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开展普通话培训 对于维吾尔族学生而言,普通话听说读写能力是影响其学习的重要因素。学校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形式提升维吾尔族学生普通话能力的活动。从2016年3月开始,石镇小学专设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培训班”,由新疆支教教师和双语教师在每周一、周二、周四下午放学后为维吾尔族学生免费辅导普通话。此外,学校先后开展了“一对一帮学”、演讲比赛、汉字书写比赛、法治讲座、文艺汇演、参观交流等活动,并在三年级、五年级分别开设了“民族大家庭”“民族常识”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民族知识,增进当地学生关于新疆维吾尔族的知识,同时也提升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维吾尔族和当地居民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性大,实现维吾尔族随迁子女完全的教育融入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主动出击解决维吾尔族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到在学校教育中为维吾尔族学生制订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再到以学校教育为窗口推动当地社会全面营造教育融入的社会环境。这一系列的措施使石镇维吾尔族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体现出“包容性教育”的理念。包容性教育是被国际社会全面推广的“全纳式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以尊重人权、差异性、学生为中心、全体参与为基本原则,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内外的排斥从而处理和回应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流动少数民族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对少数民族群体进行全纳教育的重要体现,对提升各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非民族地区开展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实践,倡导包容性的教育融入理念,构建包容性的教育融入机制,是实现全纳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当下中国社会人口跨区域流动的大背景下,类似石镇这样作为少数民族流动群体新聚集地的城镇会越来越多,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趋势的重要体现。石镇在应对新疆维吾尔族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过程中经过多年尝试,基于实际问题探索出一套改善随迁适龄子女教育的措施,在推进他们融入当地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这一系列措施既是基于对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也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倡导的全纳式教育理念提供了中国经验。当然,石镇经验的局限性和阶段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依然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马爽/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