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共同礼敬文明 共创合作典范——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印象

http://www.newdu.com 2019-04-25 《光明日报》(2019年04月 李韵 参加讨论

    观众在展柜前欣赏展出的文物。新华社记者 李贺摄
    观众在展柜前欣赏展出的文物。新华社记者 李贺摄
    展出的圆圈网纹双耳彩陶罐。本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这注定是一个温暖的展览。
    因为它是流浪海外的游子回国后,祖国送上的大大的、结结实实的拥抱;因为它是游子们结束颠沛生活、休整完毕后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因为它是中意两个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大国,为丝路沿线文明交流互鉴书写的浓墨重彩的篇章。
    12年漫漫回家路,在中意两国国家领导人的共同关心下,796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回到自己的家。4月24日,“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温情开幕。
    回 家
    ——初心不改
    2007年,意大利的保护文化遗产宪兵在日常巡查过程中,在当地文物市场发现大量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次年,中国驻意大利使馆收到意方暂时扣押该批文物艺术品的通知。中国国家文物局得知相关信息后,立即启动文物进出境记录核查、组织开展文物鉴定研究,认定这批文物艺术品大部分为中国出土文物,其所有权属于中国,且均未获得合法出境许可,因此依据相关国际公约向意方正式提出文物返还要求,同时提供了详细的文物鉴定意见和法律依据报告。
    之后,案件进入长达十年、复杂曲折的司法审判过程。2014年,意大利米兰法院通过刑事审判,确认中国政府对该批文物艺术品的所有权。然而,一波三折。因持有人上诉,文物返还程序中止,案件转入民事审判程序。国家文物局根据意方司法审判程序的变化,会同中国驻意大利使馆,积极配合意大利司法部门继续开展诉讼活动。
    2018年11月,米兰法院做出将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中国的最终判决,中意两国文化遗产主管部门随即启动返还文物的确认接收工作。
    2019年3月23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意大利总理朱塞佩·孔特的见证下,中意两国代表在罗马交换了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4月1日至7日,国家文物局迅速派出工作组,赴意完成文物清点、交接、核查和运输工作;4月10日,这批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国文物抵达北京,重回祖国怀抱。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介绍这批文物回国的过程时,不过寥寥数语。然而12年的坎坷曲折,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文物追索的人才能体会。
    ■记者快评
    非法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不仅需要中国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该文物属于中国,且是非法出境,而且还要依循对方国家的法律条文,甚至还要考虑诸如持有人的诉求等情感因素。方方面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状况都可能前功尽弃,所以海外文物追索绝非一般难打的“官司”。流失海外文物回家,任重道远。
    壮 观
    ——中华文化
    徜徉在“归来”展厅中,有一个词始终在记者脑中回荡——“壮观”。700余件文物,一个展览超过百件展品已是令人咂舌,5年前国家文物局在国博举办的“丝绸之路”大展,汇聚全国博物馆的400余件文物,已可谓惊天动地,可是今天的“归来”,数量之大,蔚为壮观。
    与一般的展览不同,“归来”里独占一个展柜的文物极少,绝大多数文物是成组、成排、成列地摆放在一起,气势磅礴地礼敬中华文化。
    专家对这批返还文物的总体评价是:时间跨度长、分布地域广、种类丰富多样、保存状况较好。马家窑文化四大圈纹双耳彩陶壶、西汉彩绘茧形陶壶、唐代彩绘陶骆驼、宋代白釉刻花碗、明代绿釉陶床……每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诞生于58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持续发展3000多年,以精美的彩陶著称。在中原地区已是青铜鼎盛、陶器衰落的时候,甘肃、青海地区的彩陶文化正蓬勃发展至顶峰,马家窑文化彩陶就是其中的翘楚。形态丰富的各种陶器上,彩绘的图案极富变化、绚丽多彩,包括人像纹、几何纹、动物纹、S形纹、葫芦纹等,并且出现了五人连臂的舞蹈纹和相当完整的人体全身塑像彩陶,其工艺水准之高令人惊叹,堪称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这种惊艳感,从展柜里那些历经磨难、重返故土的双耳彩陶壶身上,就可感受到。
    彩绘茧形陶壶,一种常见的汉代文物。茧形壶又称“鸭蛋壶”,因器形似蚕茧,又似鸭蛋而得名,是盛放酒水或其他物品的实用容器,秦、汉之际流行于关中及豫西一带。有人说,茧形壶最初出现在战国中期,是我国先民出于对桑蚕“天虫”的崇拜,祈愿农蚕丰产而创烧的陶器。
    据专家介绍,本次从意大利回国的文物,主要是源自我国陕西、山西、甘肃、四川、河南和江苏等地的出土与传世文物,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其中,丰富多样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精美多姿,为研究史前社会风貌提供直接的物质资料;数量众多的汉代陶器,造型古朴浑厚,是汉代辉煌灿烂文明的缩影;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骆驼俑、马俑、人物俑,承载着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信息。此外,还有宋代黑釉盏和青釉碗、明代绿釉陶屋和绿釉人物俑、清末民国紫砂壶等,与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记者快评
    虽然与那些精美绝伦、举世无双的镇馆之宝相比,本次返还的文物略显普通,但不是稀世珍品并不意味着它们平凡无奇。记者觉得它们多少有些眼熟,因为与它们类似的文物曾在不同的文物展览中见过。这也足见它们是在某种文化类型中或某个地域历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器物。它们的回归,真乃中国文物界的幸事,中华文脉的幸事。
    携 手
    ——合作共赢
    走进展厅,徜徉于796件文物之中,仿佛能眺望史前曙光,遥想汉唐烟火,追溯宋元风骨,掬揽近世光华。走出展厅,回想它们漫长艰辛的回国之路,更加感叹,文物追索的国际合作之重要性。
    中意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交流合作始于1988年。当年意大利政府派出了第一个考古和文物保护访华代表团。此后两国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和深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防止非法出入境文化财产领域,中意两国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意两国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约国。2006年1月,在《公约》的框架下,两国签署了《中意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协定》(以下简称《双边协定》)。双方将根据国内法律以及《公约》开展合作,采取预防性、强制性及补救性措施,打击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这项协定不仅是有效阻止两国文物非法流入对方国家及其他国家的重要举措,更向世界表明两国政府共同合作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坚定决心。
    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与意大利保护文化遗产宪兵部队在意大利共同召开打击文物犯罪经验交流会,交流和讨论各自在此领域开展的工作、主要做法和经验等,并就今后双方开展打击文物犯罪和追索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合作达成初步一致。
    此次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的返还,是近20年来规模最大的,也是中意两国根据《双边协定》开展的首次成功务实合作,这一重要成果不仅是两国文化遗产合作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为国际合作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贡献了新的典型范例,“将积极推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向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演进。”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如是说。
    雒树刚则表示,中意两国将以此次文物返还为起点,借助“一带一路”的宽广平台,加强对话协商、政策协调、执法协助,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领域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合作,以文化遗产的独特力量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大潮,以古老文明的深厚智慧协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记者快评
    中国和意大利同为世界文明古国和文化遗产大国,同样拥有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也都曾是备受文物流失之苦的国家。两国长期携手合作,已经成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秩序有力的捍卫者与推动者。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见证了中意两国人民间深厚的情谊,也预示着中意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美好明天。
    (本报北京4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李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