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秦汉简牍材料中,有一类文书因其特征突出、信息丰富,引得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这类文书,形式均为“历表”加“记事”,记事内容都以地方官吏公务活动的出行记录为主,兼及其他公私活动。现已公布的这类简牍约有十种[1],其中秦简共有两批四种,分别是沙市周家台“秦始皇三十四年历谱”(原定名)和岳麓书院藏秦简《二十七年质日》、《三十四年质日》、《三十五年私质日》。我们曾对周家台秦“质日”简做过初步的研究[2]。 由于传世文献的缺乏,出土文献尤其是迭出的秦简日益成为现阶段秦史研究的重心。交通地理是秦史和秦代地理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限于材料,研究成果相对薄弱。代表性研究主要有史念海关于战国交通道路的文章[3],以及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一书[4],都主要是在传世文献里爬梳战国和秦代的交通干线。但秦代交通的内容远不止此。 “质日”简记有大量的地名。其中的县级政区,大多能与《汉书·地理志》相对照;县下地名,则多前所未见。“质日”简地名的研究,不仅能促进县下基层行政单元的研究,而且能勾稽出小的交通线,以及细化交通干线上的点。正如周家台秦简的整理者所言,《三十四年质日》地名“对我们考察江汉地区的历史沿革,丰富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简文的出行记录大多较成系统,结合日干支的记录和地名的考证,基本能复原秦代地方官员外出办公的交通线。秦代“质日”简的出现,是深入而具体地研究秦代交通地理的一个良好契机和开端。 岳麓书院藏秦“质日”简(以下简称岳麓秦“质日”简)共有三篇,是2007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从香港文物市场购藏竹简的一部分。从与监府的关系和外出视事的行为来看,其主人大约为监察御史属员。外出活动集中在夏季三、四、五月。岳麓秦“质日”简,除整理者对地名做了简要注释[5],以及个别地名的研究外,地理方面的系统研究主要有蒋文、陈伟、李都都、辛德勇等人。蒋文《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理初探》解释了整理者未详释的部分地名,提出博望指汉博望县、关指方关,简文主人是取道中原前往咸阳的观点[6]。陈伟《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名小考》重点对“销”、“箬乡”、“丽”、“关”等有争议的地名进行考证,指出在宿“丽”之后二日所宿的“关”,应该是相去不远的武关,而不是宛城东面较远处的方关。返回的时候,经过商(今陕西丹凤县)、析,大致也是相同的路线[7]。李都都则依据简文行程和传世文献,参以今日之交通道里对三篇岳麓秦“质日”简涉及到的九处地名进行了考证,对复原秦代南郡交通线大有裨益[8]。此外,高一致对《岳麓书院藏秦简(壹)》做有集释[9]。辛德勇在讨论北大里程简册时顺带对部分地名作了讨论,并认为《三十五年质日》所记咸阳附近的地名均在渭河以南连通函谷关的东西干道上,“质日”主人是经函谷关西入咸阳[10]。但是简文涉及的部分古代地名过小,且多不见于史籍,考证难度很大。仍有较多疑难地名尚待解释。 本文将具体考察岳麓秦“质日”简的交通地理问题,由于《三十四年质日》涉及的交通路线不够系统,暂不予讨论。 二、《二十七年质日》 《二十七年质日》记录的行程,可以分成三次四段: 第一次行程:(四月11日)【江陵】夕行——(12日)宿沮阳——(13日)到介 1、江陵 据简文补,应为始发地。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 2、沮阳 整理者以此“沮阳”即南朝宋置之沮阳县,治所在今湖北保康县南[11]。 里耶秦简也有“沮阳”,简8-26+8-752:“丗二年□月壬辰,库武、佐横〼不更成(城)父安平囗徒、上造广武灶、簪褭鱼阳□。”[12]方勇认为不是“鱼”而是“且”字,读为“沮”,“沮阳”与岳麓秦简《二十七年质日》同[13]。另外,《汉书·地理志》上谷郡有“沮阳”,与岳麓“沮阳”应非一地。 包山楚简第181、125、164号简有“阳”,吴良宝认为疋、且通假,可从颜世铉观点读“疋阳”作“沮阳”,地望在古沮水即今湖北南漳、宜城一带[14]。南朝宋时荆州汶阳郡置有“沮阳”县[15],《水经·沮水注》云:“沮水东南流,径沮阳县东南”,杨守敬《疏》曰:“宋置县,属汶阳郡,齐、梁因,在今保康县南。”[16] 李都都赞同“沮阳”即包山简“疋阳”;但对其地望另有看法,认为“最能满足江陵起点200汉里以内、沮水之北两个条件的可能就是枝江县附近”[17]。其说可信。《水经·沮水注》:“(沮水)又东南流注于江,谓之沮口也。”杨守敬《疏》:“沮口当即今枝江县东北之江口。”[18]又,《水经·江水注》引盛弘之曰:“县旧治沮中,后移出百里洲,西去郡百六十里。”熊会贞《疏》:“《通鉴》晋元兴三年《注》,沿沮水上下为沮中。《沮水经》,沮水东南过枝江县东南,入于江。此县旧治沮中之证。”[19]《读史方舆纪要》曰:“沮水,在(枝江)县东北。自当阳县南流入县界,又南入于江,谓之沮口。”[20]光绪《荆州府志》卷3《山川》引乾隆二十年《荆州府志》亦谓沮口“在江陵县西”[21]。 岳麓秦简所见“沮阳”的地望以“沮口”,即今枝江县附近为宜。 3、介 整理者以“介”为地名,地望不详[22]。 界与介相通,文献多有例证,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索隐》:“介音界,言楚以江淮为界。”[23]李都都指出“到介”具体指到南郡西边边界,其地应在今宜都附近,以秦县而言,属夷道[24]。“介”指南郡边界颇有见地,但具体是到夷道或是夷陵,仍可商榷。 这条线路是从南郡治所江陵往西去的线路,从今荆州城区到宜昌枝江市再到宜昌夷陵区(或宜都市),大致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当然也不排除走今318国道的可能性。并未记载返回路线,或走原路。 第二次行程涉及往返: (四月29日)起江陵——(30日)宿阴娶——(五月1日)宿户灶——(2日)宿卢谿——(5日)宿下隽——(6日)到州陵 (9日)起【州陵】归——(10日)宿武强——(12日)宿□亭——(13日)宿县内;(14日)波,留——(15日)宿□□——(16日)宿杨口 4、阴娶 整理者未详释。今按:“娶”或为“聚”。取、娶、聚,音形相近可通[25]。《水经·淮水注》有地名“禹聚”,朱中尉《水经注笺》讹误为“禹娶”[26]。聚是乡以下的地理单元。《史记·商君列传》记商鞅变法之时,“集小(都)乡邑聚为县”[27]。 春秋时期有地名“下阴”,在今湖北西北。战国楚阴县、阴封君并存,包山简“阴侯”(简51、132、133)为楚于阴地所封的君侯;“阴人”(简131-139、162)指阴县之人。两地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地望在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丹江口市东南的汉水中游东岸[28]。即汉代阴县所在。“阴娶”有可能是楚灭阴后移民的产物。辛德勇认为阴聚即北大里程简之阴城,其地应在长江以南接近江岸的地方[29]。从简文整体行程来看,“阴娶”约在今荆州市东南的长江边上。 5、户灶 整理者未详释。从简文行程看,其地或在今湖北石首附近。其详待考。 6、庐溪 整理者:地名,今湖南境内有泸溪县,但从竹简上行程看,不大可能是今湖南泸溪,其具体地望不详。今按:其地亦见《岳麓书院藏秦简(叁)》[30]。李都都从行程及江陵至下隽之间的地理环境出发,认为庐溪在“今湖南华容县东北、湖北石首东南30公里处的一片山岭,名为桃花山,此山至今流溪飞泉时时而在”[31]。其说或是。 7、下隽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简457有“下隽”;《汉书·地理志》长沙国“下隽”县,莽曰闰隽。何慕认为“下隽”“可能为秦始置之县”[32];凡国栋认为“下隽”为秦南郡领县[33]。 “下隽”地望,主要有“通城说”、“岳阳说”、“辰州说”三种观点,以“通城说”最为流行,《中国历史地图集》采用之。《读史方舆纪要》将其定在岳阳附近,并对辰州沅陵县之说进行批驳。李都都认为根据简文行程来看,岳阳说更为可取。岳阳濒临长江,走长江水道至洪湖是比较可行的方式[34]。 今按:里耶秦简8-1578记有“隽”,校释未作解释。秦代陶文亦有“隽亭”[35],从“美亭”、“陕亭”、“栎亭”、“丽亭”等出土“亭”陶文来看,“隽”或也为秦县,与“下隽”有别。李都都提到南朝梁代曾在今通城县西下隽附近置上隽郡。我们推测,在秦代,“隽”可能位于隽水(今陆水),即今通城附近;而“下隽”在今湖南岳阳。 8、州陵 陈伟先生认为州陵在秦代为南郡属县[36]。其地当在今湖北洪湖东北。 9、武强 整理者:地名,南朝梁置县,治今湖南武冈,但从简上的行程看,其地望也不应是湖南武冈[37]。今按:从简文行程看,其地或在今湖北洪湖北、武汉南。 10、县内 整理者:官府所在地,此处当指具体县廷之府舍[38]。今按:从秦代南郡属县及行程来看,此县或指沙羡县。地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西南。 11、杨口 高一致认为:《廿七年质日》四、五月的旅程记录中地名多处残损,未残损地名也有地望不详者。但从确知的地名可以看出,这一旅程主要集中在湖北中部和东南部。以为“杨口”当指“扬口”,即今湖北天门西南附近[39]。 今按:《汉书·地理志》南郡“临沮”县条下,班固自注:“《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阳水,阳水入沔,行六百里。”[40]《水经·沔水注》有杨水入沔谓之杨口。鲁西奇、潘晟认为:“竟陵城……当在今荆门东南境。若然,则杨(阳)水入沔之口(杨口)当在今沙洋附近。”[41]北大秦简(04-058):凡江陵到阳口百九十四里(约81公里)[42]。由此可见,简文“杨口”或即阳口,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 此次出行主要目的地大约是州陵,停留几日后返回。从阳口来看,返回时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线。两段行程皆在江汉平原,往程似较周家台秦简《三十四质日》路线更偏南,沿江下行;返程则偏北,溯汉西行入杨水回江陵。(参“岳麓秦简《二十七年质日》出行示意图”) 而且我们发现,《二十七年质日》的前两次出行可与《水经》对读。第一次出行路线与《水经·江水篇》所记夷陵至江陵段颇合:“又东出江关,入南郡界,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又东过秭归县之南,又东过夷陵县南,又东南过夷道县北,夷水从佷山县南,东北注之。又东过枝江县南,沮水从北来注之。又南过江陵县南。”第二次出行路线与《水经·江水篇》所记江陵至沙羡段路线相符:“又东至华容县西,夏水出焉。又东南当华容县南,涌水出焉。又东南,油水从东南来注之。又东至长沙下隽县北,澧水、沅水、资水合,东流注之。湘水从南来注之。又东北至江夏沙羡县西北,沔水从北来注之。”[43] 第三次行程:(九月21日)之鄢具事——(22日)之起室 12、鄢 今湖北宜城南。简文未记载到鄢的路程,可从里耶秦简里程牍J1⒃52中看到:“鄢到销百八十四里;销到江陵二百卌六里”,途经“当阳”、“销”等地。亦可参看《三十五年私质日》交通“荆襄驿道”段。 13、起室 整理者将其视为地名,未详释[44]。今按:《左传·庄公十九年》:“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踖陵。还,及湫,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诸夕室,亦自杀,而葬于絰皇。”杜《注》:“夕室,地名。为楚文王的葬地。沈钦韩《补注》、章炳麟《左传读》均谓夕室犹言柩台,盖楚国君主冢墓所在之称。”[45]从简文行程看,起室或在今宜城北、襄阳南。 三、《三十五年私质日》 《三十五年私质日》的主体部分是简文主人从南郡江陵去都城咸阳办公的出行记录,行程大致可分为往返路程: 前往关中行程:(三月24—27日)治销——(28日)去南归【江陵】——(29日)宿□□,留——(四月1)宿当阳——(2日)宿销——(3日)宿箬乡——(6日)宿邓——(8日)宿临沃邮——(9日)宿杏乡——(10日)宿丽——(11日)宿广邮——(12日)宿关——(14日)宿博望乡——(15日)宿康口邮——(16日)宿高平乡——(17日)宿戏——(18日—21日)宿咸阳;治。 返回行程:(四月27日)归,宿丽邑——(28日)宿戏,(29日)留——(30日)宿郑——(五月3日)宿商街邮——(5日)宿□□邮——(6日)宿鄾乡——(7日)宿日土邮——(8—10日)宿析,治——(14日)宿环望。 1、销 史籍无载。其地望曾有多位学者撰文讨论,周振鹤指出销在今湖北荆门以北之石桥驿与南桥之间[46];王焕林认为是钟祥境内的“湫”[47];晏昌贵认为销县位于今湖北天门市[48];黄锡全认为“销”可能读为“郊”,即楚国的“郊郢”,在今湖北钟祥[49]。蒋文《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理初探》和陈伟《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名小考》分别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新出简牍资料支持了周振鹤的观点[50]。王啄玺综合讨论了以上说法,从交通的陆路性质、古今距离对照以及考古资料,推断荆门子陵岗遗址或是秦、汉销县故址[51]。其说理据充分,可从。 2、当阳 在今湖北荆门西南。 3、箬乡 整理者漏释其地望。《河堤简》也有“箬乡”[52]。陈伟:箬,疑当读为“鄀”或“若”。箬乡,当与古鄀国、楚鄀都故城有关,据唐宋史志记载,约在今钟祥市西北胡集镇南的丽阳村一带[53]。当是。 4、邓 今湖北襄阳北。 5、临沃?邮 整理者未详释。 沃字作形。里耶秦简8-879有字。整理者未释,简文作:“冗佐上造芒安□□”。《校释》:“芒,县名。《汉书·地理志》属沛郡,治所在今河南永城县北。安□,应是里名。”[54] 从简文里程看,此地当临湍水,字或与“湍”同。《读史方舆纪要》载“新城县”西魏时曾改名有“临湍县”,治所为“临湍聚”[55]。唐代置有“临湍驿”,简文“临沃?邮”或在附近。 6、杏乡 整理者未详释。蒋文以为杏乡可能即文献之杏聚。杏聚汉代属南阳郡复阳县,在今豫鄂边区,桐柏山南麓[56]。今按:据简文行程,蒋说过远。其地当在今新野和内乡之间。《读史方舆纪要》镇平县“潦河”条引《志》云:“源出南阳县之马峙坪,西流经县西北五十里之杏花山,又南流至新野县界入于淯河矣。”[57]杏乡或在杏花山附近。 7、丽、丽邑 丽,整理者说:“县名,即郦县,秦置,治今河南南阳西北。”整理者大致根据谭图而定,此为北郦。陈伟指出秦汉郦县在南郦,南郦在湍水之上,宛城之西,接近析县、武关;并引《史记·樊哙列传》“破南阳守齮于阳城。东攻宛城,先登。西至郦……,攻武关,至霸上……”为证。[58]其说是也。地在邓州新城县西北四十里。 返程之“丽邑”,与南阳郦县有别。此丽邑当在骊山附近,此时或因修秦始皇陵墓聚而成邑,汉代的陵邑类似于此。《史记·秦始皇本纪》:“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59]唐代于此设有昌亭驿。 8、广(廣)邮 “广”字原缺释,蒋文以为当释为“广”。广(廣)邮,或即黄邮。在今新野东北。《续汉书·郡国志》:“新野,有东乡,故新都。有黄邮聚。”[60]高一致认为:蒋文所指“黄邮”似与《水经注》同。然而南阳郡与南郡属于秦官吏行程往返密切之地,在相同时期内,出现两个同名“黄邮”,值得注意[61]。我们已经指出,周家台秦简《三十四年质日》之“黄邮”在江陵和竟陵之间,即今荆州市沙市区东[62],显然不是《水经注》所载之“黄邮”,也与本处“广邮”无涉。 岳麓秦简“广(黄)邮”当指西黄,与黄水有关。《汉书·地理志》弘农郡析县,“黄水出黄谷,鞠水出析谷,俱东至郦入湍水。莽曰君亭。”[63]但是,《水经·丹水注》有另外的说法:“黄水出北予山黄谷,南迳丹水县,南注于丹水”。黄、淇古音近义通,此黄水当即今之淇水[64]。从简文来看,广(黄)邮在古黄水一线,以今淇水当之更为可信。 另外,《二年律令·行书律》记载:“一邮十二室。长安广邮廿四室,敬(警)事邮十八室。”(简265)“广邮”即“大邮”,属于一种相对普遍的建置,具体到该地则是丽县和关之间的重要邮驿机构。 9、关 整理者:疑指武关,秦置,在今陕西商洛西南丹江北岸。蒋文怀疑此关指方关,春秋时楚国之方城域内的缯关,其地位于今河南方城县[65]。陈伟认为关指距南郦不远的武关,非宛城东面较远的方关[66]。从简文所记行程看,陈说当是。武关在今陕西丹凤县武关镇,是秦汉时期南阳盆地入关中最重要的关隘。 10、博望乡 整理者未详释。蒋文以为即汉南阳郡犨县之博望乡,在叶县西北,鲁阳东南[67]。刘新民认为蒋说地望可疑,“壬申”宿“博望”,“丙子”宿“咸阳”,中间四天的路程,“南阳”离“咸阳”太远了[68]。 秦代有博望县,秦封泥见“博望之印”[69],当为《汉书·地理志》南阳郡之博望县。博望为美名,广博观望之义。秦汉时期多见“博望”地名。北大秦简有“博望亭”(04-066),属秦南郡[70]。尹湾汉简有“博望置”,属汉东海郡。汉武帝置有“博望苑”,在长安。张骞被封为“博望侯”,在汉中。肩水金关汉简有“南阳博望邑”及“博望隧”。简文博望当在今陕西商洛市附近,或靠近峣关。 11、康口邮 整理者未详释。蒋文:“口”一般是表示湖泊出口或河流下游的地名用字,“唐河”流经南阳郡,颇疑“康”读为“唐”,康口邮可能就位于唐河下游。另“康口”也有可能即“唐”的分书[71]。 李都都从简文行程出发,指出康口邮位于唐河下游明显太远,说法不确;认为“康”、“唐”相通,康口邮在旧咸宁县唐村,即今西安市区附近[72]。此说近之。 12、高平乡 整理者未详释。李都都从碑刻墓志资料勾稽出唐“万年县高平乡”,认为即简文所记之地。在今陕西西安市区[73]。从简文行程看,其地应在今陕西蓝田县西。 13、戏 今陕西潼关东北戏水西岸。 14、咸阳 秦都城,今咸阳市东。 15、郑 今陕西华县。 16、商街邮 整理者未详释。蒋文认为:含“街”的地名有“五街”、“允街”、“乐街”、“灊街”等,商街或许与丹水畔的“商”地或南阳郡的“商密乡”有关[74]。 李都都进一步指出:汉代文献里“街应指城市里面的大路”,且经常置邮,故称街邮,“商街邮自然是指‘商’这一地方的街邮了”,“商街邮不可能远在南阳的商密乡,在丹凤之商的可能性比较大。”[75]其说可信。 17、鄾乡 “鄾乡”,首字残损,整理者未释。复旦读书会补释“鄾”,认为其地在今湖北襄阳附近[76]。蒋文:“鄾乡”,地望应该在邓东南,属南阳郡[77]。从行程看,邓州“鄾乡”偏南,此地当在“析”西或北,近武关。 18、日土邮 整理者未详释。蒋文:“日土”有可能是“圼(涅)”的分书[78]。然北大秦简有“白土乡”,简文云:“武庾到雉白土乡五十三里”(04-210)、“白土乡到雉二十四里”(04-209)[79]。汉南阳郡有雉县,在今河南南召县东南。“日土邮”与此“日土乡”或非一地,其地在“鄾乡”、“析”之间,当在河南西峡县西。 19、析 今河南西峡县。 20、环望 其地未详。 《三十五年私质日》墓主人作为南郡江陵属吏,从江陵到销,从销到武关,从武关到秦都咸阳;返回所经,大致也是相同的路线,只不过留宿地略有不同而已[80]。这条沟通江汉平原、南阳盆地和关中地区的交通要道,习称“武关道”或“南郡南阳道”[81]。此道至迟在春秋时即已通行,战国时期修筑了武关[82]。战国末期是秦楚之间的交通孔道,争夺激烈,《史记·楚世家》载:“顷襄王横元年,秦要怀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83]秦楚丹阳之战(或称“丹淅之战”)即发生在这条交通道路上,此战为秦楚攻守的关键之役,自此之后,楚势渐衰。秦之攻楚,历来有二途,一条自峡江出巴蜀,一条即走武关道。 秦统一后,秦始皇巡行东方,也多走此道,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始皇还……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上自南郡由武关归。”[84]秦末农民战争,刘邦先项羽入关中,亦走此道。《史记·曹相國世家》载:“从南攻犨,与南阳守齮战阳城郭东,陷陈,取宛,虏齮,尽定南阳郡。从西攻武关、峣关,取之。前攻秦军蓝田南,又夜击其北,秦军大破,遂至咸阳,灭秦。”[85]《史记·樊哙列传》亦记:“南攻秦军于犨。破南阳守齮于阳城东。攻宛城,先登。西至郦……攻武关,至霸上。”[86]所述地点与路线尚可与简文对证。降至唐代,此道作为沟通江淮与关中的重要未曾稍减,随着南方经济的兴起,巴蜀商人北上东进,亦多汇聚荆襄,从而形成所谓“大堤艳曲”,为一时胜观[87]。唐末以后,随着帝国的政治中心移出关,作为联系关中与江淮纽带的武关道,地位有所降低。明清时期,随着流民大举入山,秦巴山地得以开发,武关道再度兴盛。迭至今日,此线为207国道和312国道所经,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功能。(参“岳麓秦简《三十五年私质日》出行示意图”) 四、简短的结语 “质日”简是秦代交通地理研究的重要材料,有裨于增进学界对秦代交通的认识深度,并能与传世的《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和出土的《鄂君启节》等历史地理文本相对照或衔接。它与“道路里程类”简牍在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秦代交通地理研究的主要推动力。 “质日”简是一种前所未见的新形式,简文中记载的地名,多与“质日”简主人出行性质有关,是秦时官吏出差公干临时住宿的记录。这些住宿地点,既有县乡之地,亦有关邮之所,一些小地名,更是前所未闻。通过对地名的考证,我们发现这些官吏的出行线路大多与后来乃至今日的交通线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秦代的官吏们,执行着帝国的公务,来往奔波于交通之途,有效地维护着帝国的日常运转。从这些交通路线所涉及的众多乡邮乃至更小的地名看,秦帝国的行政政令,延伸到帝国的每个角度,发挥着行政效能。 刊载于《历史地理》第3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感谢作者授权发布! [1]陈伟:《岳麓书院秦简“质日”初步研究》,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12年11月17日。 [2]郭涛:《周家台三十号秦墓竹简“秦始皇三十四年”质日释地》,《历史地理》第2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42-248页。我们发现,新近公布的里耶秦简中也有一篇质日,这篇质日与迁陵县公文档案一起出土,对研究质日的类别和性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郭涛:《<里耶秦简博物馆藏第九层简牍释文校释>初读》,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13年12月28日。 [3]史念海:《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1期,收入《河山集》七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壹)》,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6]蒋文:《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理初探》,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2011年4月5日。 [7]陈伟:《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名小考》,《历史地理》第2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42-445页。 [8]李都都:《岳麓秦简<质日>释地九则》,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组编《楚学论丛》第2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77页。 [9]高一致:《<岳麓书院藏秦简(壹)>集释》,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0]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辑,中西书局2013年版,第226页。 [11]《岳麓书院藏秦简(壹)》,第51页。 [12]陈伟主编,何有祖、鲁家亮、凡国栋撰著:《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5页。 [13]方勇:《读<里耶秦简(壹)>札记(二)》,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12年5月11日。 [14]吴良宝:《战国楚简地名辑证》,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6-227页。 [1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部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34-35页。 [16](清)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696页。 [17]李都都:《岳麓秦简<质日>释地九则》,第67-68页。 [18]《水经注疏》,第2701页。 [19]《水经注疏》,第2854-2855页。 [20]《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八,湖广四,贺次君、施和金点校,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677页。 [21]光绪《荆州府志》(校勘本),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22]《岳麓书院藏秦简(壹)》,第51页。 [23]《史记》卷一四《十二诸侯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09、511页。 [24]李都都:《岳麓秦简<质日>释地九则》,第68-69页。 [25]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汇典》,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361-362页。 [26]《水经注疏》,第1532页。 [27]《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第2232页。 [28]郑威:《楚国封君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89-91页。 [29]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辑,第225页。 [30]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叁)》“多小未能与谋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1页。整理者注言:已见于《二十七年质日》简32,作卢谿,似系楚乃至秦县名。不见于《汉书·地理志》,据《二十七年质日》简记载推测,治所应在洞庭湖附近,或许在今湖南岳阳一带。第143页。 [31]李都都:《岳麓秦简<质日>释地九则》,第69页。 [32]何慕:《秦代政区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11页。 [33]凡国栋:《秦郡新探——以出土文献为主要切入点》,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62-163页。 [34]李都都:《岳麓秦简<质日>释地九则》,第69-72页。 [35]袁仲一:《秦陶文新编》,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86、87页。 [36]陈伟:《“江胡”与“州陵”——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两个地名初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1期。 [37]《岳麓书院藏秦简(壹)》,第60页。 [38]《岳麓书院藏秦简(壹)》,第61页。 [39]高一致:《<岳麓书院藏秦简(壹)>集释》,第9页。 [40]《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66页。然《水经·沮水注》载沮、漳二水入江,与班志异。 [41]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42]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辑,中西书局2013年版,第213页。 [43]《水经注疏》,第2827-2904页。 [44]或云“起”为人名。白胡芝:《岳麓秦简<廿七年质日>“起室”或非地名》,简帛网(http://www.bsm.org.cn/),简帛论坛之简帛研读,2014年1月5日。 [45]引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1页。 [46]周振鹤:《秦代汉初的销县——里耶秦简小识之一》,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2003年12月1日。 [47]王焕林:《里耶秦简释地》,《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收入氏著《里耶秦简校诂》,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217页。 [48]晏昌贵:《张家山汉简释地六则》,《江汉考古》2005年第2期;收入氏著《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19-321页。 [49]黄锡全:《湘西里耶地理木牍补议》,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07年1月27日。 [50]蒋文:《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理初探》。陈伟:《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名小考》,第442-443页。 [51]王啄玺:《秦汉销县小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第3期。 [52]彭浩:《<河堤简>校读》,《考古》2005年第11期。 [53]陈伟:《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名小考》,第443-444页。 [54]《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第241页。 [55]《读史方舆纪要》卷五一,河南六,第2416页。 [56]蒋文:《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理初探》。 [57]《读史方舆纪要》卷五一,河南六,第2406页。 [58]陈伟:《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名小考》,第444-445页。 [59]《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65页。 [60]蒋文:《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理初探》。 [61]高一致:《岳麓书院藏秦简(壹)》,第21页。 [62]郭涛:《周家台三十号秦墓竹简“秦始皇三十四年”质日释地》,第247页。 [63]《汉书》卷二八《地理志》,第1549页。 [64]详参徐少华:《<水经注·丹水篇>错简考订——兼论古析县、丹水县的地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4期;收入氏著《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探研》,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06页。 [65]蒋文:《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理初探》。 [66]陈伟:《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名小考》,第444-445页。 [67]蒋文:《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理初探》。 [68]参看《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理初探》2011年4月16日学者评论。 [69]周晓陆等:《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70]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第240页。 [71]蒋文:《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理初探》。 [72]李都都:《岳麓秦简<质日>释地九则》,第75页。 [73]李都都:《岳麓秦简<质日>释地九则》,第75-76页。 [74]蒋文:《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理初探》。 [75]李都都:《岳麓秦简<质日>释地九则》,第76页。 [76]复旦读书会:《读〈岳麓书院藏秦简(壹)〉》,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2011年2月28日。 [77]蒋文:《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理初探》。 [78]蒋文:《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理初探》。 [79]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第261页。在辛氏原稿中,“武庾”作“武库”,“白土乡”作“日土乡”。 [80]陈伟:《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小考》,第445页。 [81]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第25页。 [82]史念海:《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 [83]《史记》卷四〇《楚世家》,第1729页。 [84]《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48页。 [85]《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第2023页。 [86]《史记》卷九五《樊郦滕灌列传》,第2652页。 [87]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三卷《秦岭仇池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1985年,第637-667页;第四卷《山剑滇黔区》,第1039-107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