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赵毋恤又称赵无恤、赵襄子,是赵简子的儿子,父子二人并称“简襄之烈”。赵毋恤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家族宗主,也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赵襄子曾联合魏、韩攻灭智伯,取得晋阳之战的胜利,并为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赵毋恤有五个儿子,但却传位给了哥哥伯鲁,但其死后还是儿子赵献子得到了继承权。 人物生平 出身背景 赵襄子为赵鞅之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属于地位最低的那类庶子。在他小时候,甚至连赵鞅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取信于赵鞅。有一天,赵鞅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趁机举荐了毋恤。赵鞅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他曾将训诫之辞,书于若干竹板上,分授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然而,在考查时,他的儿子们,甚至连世子伯鲁,也背诵不出,以至连竹板也不知遗失何处。只有毋恤对竹板上的训诫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藏于身,经常检点自己。于是,赵鞅始信子卿所荐,认为毋恤为贤。及至诸子长大成人,赵鞅又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考察。有一天,他召见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今大茂山即河北古恒山,在河北阜平西北境)之上,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有赏。”于是,诸子乘骑前往,寻宝符于常山。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只得空手而归。只有毋恤说:“我得到了宝符。”赵鞅闻听便让他将情况道来。毋恤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赵鞅听罢高兴异常,顿觉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世子赵伯鲁,破例立毋恤为世子。 公元前476年,赵简子卒,毋恤承袭简子晋卿之职,史称赵襄子。 谋取代国 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因有这样的姻亲关系,在赵简子死后,襄子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相见,代王毫无戒备前来赴会。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趁机用斟酒用的铜勺刺杀代王及其从官。代王一死,赵军随即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自刺而死。 智伯之怨 简子死后,晋国正卿由智伯瑶取而代之。智伯为晋国正卿后,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很快成为智、赵氏、韩氏、魏氏等卿大夫中,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家族。 晋出公九年(公元前466年),智伯与赵襄子一同率兵包围郑国京师,智伯让襄子率先领军攻城,襄子则用外交辞令推脱,让智伯出兵,能言善辩的智伯此时却愤而骂曰:“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简子为什么立你为继承人?”襄子答道:“我想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继承人,对赵氏宗族并没有什么坏处罢!” 四年之后,智伯与赵襄子再次一同讨伐郑国,智伯带着几分醉意向襄子灌酒,遭襄子拒绝,智伯竟将酒杯扔到襄子脸上。襄子的官兵都要求杀掉智伯以洗刷耻辱,襄子回答:“主君之所以让我做储君,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我能忍辱负重。” 权力的膨胀,助长了智伯独吞晋国之心。前455年,智伯假借晋侯之命,巧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向赵、韩、魏三卿各家索取一个万户之邑。韩康子、魏桓子明知这是智伯意在削弱别家,但不敢与之争锋,如数交出。 而赵襄子却不愿俯首任智伯摆布,加之往日与智伯有隙,便非常坚决地回绝智伯使者:“土地是先人的产业,哪能随意送与他人?”智伯见韩、魏两卿拱手献地,而赵襄子竟敢抗命,勃然大怒,加上新仇旧恨的催化,遂自己亲任元帅,挟韩、魏两家出兵攻赵。襄子只有拼力抗击别无他途。但是,襄子也清醒地知道,以赵氏之力与三家对抗,众寡悬殊,独木难支,遂按父亲临终之嘱,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以地利之险,克敌疲之短,相机再战。 晋阳之战 智伯率三家之军兵困晋阳后,襄子凭地险与人和的优势,与敌周旋一年有余。这年夏季智伯借山洪来临,掘晋水汾河之坝,水灌晋阳,城中军民“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晋阳虽“民无叛意”,但群臣却有动摇之心。就在这关键的时刻,襄子估计到晋阳城愈是危在旦夕,而韩、魏两家将愈无战心。因为赵氏的灭亡虽在睫下,但韩、魏亦知赵氏的灭亡对他们意味着什么。遂命家臣张孟谈趁夜黑风高潜入韩、魏两营,晓之以“唇亡齿寒”的利害,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趁智伯胜骄不备之机,内外夹攻消灭智氏,共分其地。最后,智伯功亏一篑。在襄子的精心策划下,同盟反戈,腹背受敌,落了个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的下场。连自己的颅骨都沦为别人的酒器。由此,晋国四卿之争,变为三卿鼎足之势,赵氏则在赵襄子的领导下,力挽狂澜,消灭了必欲灭己的智伯,壮大了自家的势力,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参见晋阳之战)。 心胸宽广 智瑶失败被杀后,他的门客豫让欲为主报仇,意图刺杀赵毋恤被发现,赵毋恤放过了他。豫让又以漆涂身、吞炭为哑,趁赵毋恤过桥时欲刺杀他,赵毋恤马惊,豫让又被发现。赵毋恤问:“你以前也曾效力范氏、中行氏,智瑶攻灭他们,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效死,偏偏为智瑶效力,为他刺杀我?”豫让说:“范、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以众人报之;智瑶以国士待我,我就以国士报之。”赵毋恤很感动,但仍命士兵包围豫让。豫让请求赵毋恤把衣服给他刺杀,以致报仇之意。赵毋恤更加感动,将衣服送给他,他三次跳起刺之,随后自杀。赵国人听说此事,无不为豫让落泪。 赵襄子一生共有五个儿子,他晚年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却欲传位于其兄伯鲁的后代。因伯鲁和其子赵周都去世较早,遂立伯鲁之孙赵浣为太子。襄子在位33年无病而终,赵浣继承了赵氏之尊位,并正式建立赵国,史称赵献侯。 宗法观念 赵襄子还十分注意维护自己的权威。在晋阳被围时期,群臣惶恐不安,都想寻找个人的出路,对赵襄子不怎么恭敬,只有高共一个人不敢失礼。胜利以后,赵襄子论功行赏,以高共为首。其实高共并没有什么功劳,对此有人提出异议。赵襄子说:“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在他看来,恭谨驯顺的臣子比建功立业的干将更重要,因为后者固然有用,但若没有前者,就无法维持他自己及其家族的统治。 宗法观念在赵襄子的头上,比同时代的人表现得格外突出。他自己是赵简子的庶子,被立为世子,继承赵简子的爵位,从宗法习惯上来说是不正常的。他的被立与太子伯鲁的被废,属于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与宗法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相悖。他一直对此事感到不安,想方设法加以补救。在他即位不久,攻灭了代国,即把太子伯鲁之子封为代成君。后来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把伯鲁之孙立为太子,他死以后,即继承大权,是为赵献侯。赵襄子尊重宗法传统的行为,固然反映着他思想中的观念信条,而在实际上也能起到维护赵氏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赢得当时人们的敬重。 传位风波 赵襄子因为赵简子没有立哥哥伯鲁为继承人,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也不肯立为继承人。他封赵伯鲁的儿子于代国,称代成君,早逝;又立其子赵浣为赵家的继承人。赵襄子死后,儿子赵桓子就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继位一年也死了。赵家的族人说:“赵桓子做国君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大家一起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再迎回赵浣,拥立为国君,这就是赵献子。赵献子生子名赵籍,就是赵烈侯。 在晋国六卿攫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赵襄子注意团结内部,向外扩张,又能把握时机,转化矛盾,败中取胜,终于使赵氏具备了位列诸侯的势力,成为瓜分晋国的三家之一。 赵毋恤与嬴政关系 秦国与赵国都是嬴姓赵氏,两国是同宗,为什么秦国与赵国会是同宗呢? 秦赵的祖先伯益,也叫大费,因为帮助舜驯鸟兽,所以被舜赐姓为嬴。伯益有一个后代叫飞廉,飞廉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恶来,一个叫季胜。季胜有一个后代叫造父,因为擅长驾车助周缪王平定了徐偃王之乱,周缪王就把赵城封给了造父,造父一族以后就称赵氏,造父有一个后代叫叔带,离开了周国,前往晋国,这个就是后来的赵氏家族。 而恶来一系呢,因为沾了造父的光,所以,他们也姓赵氏,这个就是他们都是嬴姓赵氏的由来了,也就是说秦国与赵国离得最近的祖先是飞廉,飞廉的儿子恶来是秦国的祖先,飞廉的儿子季胜是赵国的祖先。 赵简子为何立赵毋恤为继承人 一开始,赵简子是看不上赵无恤的,因为在那个时代,嫡庶观念异常分明。但是,因为赵无恤平日里表现得聪敏好学,非常懂事,智慧非凡,因此被当时善长面相的赵氏家臣——姑布子卿注意到。子卿因为善长面相,素来深得赵简子的信任。所以,当他跟赵简子说起赵无恤的面相非常富贵时,赵简子虽然口头上说赵无恤不过是一个婢生子而已,但是心里面已经开始暗暗留意起赵无恤了。 真正让赵简子下定决心先赵无恤为继承人的是以下这件事。有一天,赵简子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而还没有确定继承人,于是便决定再次对儿子们进行更深入的考察。他跟儿子们说,他将一个宝符放在常山。然后让儿子们去寻找。那些儿子听说后,便以为是什么金银珠宝,或者宝藏之类的,于是个个兴高采列地骑着马前往常山寻宝符。结果当然是败兴而归。因为他们都没体会到赵简子的真正用意。只有赵无恤领悟到了,他跑到常山上一看,便回来对赵简子说他已经找到宝符了。 赵简子忙问他是什么。赵无恤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立刻将自己的观察所得跟赵简子说了:“因为常山很险峻,如果可以凭借着常山的险去攻打代国,那么代国很快就会是赵氏的了。”赵简子欣喜异常,知道唯独这个儿子才真正领会到了自己的意思,于是,力排众议,将婢生子——赵无恤立为继承人。赵简子在临终前叮嘱了赵无恤,因为晋阳是他的故地,加上管理晋阳的尹铎对百姓异常亲厚,因此,晋阳可以作为赵氏的保障。 赵襄子的后人 赵襄子有五个子女。赵桓子赵嘉,是战国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赵襄子死后赵献子即位,赵桓子逐赵献子自立,迁都中牟,在位一年而卒。赵嘉死后,谥号“桓子”。国人认为桓子之立非襄子赵毋恤本意,乃共杀其子而复迎立赵献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