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由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会与首都师范大学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二十世纪婚姻·家庭·性别·性伦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婚姻家庭、女性群体、女性教育、妇女解放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和交流。 婚姻家庭研究热度不减 婚姻家庭作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热点问题,受到与会学者持续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康以刑科题本量化数据库为基础,将定量分析法与史学研究结合起来,通过考察清代民间婚姻的缔结过程,剖析男女双方身份、亲属、媒人、财富等诸多因素对婚姻关系的复杂影响。 法制改革是清末十年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家庭伦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董佳贝以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命案汇报奏折及光绪朝朱批奏折等档案史料为中心,以20世纪初直隶夫妻殴杀命案为着眼点,探析此类案件体现的性别关系、婚姻秩序、家庭伦理、社会风俗等要素,进而考察在清末礼法分离及中国法制向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背景下,服制命案审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被裹进清末法制改革中的人物命运受到了哪些影响。 近代女性走出国门 1914年8月,清华学校首次选派10名专科女生作为庚款生留学美国,此举在中国教育史上意义重大。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晓慧从全球史视角出发,尝试将近代民族国家话语体系中的中国女子教育历程置于当时世界女子教育大背景之中,考察清华学校留美专科女生群体的报考和录取情况、留美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外国女传教士对该群体教育发展的影响,以及归国后的职业发展,探寻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美国女子教育在互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历史样态。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东部地区相继沦陷,一批女性以难民身份避居新西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敏超描绘了她们从临时难民到逐渐适应异国生活、落地生根并取得新西兰永久居住权的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