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族学学会的主要工作和学术活动 满都尔图先生在《中国民族学学会四年来的工作报告》[7]中讲道:1980年5月,在贵阳举行的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讨论会上成立中国民族学学会(原名民族学研究会)以来,已整整四年了。四年来,中国民族学学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及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学会广大会员的支持下,做了不少工作。 根据满都尔图先生的《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8]归纳总结,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族学学会遵照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学会工作要务实,不要逐名的指示精神,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举办民族学学术讨论会,推动民族学研究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族学学会共举办了三次学术讨论会:第一次会议以与民族学学科本身有关的问题为中心议题,于1980年10月在贵阳举行,参加会议者223人,收到论文及有关资料共174篇;第二次会议以民族学与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议题,1982年9月在西宁举行,参加会议者170人,收到论文共158篇;第三次会议以纪念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发表100周年及民族地区有关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为中心议题,参加者141人,收到论文共147篇。这三次会议参加者共534人次,收到的论文共497篇,其中已公开发表者将近200篇。可见,这三次讨论会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学,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二,主办刊物,为民族学界提供学术平台。 由中国民族学学会编的不定期辑刊已出七辑,共收入论文170余篇,170余万字,其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基础理论,我国少数民族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社会形态,婚姻家庭、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对我国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等等。此外,学会还编印不定期的内部刊物——《民族学通讯》,已出40期,40余万字,主要刊载学术动态和工作通讯。 第三,开展中外学术交流,促进我国民族学的发展。 在国内学术交流方面,除上述的召开学术讨论会、主办学术刊物外,学会还同三十多个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学术团体和杂志社建立学术联系,相互交换资料,互通情报。在与国外民族学界的学术交流方面,学会负责人秋浦、林耀华、马曜、谷苞、梁钊韬等同志多次接待国外有关学者,进行学术交流。1983年8月,我国第一次派出代表团参加第十一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受到各国代表的热烈欢迎和关注,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秋浦、副会长胡庆钧同志参加代表团,进行学术交流。 第四,举办民族学讲习班,培训民族学干部,普及民族学知识。 1983年9至12月间,中国民族学学会与中南民族学院联合主办了第一期民族学讲习班,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66名学员,他们由20个民族的专业和业余民族学工作者组成。在这次讨论会上,有将近20名第一期讲习班的学员提供论文或参加会议。通过实践,学界同仁一致认为举办民族学讲习班,是培养民族学干部队伍、普及民族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五,发展学会会员,发展壮大民族学工作者队伍。 1980年10月中国民族学学会会员不到300名,至1982年底增加到358名,截至1984年9月,会员总数达548名,比学会成立时增加将近一倍。在548名会员中,男会员475名,女会员73名。这些会员包括汉、蒙古、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锡伯、土、撒拉、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彝、纳西、白、傣、藏、苗、布依、侗、壮、瑶、水、黎、土家、畲等民族的成员。着眼于民族学知识的普及,发现和培养民族学专业人才,中国民族学学会吸收了一批业余民族学爱好者,他们中的大部分在民族工作部门或民族地区工作,或本人出身于少数民族。实践证明,邀请他们加入学会,参加学会的活动,对于普及民族学知识,提高民族工作干部的业务理论素质是有积极意义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