成叔鼎銘文》,《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10-114頁。
    [23] 參考拙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卜書〉研究》,《法國漢學》第17輯,中華書局,2016年,第251-252頁。
    [24]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下冊,第151頁,第151頁,注釋12、13。
    [25] 參考拙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卜書〉研究》,第257頁注17、第260頁注23。
    [26] 俞說引自黎翔鳳《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中冊,第934-935頁。包山楚簡遣冊簡255有“蜜某一缶”,“某”即讀為“梅”,可為旁證。
    [27]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下冊,第151頁,注釋13;蕭旭:《清華簡(八)〈心是謂中〉等三篇校補》。
    [28] 石小力:《清華簡第八輯字詞補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網站,2018年11月17日。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9年4月9日21:3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