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中国进入“两会时间” 国际舆论聚焦中国(53)

http://www.newdu.com 2019-04-25 新华网 newdu 参加讨论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此次修宪首次将“中华民族”的表述载入宪法序言第七段与第十段之中,填补了“中华民族”之于宪法文本中长期缺位的遗憾。“中华民族”得以入宪绝非偶然之举,而是叠加了不同历史时段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省思,并在不同的政治文本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提示。
    一、“中华民族”入宪的法治图景与战略意义
    “中华民族”较早的生成于政治话语之中,但是长期以来并未直接明示于宪法文本之内,而是间接地以“民族”“各民族”“各族人民”等表述形式体现于宪法文本之中。
    在“中华民族”入宪之前,目前可考最早提及“中华民族”的正式法律文件是国家文物局于1978年1月20日颁布的《国家文物局关于博物馆一级藏品鉴选标准(试行)》。此后,中华民族作为一项统合性概念在正式的法律文本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提示。从语义特征和使用方式来看,诸多法律文件中的“中华民族”多用于明示立法目的和宗旨,标示行动目标和价值立场,展示了立法回归国家整体理性的基本旨归。从语义内涵来看,法律文本中的“中华民族”基本上指称具有统合意义上的民族共同体,并且通常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来使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法律文本中的“中华民族”与2018年《宪法修正案》中的“中华民族”语义内涵与价值理念基本相同。而“中华民族”入宪实则有效回应了法律部门和法律规范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从根本法的高度为关涉“中华民族”的事由提供了最高效力的规范依据。
    “中华民族”入宪,包含了共产党在新时代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认知和价值立场,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此次“中华民族”入宪虽然明示了民族共同体的统合性价值,但同时保留了“各族人民”“各民族”等具有复合性民族特征的表述,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多元”基础上的“一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称的“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总之,“中华民族”入宪是回应时代需求的因应产物,也反映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求同存异”的基本理念和主张,同时也折射出共产党构建民族共同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期待。
    二、“中华民族”何以入宪:基于文件政治学的考察
    民族共同体的理念往往内嵌于政治话语逻辑之中,并通过官方政治文件中得以表达与伸张。本部分主要对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公开讲话进行分析。
    党代会报告中的“中华民族”(一大至十九大)。从“中华民族”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的出现频次统计来看,以十三大为分水岭,“中华民族”在各次党代会报告中出现频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此后,“中华民族”成为了党代会报告中的“固定动作”。从十三大以后,“中华民族”一词在党代会报告中的适用语境也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时代性的特征。归纳言之,适用情境主要有四:一曰“中华民族”常常与“统一大业”和“一国两制”搭配使用,意味着中华民族建构过程中,国家统一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纽带。二曰“中华民族”通常在历史经验回顾以确认执政合法性的情况下使用,从而表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在漫长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三曰“中华民族”常常用于宣誓政治目标,描绘发展蓝图的情境下使用。四曰“中华民族”是进行社会动员、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引领和战略抓手。中共十九大报告文本中对“中华民族”提及的次数创历次报告最高,并在报告文本中构成了关键性术语。这反映出中共对于民族理念的延续和拓展,同时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将会以更加纵深全面的方式推进。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华民族”在十九大报告中的高频出现可以视之为“中华民族”入宪的“序曲”或“前奏”。
    习近平总书记公开系列讲话文稿中的“中华民族”(2012-2018)。运用语义分析软件对全部讲话文稿进行整体分析,得出与十九大报告“中华民族”语汇分析结果高度近似,“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整个概念谱系中同样处于基础性位置,这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提及往往是基于人民群众的立场,并且以“中华民族”凝聚国家力量,开展社会动员,维持国家统一、稳定和团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其根本目标,从而形成一个以推进中华建设为基本取向的政策体系。从词频分析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高频出现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促进“一体化”建设。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思维统领国家治理和引领现代化进程,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深邃思考和长远谋划,折射出最高决策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精心设计和统筹谋划。但是,多处强调“一体”并非意味着淹没“多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予以特别的强调:“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多元”与“一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也籍此得以特别澄清。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华民族”(1954-2018)。从“中华民族”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出现频次来看,“中华民族”出现的频次在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程度的波动,除个别年份没有使用以外,就整体趋势而言,从1986年开始,“中华民族”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常量”。“中华民族”的深层内涵会在不同语境内有所变化。对这一概念的适用情境进行类型化分析,具体可以类型化为七种类型:首先,“中华民族”被使用最多的情境是用以指称整个国家或全体人民,强调以人民福祉为发展目标。其次,“中华民族”也较为普遍的被适用于宣誓、重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立场,以及用以提高文化自觉、促进国家文化传承的情形。再次,“中华民族”还时常还被用以进行历史回溯、肯定发展成就的情境下使用;还可作为国际主体,表明本国立场时使用;适用于完善社会治理、推动社会发展的情境。最后,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华民族”首次在族群整合、民族共同体的意义上被使用。此后,民族共同体意义上“中华民族”基本恒定出现于此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综上所论,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工作重心的变换,“中华民族”语义内涵、特性和功能定位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在某种意义上预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基本立场和未来趋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