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婕 (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福建省妈祖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发表于《形象史学》2017上半年) 千百年来,经过人们的集体记忆与塑造,妈祖从一普通民女嬗变为天后圣母,从其神格嬗变、提升的历史过程来看,妈祖已成为集中华传统美德为一身的代表,妈祖文化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为了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与意义,需要我们对妈祖神格嬗变的历史线索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继承与弘扬妈祖文化。 一 大致而言,自宋以降,妈祖受到宋、元、明、清皇帝的三十多次褒封,从“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后”,并列入“春秋致祭”的国家祭典。 (一)宋代:妈祖从民女到“夫人”、“妃” 有宋一代,官方对于民间信仰采取“禁与疏”的政策,一方面对民间“淫祠”泛滥的势头严厉打击,另一方面又“扶祀百神”,对较有影响的“淫祠”以赐封的方式纳入官方的管制范围。妈祖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实例。妈祖在宋代先后被赐封达十三次之多。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因出使高丽途中受到妈祖护佑而平安得返的给事中路允迪的奏请,圣墩妈祖庙被赐“顺济庙”庙额,意味着妈祖庙从民间的“淫祠”华丽转身,成为朝廷认可的庙宇。此后妈祖屡获封赐,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封“灵惠夫人”;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封“灵惠昭应夫人”。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封“灵惠昭应崇福夫人”;孝宗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封“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封“灵惠妃”。妈祖由夫人晋升为妃是神格的一次极大提升,此后皆循例封“妃”。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封“灵惠助顺妃”;宁宗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封“存灵惠助顺显卫妃”;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封“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理宗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封“存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理宗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封“灵惠助顺嘉应慈济妃”;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封“灵惠嘉应协正善庆妃”;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封“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 (二)元代:妈祖从“妃”到“天妃” 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元朝对妈祖总共褒封五次,平均每20年一次,妈祖的地位也从人间神祇跃升为天上尊神(天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封为“护国明著天妃”,据现有资料来看,这是妈祖第一次被进爵“天妃”,并予以“护国”的神圣职能。成宗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又进封为“护国庇民明著天妃”,又赋予其教化的政治功能。仁宗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封“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封“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顺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封“护国辅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元代之所以给妈祖屡上尊号,与当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海运有直接的关系。历朝历代,“天下至计,莫于食”,同样,对以漕粮为生命线的元朝来说,对于海上守护神――妈祖,更是尊奉有加,累次加封,并于沿岸主要港口皆建有天妃庙,祷祭以求海运顺利。诚如元人王敬方《褒封水仙记》中所说:“国家漕运,为事最重,故南海诸神,有功于漕运者皆得祀。惟天妃功大号尊,在祀最重。”可以说在元朝,妈祖信仰与国家的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至今在大陆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的有天津的天后宫遗址、泉州的沙格灵慈宫等多处。 (三)明代:妈祖信仰传播至东南亚 明朝是宋代以来对妈祖褒封最少的朝代,仅有三次。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封妈祖为“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成祖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安定慈惠天妃”。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应与朱元璋对百神封号的态度有关。他认为神的英灵不是国家封号所能彰显的,故下令去掉前代所封名号,还其原本名称。开国帝王对诸神的态度如此,后继帝王自然也要遵循其祖训。此外,太祖朱元璋倡导“三教”并立,和谐发展。他所作的《三教论》,认为“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以此为三教并立提供依据。明太祖坚持以儒为主、以佛道为辅的策略,认为佛道二教可以阴翊王化,暗助天纲。道教投其所好,把宋、元时期历代皇帝尊崇的妈祖纳入神仙体系中去,《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便在这一时期出现,标志着妈祖正式进入道教系统,与之相应的谱系也大体建立起来了。 明代对妈祖勅封的次数虽然最少,但不等于明代皇帝不重视妈祖的影响与作用,如明成祖朱棣曾亲撰《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这自然与郑和七下西洋有关。1934至1938年任福建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兼长乐县长的王伯秋曾在《明郑和天妃灵应碑亭记》中写道:“往读《明史》至郑和奉使西洋,未尝不叹和之伟绩。拥无训练之舟师,航未探测之海洋,虽以成祖命踪迹建文,迫不得已,然卒能远致南洋历三十余国,相率而朝贡于明。和之功与张骞、班超抗矣。”1992年建设福州机场时,在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漳港街道仙岐村的显应宫发现了埋藏地下数百年之久的彩塑组群,其中最为引人注目是“显应宫”地宫前殿中左右侧分别供奉妈祖与郑和群塑,这种同殿祀奉的规制为当前国内惟一所见。 各地方志中,明代所建妈祖庙数目也远比宋元两朝为多,明代所留下的妈祖神迹也很多,在妈祖的传说与故事中,有药救吕德等,其中以妈祖与郑和的故事更为引人入胜,如在马六甲等地有与郑和七下西洋相关的天妃庙。 (四)清代:妈祖神格从天妃到天后的定位 有清一代对妈祖的敕封多达16次。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晋封妈祖天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加“诚感咸孚”;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加“显神赞顺”;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加“垂慈笃祜”;,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加“安澜利运”,;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加“泽覃海宇”;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加“恬波宣惠”;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加“导流衍庆”;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加“靖洋锡址”;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加“恩周德溥”,同年,复加“卫漕保泰”;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加“振武绥疆”;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加“嘉佑”;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加“敷仁”。 在清朝廷对妈祖的历次勅封中,有不少是因战事需要所致。如康熙十九年,因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攻厦大捷而加封妈祖。康熙二十二年又因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攻占澎湖而晋封妈祖为“天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为鼓舞士气而加封妈祖“振武绥疆”。 二 近年来随着对妈祖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充分认识到妈祖是东方海洋文化的代表,妈祖文化包含着仁爱、正义、勇敢、和平、包容、共赢的精神元素。人们称妈祖是 “海峡和平女神”、 “世界和平女神 ”,体现了人们追求真善美与和平的强烈愿望,诠释了妈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象征。 妈祖文化源于海洋,兴于海洋。深入研究妈祖文化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意义与作用,对于构建我国的海洋文明具有一定的意义。为此,便需要有学科建构的视野与眼光,需要系统性整理妈祖文献,加强对妈祖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丰富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载体;加强对妈祖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等遗产项目的收集;加强与国外学者合作,收集流散在国外的妈祖文化资料,共同打造世界性、开放性、共享性的妈祖文化资料库。 本文认为,妈祖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二重结构特点,既有历代知识阶层的广泛参与而形成的精英文化,累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信仰、民俗、建筑、文学艺术、民俗体育、军事、外交、航海、商贸、移民等众多的领域;又有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诸如各类传说故事、民间工艺雕塑等等。无论是作为精英文化或是民间文化的妈祖文化其内容广博,数量极多,要充分挖掘妈祖文化的内涵,挖掘妈祖文化中的农耕文明、海洋文明的元素,从中国文化的精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推动妈祖文化研究,从理论层面、学科层面来建构新时代的妈祖文化和妈祖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