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王雷、李晓杰:1854年上海“泥城之战”名称新探

http://www.newdu.com 2019-04-28 《文汇学人》2019年04月2 newdu 参加讨论

    发生在1854年4月4日(农历三月初七日)上海的所谓“泥城之战”,在中外史学界已不乏论述。对这段历史记载和分析比较翔实的有:为纪念“泥城之战”50周年《北华捷报》(North-China Herald)出版的单行本The Battle of ‘Muddy Flat’1854(printed and published at North-China Herald Office,Shanghai,April,1904)、兰宁和库龄为工部局(The Municipal Council)撰 写的《上海史》中的相关论述(G. Lanning and S. Couling, The History of Shanghai,S.,Kelly&Walsh,Limited,Shanghai,China,1921,pp.308-314.又,相关内容的中译文收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编《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770—779页)、蒯世勋撰写的“泥城之战”(《上海英美租界在太平天国时代》,《上海通志馆期刊》第2期,1933年,第273—319页;后收入氏编著《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32—335页。下文所引蒯氏之说俱出自此文)、王尔敏撰写的《1854年上海“泥城之战”原图》(《“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14期,1985年,第371—376页;后以《1854年上海泥城之战》为题,收入氏著《弱国的外交:面对列强环伺的晚清世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8—82页。下文所引王氏之说均出自此文)以及郭豫明撰写的《上海“泥城之战”》(《史林》1987年第3期)等。
    “泥城之战”前后持续不到两个小时,却在上海近代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场战斗结束后的第三个月,英、法、美三方正式解散之前成立的道路码头委员会(Committee on Roads and Jetties),转而设立职责范围更为广泛的工部局,开启了外籍人士由1843年开埠时拥有“居住权”向拥有“行政权”转化的进程。
    本文不再赘述“泥城之战”之起因、过程和结果,仅拟对“泥城之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做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中文名“泥城之战”的来源;第二,英文名“The Battle of Muddy Flat”的由来。
    中文名“泥城之战”的来源
    汉语文献对“泥城之战”的记载极少,如同治《上海县志》卷十一仅有寥寥十几个字的描述:清咸丰四年“四月,官军与西商讧,(小刀会众)乘间犯营,(官军)退屯五里”。其中提及的“四月”应是“三月”之误,蒯世勋、王尔敏等学者已指出此点。由于“泥城之战”发生在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之际,加之当时又逢撼动朝野的太平天国运动,故中国学界早期对这场前后持续仅两小时的交战并未给予过多关注,较为细致的研究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逐渐展开,且对这一事件的描述又多是基于西文(特别是英文)资料而得出的。
    “泥城之战”的中文名称始见于1933年蒯世勋撰写的《上海英美租界在太平天国时代》一文。蒯先生在描述“泥城之战”的过程之后写道:“这便是外人关于上海著作中所乐道的‘泥城之战’或‘泥滩之战’(The Battle of Muddy Flat)。”在这段文字中,“泥城之战”或“泥滩之战”被同时提出来对应这场战斗的英文名——“The Battle of Muddy Flat”。据此王尔敏认为蒯世勋对这场战斗的中文命名乃是对英文名的直接翻译,然此论可商。细究上面蒯先生的表述,“泥滩之战”应是对“The Battle of Muddy Flat”的直译,而“泥城之战”则很可能仅是他根据战斗发生地的中文名称而自己拟定的。
    进一步分析,如果“泥城之 战”为“The Battle of Muddy Flat”的直译,则“泥”字显然对应英文 的“Muddy”,而“城”字对应英文中的“Flat”。据《韦式词 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和《牛津词典》(Oxford Dictionaries)的解释,“Flat”可以是(1)“level surface of land”;(2)“an area of low level ground, especially near water”;(3)“a stretch of land without obstacles; especially: a track or course for a flat race”。
    无疑,由上述三条解释可以看出“Flat”都 含“平 地”之义,所以用“泥(平)地之战”的直接翻译来描述这场战斗应该不会有太大偏差。推测蒯世勋之所以有“泥滩之战”的说法,也应该来源于以上对“Flat”的第二种释义(“一块低洼平地,特别指近水之地”)。不过,“泥滩之战”的直译也许并不确切,详见下文所述。但可以明确的是,以上“Flat”的三种含义均没有“城”的意思,所以王尔敏认为蒯世勋等人“描述泥城之战,完全参考西书,并将西文定名直译过来,即The Battle of Muddy Flat”的说法似乎并不准确。
    “泥城之战”发生在以今上海西藏中路为中心的东西两侧。在当时,这一带还是一个曾一度被称为“泥城浜”的小河浜,其上有“泥城桥”。蒯世勋将1854年4月4日发生的战斗定名为“泥城之战”,很可能即据此地为“泥城”而自主命名的。加之,后世之人或许觉得“泥城之战”比“泥滩之战”听上去更为悦耳,“泥滩之战”的名称便渐渐不为人们所用了。
    细究起来,“泥城”、“泥城浜”、“泥城桥”这些名称最初出现均在1854年之后。换言之,战斗发生及结束的一段时间里,对这场战斗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官方命名。下面用几幅上海旧地图加以说明。在1849年4月的地图(图一)中,今西藏中路一带的小河浜标注为“Choo Kin Creek”(“周泾浜”);在1854年4月的地图(图二)上,并没有标注任何过浜的桥(自然也就没有“泥城桥”一说);在1855年的地图(图三)中,亦未出现“泥城”二字;一直到1864—1866年(图四)和1880年的地图(图五)中,方才开始出现了“泥城浜”和“泥城桥”的标注。很明显,图四和图五中的泥城浜已经联通洋泾浜和苏州河,这是外侨为了抵御太平军进攻其居所而挖的护界河所致。护界河于1862年挖通。与此同时,外侨用挖出来的泥土,沿河东岸筑成了一道护城墙,中国人称之为“泥城”,而护界河又称为“泥城浜”。
       
    图一、1849年4月《上海地图》(MapofShanghae),孙逊、钟翀主编:《上海城市地图集成》上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第31页
    
    图二、1854年4月“泥城之战”的作战图,《伦敦新闻画报》(TheIllustratedLondonNews),1854年4月29日
    
    图三、1855年英租界,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0页
    
    图四、1864—1866年英租界,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1页
    
    图五、1880年《上海县城乡租界全图》,孙逊、钟翀主编:《上海城市地图集成》上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第75页
    如此看来,用“泥城”二字冠名来称谓现今西藏中路一带的小河浜与桥梁,应该是在1854年4月4日战斗发生的若干年之后。显然,在1933年蒯世勋撰文时,并未以1854年当时的地名来命名那场战斗,而是采用了大约19世纪60年代后才出现的“泥城”二字(《申报》中有关“泥城”的记载,始见于1872年4月30日第一号第七章中)。
    英文名“The Battle of Muddy Flat”的由来
    现今不少中文文章把“The Battle of Muddy Flat”的来源说成是:在1854年4月4日的战斗中,一个士兵不小心踩进水沟里,弄了一脚泥,于是他笑称这场战斗应该称为“The Battle of Muddy Foot”,但在之后文章印刷时,排字工弄不清为什么要用“Foot”这个词,便擅自做主将其改为“Flat”。
    上述这一对“Muddy Flat”来源的说法长时间被不同出版物彼此引证,几成定论。但仔细深究,其实颇难立足。虽然兰宁和库龄在其撰写的《上海史》中(可能最早)正式提到了这种说法(他们并没有谈到排字工的自我发挥之事),但作者却在两个地方说明了其中的不确定性。首先,书中提到“there is a tradition that one of the sailors in crossing a ditch or creek did get dirty…”,其中的“tradition”是指“民间的一种说法”,而兰宁和库龄并没有对此“说法”提供实证;其次,二人还说“…we think it probable that it was in this way the misnomer came to be perpetuated”[“…我 们 认 为可能因此(笔者按,指‘把Foot错写成Flat’一事)这个错误的名称(笔者按,指‘The Battle of Muddy Flat’)一直被沿用下来”],据此可以看出兰宁和库龄已明确指出将“Foot”误改成“Flat”仅是他们的推测,而不一定是历史事实。
    事实上,“Muddy Foot”在印刷时被改成“Muddy Flat”的说法也的确相当牵强[此前虽已有学者怀疑此说的可信度,但最终仍然接受了。参见(法)梅朋、傅立德著,倪静兰译:《上海法租界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第114页注③]。首先,“Foot”和“Flat”看似 只有 两个字母的差别,但这两个字母并不相似,更何况这个词总共才4个字母!很难想象一份权威的英文报刊会排错、印错两个完全不相关的词(在书中兰宁和库龄用的是“mis-print”来描述这一可能的错误);其次,所谓排字工擅自把“Foot”改为“Flat”的说法更站不住脚。兰宁和库龄在书中只字未提排字工;更进一步讲,如果一份权威报刊的排字工弄不清楚文章的意思就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改动,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况且,要使这个说法成立,还得假设排字工会认真阅读每篇文章,并有较高的文字水平和对历史事件的了解,这种情况更实在难以想象!因此笔者认为排字工自由发挥的说法很可能仅是根据兰宁和库龄的推测而随意加入了故事化的描述,虽然更加偏离真实事件,却收到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之效。
    既 然 上 述“Muddy Foot”在印刷时被改成“Muddy Flat”的说法站不住脚,那就需要对“Muddy Flat”的来源重作诠释。通过研究,可以发现“Muddy Flat”两个字合起来使用更可能是当时外侨对某一个地点的特定称谓,而这一地点就是1854年4月4日战斗发生的所在,因此才将这场战斗事后定名为“The Battle of Muddy Flat”。
    目前已知“Muddy Flat”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1875年3月25日《北华捷报》标题为 “Saint Patrick’s Day”(《圣帕特里克节》)的这篇报道中,其中一段祝酒词写道:
    It must be borne in mind that,on the day of 4th April,1854,they(“Volunteers”)not only fought but bled on the field of Muddy Flat.[大家不要忘记,在1854年4月4日,他们(指“万国商团的义勇军人们”)不仅曾在Muddy Flat这里战斗,而且付出了血的代价。]
    又如,《北华捷报》1879年11月14日有一篇题目为“S. V .C .Autumn Rifle Competition”(《万国商团秋季射击比赛》)的文章,报道了当年秋季为期两天的射击比赛。在记叙第二天的比赛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The firing began at about 6:30 a. m., during a prevalence of a cold, cutting wind,-turning noses red and fingers blue–the sky also being part of the time overcast and dull, as though threatening rain, not at all a cheering morning to face the dismal swamp in which the Range is unhappily situated, though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find a better position for it in the immediate neighbourhood of Muddy Flat.(早上6点半开始射击,当时寒风刺骨,冻红了鼻子、冻紫了手指。天也是阴沉沉的,好像随时都可能下起雨来,让人真难在这样一个令人沮丧的早晨,面对射击场中一片凄凉的湿地。不过话说回来,要在紧挨着Muddy Flat找到这样一块射击场地也着实不易。)
    很明显,在以上所引《北华捷报》19世纪70年代的两段文字中,“Muddy Flat”是特指一片地区,而1875年的报道则说明这个地点就是1854年4月4日战斗发生的那一带,但并没有使用“The Battle of Muddy Flat”这样的固定表述。
    如果“Muddy Flat”特  指 一片地区,那么这一称谓又是因何而来呢?
    前文曾指出权威英文词典对“Muddy Flat”中 的“Flat”有三种解释,其中第三种解释是《韦式词典》给  出 的:“Flat”可以是  “a stretch of land without obstacles; especially: a track or course for a flat race”。
    这里说的“a stretch of land without obstacles”比较容易理解,指的是“一片没有障碍物的地块”。至于“a track or course for a flat race”中 的“a track or course”,则应该指的是“竞赛场”;而“flat race”不是特别常见,在英式英语中特指无障碍物的平地赛马比赛。
    有趣的是1854年4月4日战斗恰好就是在当时的赛马场附近发生的。如果仔细审查  《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1854年4月29日刊登的“泥城之战”的作战图,不难发现英美战斗人员先沿赛马场进军(图中标“+”号处),后来甚至把所携火炮布置于赛马场的西部(美军)和东北角(英军),用来轰击清军大营。因此,“Muddy Flat”中的“Flat”极有可能就是来源于“赛马场”的含义。
    然而在19世纪后半期的上 海,是 否 已 出 现 将“Flat”指作“赛马场”的用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当时的《北华捷报》中就不乏其例。比如,1870年4月30日的体育版块(“Sporting”)中讲到上海春季的赛马比赛,在记录第二天的比赛结尾处有如下文字:
    Having cleared the hurdle Chefuvre bounded forward on the last few yards, beating his adversary on the flat.(Chefuvre越过障碍,冲过最后几码,在赛马场上击败对手。)
    又如,1872年11月7日的体育版块(“Sporting”)中讲到上海秋季的赛马比赛,记录第三天比赛的倒数第二段写道:
    But once over the hurdle Climax made a rush on the flat which left Phantom, now somewhat lame, three-fourth sofa length behind…(Climax越过障碍后开始在场上冲刺,把这时有点儿的跟不上趟的Phantom甩下了四分之三个身位……)
    毫无疑问,以上这些描述中出现的“flat”一词都是指的赛马场。可见,“Flat”这个词不仅本身就可以指“赛马场”,而且这场战斗就是发生在赛马场附近,因此在英文报道中很自然就使用了“The Battle of Muddy Flat”这样的表述。也许多年来学界忽视了“Flat”作为“a track or course for a flat race”的这个含义,而衍生出了“Muddy Foot”在印刷时被改成“Muddy Flat”的说法。
    结语
    综上所述,尚有几点细节值得再次重申:
    其 一,“The Battle of Muddy Flat”这个名称表述并不是1854年4月4日的战斗发生后就立即出现的,甚至“Muddy Flat”这一特定地点的称谓也是战后若干年后才出现的。其实1854年4月8日的《北华捷报》在最初报道这一事件时用的是“Storming of the Entrenched Imperialist Camps by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s–at Shanghae on Tuesday the 4th April”(《英 国人和美国人在4月4日星期二一起横扫了在上海驻扎的清军大营》)这样的表述,根本没有“The Battle of Muddy Flat”或“Muddy Flat”一说。“The Battle of Muddy Flat”这样的表述,就笔者所知最早出现在参与这场战斗的美国人魏德卯1894年出版(具体成书时间是1889年12月23日)的回忆录(W. S. Wetmore, Recollection of Life in the Far East, printed at the North-China Herald Office,Shanghai,1894,pp.1—11.)中。“Muddy Flat”这一特定地名称谓大约是在19世纪70年代才出现,而“The Battle of Muddy Flat”的命名则可能是19世纪80年代的产物了。
    其二,“Muddy Foot”在印刷时被误改成“Muddy Flat”的说法在《北华捷报》1904年纪念1854年4月4日战斗的50周年专文中并未提及,这种猜想很可能是兰宁和库龄在他们1921年出版的《上海史》中正式提出,之后被多位学者引用才流传开来的。
    其三,有人可能会指出魏德卯的回忆录中说1854年4月4日当天的地面是干的,“Muddy”这个词从何而来?这也是兰宁和库龄猜想“Muddy Flat”为“Muddy Foot”之误的原因之一。其实这种疑问大可不必。如前所述,“Muddy Flat”特指一片地区,而且这个称谓也是战斗多年之后才有的,因此“Muddy”这个词与1854年4月4日当天地面是干燥还是泥泞(“Muddy”)并无直接关系,更与魏德卯在战斗发生30多年后的描述是否准确这一问题无涉。
    其四,迄今为止,中国学界认为“泥城之战”这个中文名称是蒯世勋将英文名称“The Battle of Muddy Flat”直译所生。其实1854年4月4日这场战斗的中英文名称(“泥城  之 战”和“The Battle of Muddy Flat”)很可能都是后人根据战斗地点附近若干年后的中  英  文名  称  (“泥  城”和“Muddy Flat”)而 各 自 命 名 的(参见附表)。同时,“Flat”作为在英式英语中可以指“无障碍物的平地赛马场”,“Muddy Flat”很有可能就是战斗结束多年后形成的对1854年当时赛马场一带的称谓。有鉴于此,对“The Battle of Muddy Flat”的直译也许应该是“(泥泞的)赛马场之战”才更为贴切。
    
    (作者分别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