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谌利民 王皓田 徐照林:民族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9-05-22 《宏观经济研究》(京)20 谌利民 王皓田 徐 参加讨论

    二、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动力不足出在供给侧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性,形成了不同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特殊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短期内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随着资源枯竭、产能过剩、外部投资动能降低、城乡割裂发展、产业结构单一等,民族地区经济无法得到持续发展,究其根本原因是供给侧出了问题。
    (一)依赖资源开发,产能过剩严重。民族地区开采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在整个经济中占的比重很高,对资源开发高度依赖,不仅体现为耗能高、效益低,也体现为对环境的高度污染,经济发展的绿色化程度不高。2016年,内蒙古、青海、宁夏等民族省区每万元生产总值耗能是全国水平的2倍左右。内蒙古以石油、化工、金属和非金属冶炼和电力生产为主要耗能产业,2016年这些主要耗能产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3.6%,其他民族省区耗能产业占的比重也非常之大。各民族省区工业产值并不高,但污染排放量却远远高于其他内陆、沿海地区,偏高的耗能水平也造成了民族地区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资源依赖的经济发展路径造成了产能严重过剩,以内蒙古为例,2015年内蒙古煤炭产能13.16亿吨,产能利用率占全区71%,占全国65%,市场份额在全国只占24.6%;钢铁产能3190万吨,产能利用率占全区54%,占全国70%,占全国市场份额只有2.2%。由于全国煤炭、钢铁行业整体市场走向低迷,造成内蒙古煤炭、钢铁行业低附加值产能严重过剩,亏损非常大,利润率下滑,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二)依托投资驱动,资本积累能力不足。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近年来不断增加,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驱动。2013年,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7087.5亿元,占全国的12.8%,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支出总额以及货物与贸易净流出总额对于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85.68%、48.12%和-33.80%,这说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驱动,而货物与服务的增长值贡献为负数,说明民族地区出口驱动较弱,对外部货物与服务的依赖性较强。从以上可以看出,民族地区自身的资本积累不足,投资和融资能力有限,特别是以中央纵向投资来驱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条块分割和计划经济色彩严重,这导致投资、出口、消费比例严重不协调,只有提升资本积累能力,从外部驱动走向内生驱动,才能在出口中转弱为强,持续推进经济发展。
    (三)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持续发展短板明显。民族地区以矿产资源开采和原材料加工为主,在整个国民经济比重中占的比例很大。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的降低,资源短缺导致开采成本上升,利润逐年下降;同时主要依赖对上游产品的加工,附加值很低,对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影响较大。从产业结构来看,存在着第一、二产业偏重,第三产业偏低的发展态势,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由于掠夺性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低下,不仅缩短了资源开发的时限,对于环境污染也极为严重。以资源开采与原材料加工为主要的产业结构,缺乏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四)城乡并重不够,一体化发展缓慢。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族地区一大批资源、装备型城市发展起来,由于没有把城乡通盘考虑,城市和村镇各自发展,产业关联和空间体系网络衔接缺失,导致大城市集聚功能有限,扩散和辐射作用小,中小城市带动能力差,小城镇发展能力脆弱,农村更是获益较少,发展极为缓慢,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民族地区不同内陆地区,不能以城市为中心进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考虑到以水为中心的环境制约,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城乡资源的互补性等因素。因此要通过城乡并重,从环境支出角度入手,通过互补性资源建立城乡互补性产业,推进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