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借力融媒体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一些研究表明,大多年轻人远离主流媒体,信息大都从网上获取,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因而,治理者要尽快掌握这个舆论场的主动权,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17]]在社会需求、政府推动的背景下,互联网、移动终端逐步沉入基层,不断普及,县域用户成为最大的增量群体,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可以构建起主流媒体自主可控的新型治国理政互联网传播平台,通过各种类型的融媒体作品,引领各个年龄段、不同地区的民族理解和民族团结意识,不断提高蕴含民族团结进步内容的传播效能。 (一)顺势而为,结合县域融媒体建设,为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优质硬件 县级融媒体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其首要职能应定位在舆论引导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学习时强调,“扩大主流价值形象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并指出“使主流媒体具有更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政府要充分利用权威的平台品牌和技术优势,打造更具有权威性和信服力的媒体品牌,推进包括民族政策在内的国家政策的贯彻实行。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领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18]]充分整合新媒体,加强基层融媒体建设是实现宣传“全社会不留死角”的硬件基础。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推动各类媒体融合发展,服务基层,获取全网最鲜活、最全面的民族团结进步素材,快速广泛的传播给人民群众。 (二)注重使用各民族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 融媒体建设在中国话语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内核。融媒体建设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央视的新闻报道已经基本实现多重传播媒体的融合,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向融媒体的转型,实现了新闻报道的立体化、交互性传播。“央视融媒体“两会”报道《两会有啥事我们帮你问》连续两年播出,引起高度反响,全国各地的百姓将自己关心的诸如“今年种啥能赚钱多”“挂号实在太难了,怎么能快点看上病”等有关上学、养老、医疗、拆迁、外来务工、治安、环保等疑问,通过央视微博、邮箱等方式留言,然后由央视记者根据问题寻找有关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解答。”[[19]]在媒介技术革新的当下,借力于融媒体时代的优势,以群众喜爱的形式解读时政要闻,让新闻报道的表达更生活化、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媒体内容的生产当中,凸显了公民的权利和地位。融媒体的形成和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形式,但是内容是新闻最为本质也最为重要的东西,无论什么媒介和传播形式都要坚持内容为王,做有思想,有深度的内容,深入了解民意,精准解读政策,要下沉到群众中,增强与人民群众的互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寻找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和话题,合理设置媒体议程,借助报纸、电视、新闻、微信、微博等各种形式及时跟进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中,也要充分利用融媒体渠道,消除国家政策和受众的距离感、消除民族议题的敏感性,将“政策灌输”变为“日常习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虚实结合”,全方位,多角度,灵活多样的生动具体地传播民族知识、解读民族政策、渲染良好氛围。 (三)注重全域与区域传播的针对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这一主线要求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立足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向的是全体民众,与此同时要处理好“民族间共同性”和“民族间差异性”的关系,要把握好“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互联网的无界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时间、地域、内容等诸多限制,借力融媒体平台,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传播民族理论政策,呈现民族多彩文化,既要注重全球全国视野,也要彰显地方特色;既要增进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他民族文化的尊重,更要增进各个民族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更好的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融媒体通过整合最广泛的资源、新闻线索和素材信息,可以根据各地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实际需要有针对的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产品,以更易为当地民众接受的形式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注重全域的普及性,兼顾地域的针对性。多民族国情的呈现与对民族理论政策的认知是全域性社会传播的重点,少数民族知识传播是内地社会传播的重点,他民族知识传播是民族地区社会传播的重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