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属于近代地理学的一部分,在不同国家。历史地理学出现的方式和背景是不相同的,其过程只能依靠有兴趣的学者去耐心解析。 在中国古代学术谱系中,舆地之学自成体系,沿革地理属于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它主要记录、整理有关疆域、政区、水系、地理知识方面的事实和资料。并于适当之处略加解释,属于东方传统文化知识和学问。 进入明清时期,在接触西方近代知识之后,舆地之学这类学问,在经世致用理念的影响下,曾经贯之以“史地之学”的名称。进入20世纪,经过数次西方历史地理概念、思想的引入。国内逐渐奠定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知识体系。 初现“历史地理"术语 日本接触西方文化,相对于中国来说,虽然时间上晚,实际效果却很明显。日本明治维新后的近代化过程,包含了对于西方近代学制的学习和引入内容。由于“同文近壤”的原因,清廷上下有“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之说,至20世纪初,借鉴日本近代学制来改造国内的传统教育方式,成为一件紧迫事项。 1904年1月13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学部官员张百熙、荣庆、张之洞覆奏重订学堂章程(习称《奏定学堂章程》或“癸卯学制”),同日得到清廷批准,并宣布随即推行。这份《奏定学堂章程》中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一册,在讲到文学科大学的中国史学科目时,有“中国历代地理沿革略”和“中外今地理”两门主课,对其内容及“学书讲习法”有如下讲解: 历史地理沿革略(宜择善本讲习)。中外令地理(曰今地理者,所以别于沿革地理及历史地理也。现在中国今地理、外国今地理,外国人皆著有成书,名目不一,中国人亦有新译本,宜择译合于教法者讲授)。 时在1904年初,在官方颁发的文件中,对地理学不仅有了清楚的古今之别,而且还区分开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1904年前后的中国文化界,问世的相关著作,如杨守敬的《禹贡本义》(1906)、龙学泰的《历代舆地沿革表》(1907)等,尚无上述新鲜概念。据有关路径考察。这是“历史地理”术语第一次见诸于中文文献,明显是近代学制引入的一项结果。 侯仁之引人西方历史地理学思想 “历史地理”术语虽然传人中国,实际上还没有在学者那里经常使用。通过对1934—1937年禹贡学会主办的《禹贡》半月刊发表文章的考察,也只能说“历史地理”一词在半月刊中并不常用。若与l899年创刊的日本《历史地理》相比,《禹贡》半月刊未能开展有关历史地理研究的范畴、资料、方法、名称等问题的讨论,是至为明显的。 作为禹贡学会成员之一的侯仁之先生,于1932年进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36年毕业留校,l946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师从达比(Henry Clifford Darbv)教授,专攻历史地理学。1949年以《北平的历史地理》英文稿获得博士学位,9月27目归国。 侯仁之留学期间,曾寄稿天津《益世报》,介绍他在海外所了解的历史地理学思想。归国次年,针对l950年春季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历史学选修科目,发表了有名的《“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该文阐明“必须是从根本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上把这门课程彻底改造过来”的看法,这个立场转变,实际上就是从“历史”的立场转变到“地理”的立场上。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评论是:“其内容不以历代疆域的消长与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为主,而以不同时代地理环境的变迁为主:”文章强调做这样工作的人,需要受到地理学、历史学两种训练,即“他的工作是属于地理范围的,但是他主要的材料却是从历史上得来的”。侯仁之的看法是,对过去时代所做的地理复原工作,就是“历史地理”的研究。 从本质上看,侯仁之对于西方历史地理学思想的引入工作。仍然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潮流中的一项内容,其性质是重要而深刻的。故此,北京大学原地理系杨吾扬教授曾评论说:“把古代沿革地理改造更新为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并将其纳入近代地理学体系的首倡者,是北京大学的侯仁之。”侯先生独特的求学和留学经历,是造就这一成就的一个关键。 苏联学者奠定历史地理学分支基础 五六十年代的中苏友好交往时期,苏联地质地理学对于中国的影响至大至巨。1951年10月,苏联历史地理学界权威 B,K,雅尊斯基的论文《马克思主义历史地理的目的和任务》,经翻译在我国《地理知识》第2卷第l0期发表。该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着重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史,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地理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政治地理四个部分。当时中国学者的认识,还多停留在“历史地理”一词上,将“历史地理”做出这样多的分支学科的划分,当然是极具启发意义,很让人开眼界的。到l958年。中国学者不仅提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经济地理两大分类。还提出在广义的历史经济地理之下,包括历史人口地理、历史政治地理、城市历史地理的看法。时至今日,国内学者有关历史地理学分支学科的看法,更是越来越丰富了。 历史地理学转向地理学 1961年11月28日,中国地理学会利用在上海召开年会的工作时机,召开了一次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宣布成立历史地理的学术团体——中国地理学会之下的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从那时起,凡在学术研究正常的情况下。国内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工作,都在这个学会的主持领导之下进行。 1962年,侯仁之又发表《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明确指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人把历史地理学仅仅看做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性学科,这是地理学家所不同意的。在随后的时间里。其他学者的表述虽然各有其侧重,但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首先判断为属于地理学,则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或共识。这次学科转向,是将过去归属历史学的历史地理学,在学科性质认识上转为属于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在中国的延展 如今,历史地理学传人中国已上百年,但是,真正有效的学术研究,还不到50年。由于学界前辈及同仁的努力,中国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主要研究力量分布在多所高等院校,在近代科学传入同中国传统学术结合方面,也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道路。 就学科发展的特点和使命而言,还需要找回历史地理学的另一半——对历史学的责任和义务(过去强调历史地理学的地理学价值时。对这一点忽略和轻视了)。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不同时代地理环境的变迁,还需要利用这样的研究结果,探索社会历史发展同地理环境的关系,以真实地再现人类时空发展的全景。 具有地理学专长的学者,在历史地理学界工作有其具体困难,如文献性的历史资料不易处理等,有些人已中途易辙。因之,需要对这样的学者予以特别的支持和扶植,使之担当起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半壁江山——历史自然地理或环境变迁研究的任务。 作者:侯甬坚,原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25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