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 王继军 图中所示,为笔者近日收藏到的一件清代茶桶。其材质为柏木(提梁及桶底材质为杉木),高31.5厘米,上口对角直径26.5、下底对角直径19厘米。从外形看,桶身为八角造型,寓意“喜迎八方来客”,八个面各由一块带弧度的柏木板拼接而成。从工艺看,茶桶双耳雕刻有如意纹,结合松柏材质,象征长寿;每一个面均有深浮雕,上部花卉简洁明了,下部人物宽袍大袖,极具动感;桶身多处辅以铜饰,既增加了牢固度也增添了美观性。从结构看,桶耳及提梁为榫卯连接,不但结合紧密,而且开合自如。值得注意的是,提梁插于双耳之间,其右端有一机关,拨动可折回,从而提梁拔出,上端桶盖可整片取下,其设计精巧,令人叹服。整件茶桶包浆自然,漆水完好,尤人物及花卉上的金粉亮丽,锣钿粉几无剥落,开关灵巧,品相尚佳。 古人对茶叶的保藏十分讲究。比如,宋代赵希鹄在《调燮类编》中谈到:“藏茶之法,十斤一瓶,每年烧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筑实。每用,拨灰开瓶,取茶些少,仍覆上灰,再无蒸灰。”不难发现,文中所提及的“大桶”,其功用是储存茶叶。那么,笔者的这件茶桶又是作何用途呢? 实际上,此茶桶并非彼茶桶。鉴于成品茶叶的特殊性,笔者的这件茶桶容积并不大,如此精致的器物最终只能储存不到两斤茶叶,有悖常理。桶身上端铜饰处留出的孔洞,正是问题答案的最佳诠释:该茶桶是用来对茶进行保温的。 唐宋时期,古人盛行煮茶、点茶之法,不存在茶水变凉的问题。明朝以后,饮茶方式改变,散茶出现,煮茶变成了泡茶。饮到未尽兴时,茶汤转凉,聪明的古人便打造出了茶桶(也称茶壶桶、茶壶套),桶中放入泡好茶的茶壶,壶嘴向外,位于茶桶预留的小孔处,四周填充棉絮等物,既能保温,又能保护茶壶不受磕碰,便于搬运。清末民初,茶桶被世人普遍使用,成为人们日常木质生活器具之一。 就材质看,茶桶制作材料多样,如木材、藤编、竹黄、陶瓷等。随着达官贵人及文人雅士对饮茶的讲究,茶桶制作工艺和装饰材料日趋升级,不但体现实用价值,也十分注重观赏价值。其中名贵的红木、楠竹等辅以精美的雕工便是例证。民国时期,西方保温瓶的引入,其优良的保温性能终让茶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壶套”与“福到”在旧时发音相近,因而,如今在南方地区女儿出嫁置办嫁妆时,备上一只红艳艳的茶桶,以示喜庆,图个吉利,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深刻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